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融合蛋白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内注射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OIR)模型中视网膜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 普通级7 d龄C57BL/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IR组、OIR+生理盐水(NS)组及OIR+ Conbercept组,每组25只。其中空白对照组小鼠在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龄。OIR组、OIR+NS组及OIR+ Conbercept组小鼠通过高流量吸氧建立OIR模型,并在此环境中饲养至12 d龄,OIR+NS组和OIR+Conbercept组小鼠分别行右眼玻璃体内注射1 μL NS、1 μL Conbercept后,在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龄,处死。取各组小鼠右眼眼球行HE染色及视网膜铺片,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及血管分布;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酪氨酸羟化酶(T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DA含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清晰,未见明显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IR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视盘周围可见大片无灌注区,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VEGF相对表达量均增加,TH相对表达量、DA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IR+NS组与OIR组相比,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DA含量及VEGF、TH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OIR组及OIR+NS组相比,OIR+ Conbercept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较清晰,视盘周围可见小片状无灌注区,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DA含量及VEGF、TH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OIR模型中视网膜DA含量及TH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玻璃体内注射Conbercept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及VEGF相对表达量均减少,TH相对表达量、DA含量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NV)可发生于多种眼病,导致视网膜出血甚至脱离,抑制病理性RNV已逐渐成为眼科疾病治疗中的重点.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性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在病理性RNV方面的作用尚未见报道. 目的 以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为模型,研究玻璃体腔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α-MSH对病理性RNV的作用. 方法 选取健康清洁级7日龄C57BL/6J幼鼠4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OIR+0.33μg/μl α-MSH组、OIR+1.67 μ.g/μl α-MSH组、OIR+3.30 μg/μlα-MSH组、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不同剂量α-MSH干预组和OIR组幼鼠在氧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下饲养5d,然后在普通空气环境中饲养5d,正常对照组幼鼠则在普通空气环境中饲养10d.各组取17日龄鼠,球后静脉注射高相对分子质量异硫氰酸葡聚糖(FITC-dextran),制备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的血管形态,计算无灌注区面积相对于整个视网膜的面积.对小鼠眼球行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突破内界膜突入玻璃体腔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 结果 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OIR组、OIR+O.33 μg/μl α-MSH组、OIR+1.67 μg/μl α-MSH组和OIR+3.30 μg/μl α-MSH组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分别为(0.00±0.00)%、(23.01±3.39)%、(18.14±7.20)%、(15.64±7.07)%和(7.62±6.52)%,各组间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35,P<0.05);其中OIR组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显著高于OIR+3.30 μg/μl α-M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3,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OIR组、OIR+0.33 μg/ μl α-MSH组、OIR+ 1.67 μg/μl α-MSH组和OIR+3.30 μg/μl α-MSH组突入玻璃体腔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00±0.00)、(11.45±4.26)、(6.35±2.34)、(4.96±1.79)和(1.03±1.25)个.各组突入玻璃体腔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87,P<0.05);其中OIR组突入玻璃体腔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高于OIR+0.33μg/μl α-MSH组、OIR+ 1.67 μg/μlα-MSH组和OIR+3.30 μg/μl α-MS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α-MSH可减少OIR小鼠模型视网膜中无灌注区的相对面积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核数,其对病理性RNV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REB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变化,探寻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选用7日龄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13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7只)和OIR模型组(67只)。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75±2)%氧环境内饲养5 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 d,建立小鼠OIR模型,17日龄的OIR鼠在空气中再继续饲养4 d,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1 d。出生后第17 d时取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制备视网膜切片HE染色法和FITC-dextran心脏灌注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以及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REB1表达情况。取2组鼠第7、9、12、14、17、21 d的视网膜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REB1mRNA和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post-test检验。结果17 d时OIR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t=11.31,P<0.05),且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区及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21.40±2.72)%和(30.61±3.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大量P-CREB1蛋白荧光,主要表达在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第7、9、12、14、17天的CREB1mRNA和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21 d时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各相应时间点OIR模型组里的CREB1相对表达量除第7天外,其余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B1的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时空对应关系,CREB1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进展与多种新生血管调控因子有关,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对SDF-1在OIR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组。