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累进性神经退行疾病,以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退化和凋亡为特征,引发瘫痪、最终导致死亡。大量引发ALS的基因突变被鉴定出,包括FUS/TLS、EPHA4、SS18 L1、ATXN2和C9ORF72等基因,这些基因突变的发现拓宽了RNA调节参与ALS病理生成的理解。本文对家族性ALS相关的基因突变及现有的ALS啮齿类动物模型进行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2.
SFPQ(Splicing factor proline-and glutamine-rich)是一种DNA/RNA结合蛋白,参与RNA的剪接、成熟和翻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FPQ还与其他生命活动相关。就SFPQ参与的DNA修复,肿瘤的发展,神经的发育与再生,甚至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作一阐述,不仅有助于对SFPQ的认识,也为其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脑铁异常增高至少是部分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病等发生的一个起因。铁调素通过与膜铁转运蛋白 1(ferroportin 1,Fpn1)结合,导致其内吞和降解,抑制十二指肠铁吸收和巨噬细胞铁的释放,调节机体铁稳态。因此,铁调素(hepcidin)是这些疾病药物干预的一个新靶点。在所有与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将铁恢复至正常水平或阻止脑铁增加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最近研究表明,脑中铁调素水平升高可抑制血脑屏障、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铁转运蛋白的表达,进而显著降低脑铁含量。该综述主要讨论铁调素在脑中的表达调控作用及其在疾病中潜在的治疗作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述近年来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通过总结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以脑能量代谢为主线,就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神经元葡萄糖摄取、跨膜转运和氧化代谢等脑能量代谢过程,探讨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途径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结果] 针灸可以通过葡萄糖代谢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保护脑能量代谢过程,改善神经退行性变,减轻疾病症状,从而发挥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结论] 针灸作为一种替代辅助疗法,能够通过调控脑能量代谢途径来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复习和分析30例儿童横纹肌肉瘤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30例横纹肌肉瘤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8例。组织学类型包括胚胎性(20/30,66.67%)、腺泡状(8/30,26.67%)和梭形/硬化性(2/30,6.67%)横纹肌肉瘤3种。发生部位依次为躯干(15/30,50.00%)、头颈(7/30,23.33%)、四肢(6/30,20.00%)和泌尿生殖系统(2/30,6.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肌调节蛋白(NyoDl)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结论胚胎性、腺泡状和梭形/硬化性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横纹肌肉瘤的主要类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原始的小圆细胞,部分病例可见横纹肌母细胞。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NSA、SMA、DES、MyoG和MyoDl等肌源性标志物。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突变型P53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P53蛋白单克隆抗体对78例软组织肉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分析。结果 其总阳性率为43.58%,其中在脂肪肉瘤(47.05%),横纹肌肉瘤(46.66%)、纤维肉瘤(45.45%),中阳性率较高,而平滑肌肉瘤中(7.14%)阳性率较低,同时发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肉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愈低其阳性率愈高,且在不同类型肉瘤中有一定差别。结  相似文献   

7.
自噬调控神经类疾病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自噬紊乱导致Aβ、Tau、α-syn等蛋白表达、沉积和功能失调,引发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是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与AdipoR1/AMPK/TFEB、AMPK/mTOR等途径被激活后上调LC3、Beclin-1、Lamp1等自噬因子表达密切相关,较高的自噬水平可清除脑中沉积的Aβ、Tau、α-syn等蛋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神经元变性、突触结构和功能紊乱等。本研究综述分析了自噬在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RBM15可编码一种RNA结合蛋白,此蛋白可调控Notch、Wnt等多条信号通路,RBM15参与的这些信号通路均在细胞(特别是血细胞)的生长、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RBM15的研究逐渐兴起,已发现RBM15与多种疾病以及衰老的发生发展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旨在对RBM15在急性/慢性髓性白血病、Kaposi's肉瘤、外周B淋巴细胞减少症等疾病和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的中枢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黄素(Curcumin)是从植物姜黄块根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色素,属多酚类化合物。大量已有研究证实了其在外周的药理作用,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近年来人们发现姜黄素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精神紊乱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尔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癫痫、焦虑等也有治疗作用。姜黄素作为一种强抗氧剂,通过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平衡,减少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除了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外,还通过调节一系列信号蛋白如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aa B,NF-κ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磷酸化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mitogen-activated/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MEK),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xtracellular regulatedprotein kinase,p-ERK),原癌基因c-fos,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 APP cleavage enzyme 1,BACE1)等,影响BDNF/TrkB-MAPK/PI-3K-CREB信号转导通路,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和突触功能,增强神经元可塑性,减少凋亡,继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本文综述了姜黄素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缺血损伤、精神紊乱性疾病如抑郁和焦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叶酸、维生素B12、B6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mtive diseases)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疾病。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neurode generation)是它们的共同点。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都发现叶酸、维生素B12、B6缺乏,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系,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中风、帕金森病等。叶酸、维生素B12、B6是Hcy在体内代谢的重要辅酶,对叶酸、维生素B12、B6和Hcy在神经系统生理活动中作用的了解将有助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TAR DNA binding protein-43(TDP-43) and fused in sarcoma/translocated in liposarcoma protein (FUS/TL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wo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nd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Mutations in TDP-43 and FUS/TLS lead to abnormal protein expressions, which result in altered RNA processing.