将20只7日龄C57BL/6J幼鼠暴露在体积分数(75±2)%浓度的高氧状态下5d,随后在正常氧环境下5d,作为OIR组;另20只同日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观察视网膜的SDF-1的蛋白表达以及SDF-1mRNA的变化。结果OIR组12日龄小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SDF.1蛋白呈阳性表达;OIR组17习龄小鼠的神经节细胞层、内层视网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可见SDF-1蛋白呈强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12日龄小鼠SDF-1蛋白和正常对照组17日龄小鼠SDF-1蛋白微弱表达于内层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附近。OIR组17日龄小鼠的SDF-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IR组12日龄小鼠(P〈O.01)及正常对照组17日龄小鼠(P〈0.01);OIR组12日龄小鼠SDF-1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日龄小鼠(P〈0.05)。OIR组17日龄小鼠的SDF-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IR组12日龄小鼠(t=8.072,P〈0.05)和正常对照组17日龄小鼠(t=10.026,P〈O.05);OIR组12日龄小鼠SDF-1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日龄小鼠(t=4.336,P〈0.05)。结论SDF-1在相对低氧状态下的视网膜中表达明显上调,因而可促进OIR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ng-2在高氧诱导新生鼠ROP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探讨Ang-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6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高氧诱导组和正常对照组,将氧诱导组小鼠置于密闭容器中饲养,连接氧浓度测量仪,保持氧箱内氧浓度为75±2%,5d后将幼鼠取出置于常氧环境中饲养,正常对照组幼鼠置于普通空气中饲养。两组幼鼠均于出生后17d被处死,行眼球病理切片An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了解Ang-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的作用。结果高氧诱导组幼鼠生后17天视网膜新生血管和Ang-2的表达达高峰。P17d高氧诱导组幼鼠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34.78±4.3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6±1.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1);P17天高氧诱导组幼鼠Ang-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平均光密度值(OD值)分别为(117.25±10.67)和(83.29±9.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01)。结论高氧诱导组幼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同Ang-2的表达变化相一致,提示Ang-2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enoinodulin(TeM)蛋白对C57BL/6J小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7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高氧组(ROP组)、正常对照组各15只和TeM组30只。将ROP组小鼠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5d,随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对照组小鼠饲养在正常氧环境中;TeM组是将鼠1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 TeM,对侧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然后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饲养5d,之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17d时处死全部小鼠,收集各组眼球。视网膜荧光素灌注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的面积;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TeM蛋白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视网膜可能的毒性反应;Western blot检测TeM蛋白在视网膜内的表达。结果与高氧组(2.94±0.55)mm^2。及TeM组中对侧眼注射PBS(2.83±0.46)mm^2的视网膜铺片中央非灌注区面积(mm^2)相比,注射TeM的视网膜铺片(0.44±0.26)mm^2,其中央非灌注区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个视网膜切面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10.57±2.95)与前二者(44.93±6.78、41.07±7.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TeM的视网膜冰冻切片未见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破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注射TeM的视网膜呈阳性表达,注射PBS的视网膜未出现条带反应,TeM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000。结论TeM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预示着TeM在预防和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方面具有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均制备OIR模型。小鼠出氧箱前1 d即鼠龄11 d时实验组玻璃体内注射0.5 μL的LY294002,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等体积的PBS。病理切片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检测pAKT、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小鼠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2.53±1.71)个,较对照组(25.31±1.42)个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小鼠pAKT、VEGF的蛋白表达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的吸光度值(9.12±1.35、13.91±1.49)均较对照组(15.11±2.17、19.72±2.61)明显下降(均为P<0.05);实验组小鼠AKT、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为P<0.05)。结论 LY294002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有效抑制小鼠OIR的RNV形成,LY294002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 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学基础,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缓解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的损害程度.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给予光照可能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有利,但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无影响报道较少.目的 观察夜间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64只SPF级新生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OIR联合夜间光照组,每组16只小鼠.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生长于正常空气(氧体积分数21%);OIR模型组和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置于高氧环境(75%±2%)生长,出生第12天调整氧体积分数为正常;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于出生后第12~17天给予夜间光照,光照度为100 Ix.各组小鼠均于出生后第17天摘除眼球,采用ADP酶法制备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情况;视网膜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VEGFmRNA的表达.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遵循ARVO声明.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均无明显差异.OIR模型组视网膜铺片显示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血管区,大量结构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与OIR模型组相比,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中央无血管区面积以及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减少.在实验后第17天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97±0.83)个和(1.00±0.72)个,OIR模型组为(38.57±5.01)个,而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6.92±3.39)个,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67,P=0.000),OIR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少于OIR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6,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少于OIR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和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94±0.07、2.08±0.50和1.43±0.21,各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8,P=0.003),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表达较OIR模型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3,P<0.05).结论 夜间光照可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观察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OIR)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高迁移族率蛋白1(HMGB1)的表达,探讨雷珠单抗对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取7日龄健康级C57/B6J新生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IR组、OIR+雷珠单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于出生后7 d在正常环境中饲养至17 d, OIR组及OIR+雷珠单抗组于出生后7 d放置于体积分数(75±2)%氧气中,在此环境中饲养至12 d,之后在正常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期间OIR+雷珠单抗组于12 d行右眼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雷珠单抗1μl,各组小鼠均于17 d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过量麻醉处死。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新生血管情况;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PEDF、HMGB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未见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OIR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紊乱,可见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PEDF在视网膜中表达量下降,HMGB1在视网膜中表达量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能抑素真核表达质粒(pCMV-H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鼠龄为7 d的56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治疗组和空载体组,每组14只.后3组小鼠置于(75±2)%浓度的氧环境中饲养5 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建立氧诱导的RNV动物模型.治疗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2天出氧箱时行玻璃体腔注射血管能抑素pCMV-HA,空载体组注射等量空质粒.出生后第17天行伊凡思蓝(Evans blue)灌注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变化.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结果 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治疗组较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显著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与OIR模型组及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06,P<0.001).结论 血管能抑素pCMV-HA对氧诱导的RN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LR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TLR4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中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18只7日龄新生C57BL/6J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按小鼠窝别分为常氧组、OIR组及OIR+脂多糖(LPS)-EB组,常氧组小鼠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OIR组及OIR+LPS-EB组小鼠于生后第7天(P7)与母鼠置于体积分数(75±2)%高氧氧箱中饲养5d以诱导OIR模型,于P12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OIR+LPS-EB组P12小鼠腹腔内注射LPS-EB,剂量为1 mg/kg,OIR组同法注射PBS.各组摘取P17小鼠眼球于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中固定并行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计算视网膜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区面积占全视网膜的百分比.各组制备P17小鼠眼后节组织冰冻切片并行免疫荧光检测,计数小鼠5 mm视网膜全长活化小胶质细胞数目;采用CD11b和TLR4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中CD11b、TLR4的表达及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常氧组P17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和形态正常,OIR组和OIR+LPS-EB组P17小鼠视网膜中央均出现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簇,OIR+LPS-EB组小鼠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比为(18.47±1.32)%,新生血管面积比为(3.29±0.85)%,分别大于OIR组的(15.78±1.44)%和(1.7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1;t=4.22,P=0.00).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常氧组P17小鼠视网膜中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极少,OIR组和OIR+LPS-EB组P17小鼠视网膜中活化小胶质细胞荧光强度增强,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其中OIR+LPS-EB组小鼠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多于O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50士4.77)/5 mm与(74.83±4.17)/5 mm,t=8.00,P<0.01].常氧组小鼠视网膜中TLR4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极少,OIR组和OIR+LPS-EB组小鼠视网膜中TLR4荧光增强,TLR4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OIR+LPS-EB组小鼠视网膜中TLR4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O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50±6.38)/5 mm与(28.17±6.24)/5 mm,t=5.86,P<0.01)].