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DP-43 and FUS/TLS-associated ALS and FTD are similar. Althoug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S and FTD remain unknown, it is speculated that TDP-43 and FUS/TLS-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may share similar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Creutzfeldt-Jakob病(CJD)是一种由变异的朊蛋白(PrP)引起的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常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快速进展性痴呆,具有传染性及绝对的致死性。目前因为该病最初呈现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而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本文通过介绍3例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且入院时均误诊的CJD,总结其临床、影像学、脑电图及脑脊液特点并结合文献分析,从而使临床医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病,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RNA干扰(RNAi)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其机制是通过阻碍特定基因的翻译或转录来抑制基因表达。微RNA(miRNA)在哺乳动物的大脑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RNAi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miRNA具有调控多种目的基因表达的功能。由于神经元一旦受到损害就很难恢复正常的特性,目前RNAi被认为是治疗和改善神经变性疾病最有潜力的的技术。目前治疗性RNAi已运用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体内和体外研究当中(如遗传肌张力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一冰  徐盟  关雅迪  石玉秀 《中外医疗》2012,31(30):182-183
许多异常反应都会引起内质网应激,进而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当未折叠反应仍不能缓解内质网蛋白负荷时,就会通过多条途径引起细胞凋亡,并引起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躁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等。该文主要论述活化转录因子6在ER应激中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及引起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CV RNA PCR水平对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自然进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比较初次就诊高效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的HCV/HIV合并感染(HCV/HIV组)、HCV单纯感染(HCV组)、HIV单纯感染(HIV组)患者的HCV RNA、HIV RNA、CD4+T淋巴细胞计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甘胆酸(CG)、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年龄等指标.结果 HCV/HIV组与HCV组和HI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39.75±91.586、647.16±363.379、288.0±219.6个/微升(P<0.01).与HCV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37±15和52±13岁(P<0.01).HCV RNA分别为6.0417±0.93524和5.2553±1.62773log/ml(P<0.05);CⅣ分别为105.30±24.630和95.41±52.889ng/ml(P<0.05);CG分别为1444.98±1721.597、139.00±165.640μg/ml (P< 0.01);PCⅢ分别为285.52±244.558、159.82±86.928ng/ml(P< 0.01);ALT分别为104.42±107.90、46.22±32.589U/L(P <0.01).与HIV组HIV RNA分别为4.8±0.9和4.1±1.0log/ml(P <0.01).结论 HCV/HIV合并感染可以加重和加快HCV、HIV疾病的自然进程.高水平的HCV RNA是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HCV、HIV疾病自然进程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进行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emodiafiltration,On-line HDF)治疗前管路预冲结束待患者上机时间与首次使用综合征(First-use syndrome,FUS)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2013年1-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On-line HDF治疗的187患者(共接受17 280例次Online HDF治疗)为研究对象.根据On-line HDF密闭循环超滤结束后的待患者上机时间(t),将t=0min设为观察组,将0 min <t≤15 min、15 min< t≤30 min和t>30 min的患者数据分别记录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对照3组.同时记录四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FUS的次数、类型和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280例次On-line HDF患者共发生721例次FUS(发生率4.172%),其中A型1例次(发生率0.012%),B型720例次(发生率4.170%).A型FUS发生人次4组不同待患者上机时间(t)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1.248,P=0.742);B型FUS发生人次4组不同待患者上机时间(t)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531.604,P<0.001).结论 缩短待患者上机时间能够达到降低B型FUS的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FUS1基因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2 plys]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扩增出FUS1基因,并将其接入pET-32a( ),经PCR、测序鉴定后,转化Rosetta(DE3)2 plys细菌,并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 经过PCR、测序鉴定,克隆了pET32a( )-FUS1重组子;在低浓度IPTG(25μmol/L)诱导3 h,Rosetta DE3可以高效地表达重组蛋白,约占细菌总蛋白的40%.结论 成功地克隆到FUS1基因,并使其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8.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环境因素有关。锰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然而过量的锰暴露却可以导致类似于帕金森病(Pal—kinsan’sdisease,PD)的临床表现,被认为是PD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iPD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对于锰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然而,PD与锰诱导的神经毒性之间义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背后潜在着不同分子机制。我们认识到,从相同之中得到启示,但更要重视并从不同之处出发探究更深层次的发生机制.才能够真正推动对锰神经毒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是我国卫生领域重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本项目在国家和省部级40余项基金资助下,对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国内最系统完整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明确了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的遗传致病/易感基因和重要蛋白功能并在国际首次报道了中国人家族性AD早老素1基因新突变;发现和明确了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和影像学标志物;主持制定了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研发了抗AD新药,构建了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本项目提高了我国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诊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Gravin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和体外“小管样结构”(TL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VEGF诱导HUVEC,通过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析Gravin在细胞内分布的变化;用Gǒ6983【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和VEGF共处理内皮细胞,观察对Gravin分布的影响,观察其对VEGF诱导HUVECs迁移和TLS形成的影响。结果VEGF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导Gravin磷酸化,并向核周和细胞边缘重分布;以上效应能被0.5μmol/LGǒ6983抑制;Gǒ6983同时抑制VEGF诱导HUVEC迁移和TLS形成。结论PKC-Gravin信号通路参与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