常氧组P17小鼠视网膜中CD11b和VEGF/IL-1β/TNF-α共表达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分别为(1.17±0.75)/5 mm、0和0,而OIR+LPS-EB组小鼠视网膜中共表达CD11b和VEGF/IL-1β/TNF-α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多于O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50±8.78)/5mm与(28.50±5.61)/5 mm,F=44.07,P<0.01;(24.10±6.49)/5 mm与(16.00±3.46)/5 mm,F=11.31,P<0.01;(33.83±14.82)/5 mm与(23.00±2.83)/5 mm,t=19.92,P<0.01]. 结论 TLR4可促进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激活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中相关的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长因子及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retinopathy,OIR)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常氧对照组、OIR模型组以及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将后两组小鼠于生后第7天(P7)至P12置于体积分数(75±2)%高氧氧箱中以诱导OIR。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小鼠于P9、P11、P13和P15接受腹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4次以清除全身单核-巨噬细胞,OIR模型组小鼠则于上述4个时间点接受腹腔注射PBS脂质体。三组小鼠均于P17时取右眼行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观察视网膜出血及血管生长情况;取左眼行视网膜切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常氧对照组相比,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存在出血现象,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出血有所减轻。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呈异常增殖的团簇状,走行迂曲,而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形态减轻。与OIR模型组相比,清除巨噬细胞的OIR小鼠视网膜无血管区及新生血管区面积均显著减小[(17.19±0.58)%、(10.38±0.53)%,ta=8.680,P<0.01;(4.60±0.15)%、(2.51±0.13)%,tn=10.83,P<0.01],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18.50±0.85、7.17±0.48;t=11.66,P<0.01)。结论 清除巨噬细胞可减轻小鼠OIR严重程度,提示巨噬细胞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黎智  邢怡桥  贺涛  杜珂 《眼科研究》2012,30(4):306-310
背景 研究表明,整合素连接激酶( ILK)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ILK在其他组织器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已有报道,但少有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7日龄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1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模型组.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体积分数(75±2)%氧的玻璃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d,建立小鼠OIR模型,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1d.取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小鼠各5只制备视网膜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每张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取出生后第12、14、17、21天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4只分别制备视网膜切片和视网膜铺片,应用ADP酶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LK蛋白及其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OIR模型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为(45.64±12.17)个,正常对照组为(0.35±0.14)个,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0.05).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OIR模型组小鼠第14天视网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比较,出生后17d小鼠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走行异常等达到高峰,至21d时新生血管开始退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ILK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内丛状层和光感受器层.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IR模型组第12、14、17、21天ILK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为(1.00±0.22)、(1.85±0.17)、(1.58±0.43)、(1.53±0.36),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2、14、17、21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OIR模型组ILK/3-actin吸光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t=11.88,P<0.01;t=16.84,P<0.01;t=13.00,P<0.01). 结论 ILK的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时空对应关系,ILK的高表达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多巴胺(DA)及多巴胺D2受体(DRD2)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18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OIR组、NaCl组、DA组、Quinpirole(DRD2激动剂)组、Spiperone(DRD2抑制剂)组,每组30只。空白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他各组小鼠在7 d龄时于高氧环境中饲养5 d,于小鼠12 d龄时返回正常环境中,OIR组不做药物干预,NaCl组、DA组、Quinpirole组分别于小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8.5 g·L-1 NaCl、15 mmol·L-1的DA溶液、602μmol·L-1的Quinpirole溶液,Spiperone组小鼠右眼玻璃体内依次注射154μmol·L-1的Spiperone溶液和15 mmol·L-1的DA溶液各1μL。小鼠17 d龄时处死,摘取右侧眼球进行后续实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视网膜铺片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高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72只,分为正常组、OIR模型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100、50、10 mg姜黄素治疗组.正常组小鼠饲养于正常空气的氧浓度中,其余各组小鼠参照文献建立OIR模型.治疗组在建立OIR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100,50、10 mg/kg姜黄素0.1 ml,DMSO组腹腔注射1‰的DMSO 0.1 ml.所有小鼠于17日龄处死,摘除眼球,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目.取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受体-2(VEGFR-2)、内皮抑素(ES)、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OIR模型组为(46.00±16.00)个,正常组为(0.17±0.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00 nag治疗组与其余两个剂量的治疗组相比在对VEGFA、ES、p-p38MAPR表达的影响上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P<0.05),但不同剂量治疗组之间VEGF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能够显著抑制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