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络脉有别络,络脉,浮络和孙络之分,气血阴阳之别,不同级别的络脉相互联系,纵横交错,呈树枝状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络脉为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渗化气血的场所,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功能特性,络病病因复杂,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内伤饮食,情志,跌扑损伤皆能导致络脉损伤,络病有病气病血之分。但无论是“新病入络”,还是“久病入络”,都只是络脉在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络脉瘀滞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邪客络脉,营卫功能失骨是其基本的病理环节,络脉失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凝结是络病的基本演变过程,络病病情缠绵,虚实并见,且多瘀,故其治当宿邪缓攻,通补兼施,随其所得,分部处之,临床用药多取类比象,比藤治络,辛香宣透,引经通络,虫类走窜,剔邪搜络,血肉有情,填补络道。  相似文献   

5.
肾小球病属肾脏的络脉病变,其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弛易急、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息成积。肾络病可从肾阴亏虚,络脉失养、气阴两虚,肾络不荣、气阳两虚,肾络失煦、风湿扰肾,肾络失和、湿热伤肾,络脉阻滞、毒滞肾络,络体受损、痰浊内盛,肾络壅滞、水瘀互结,’肾络痹阻、痰瘀结聚,络息成积等证型论治。临证药物运用力倡选用虫类药,  相似文献   

6.
介绍卜献春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以气阴两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内生火、痰、瘀等毒邪,终致虚实夹杂而发病.故临证以气阴两虚型为主,兼火毒伤络、痰毒滞络、瘀毒阻络三型,分别予以当归六黄汤加减、炙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减、经验方滋膵通脉饮治之,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络脉有别络、络脉、浮络和孙络之分 ,气血阴阳之别。不同级别的络脉相互联系 ,纵横交错 ,呈树枝状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 ,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络脉为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渗化气血的场所 ,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功能特性。络病病因复杂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 ,内伤饮食、情志 ,跌扑损伤皆能导致络脉损伤。络病有病气病血之分 ,但无论是“新病入络” ,还是“久病入络” ,都只是络脉在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 ,络脉瘀滞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 ,邪客络脉 ,营卫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的病理环节 ,络脉失养 ,血行不畅 ,气滞血瘀 ,痰瘀凝结是络病的基本演变过程。络病病情缠绵 ,虚实并见 ,且多瘀 ,故其治当宿邪缓攻、通补兼施 ,随其所得、分部处之。临床用药多取类比象、以藤治络 ,辛香宣透、引经通络 ,虫类走窜、剔邪搜络 ,血肉有情、填补络道  相似文献   

8.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9.
金实认为白塞病的病位在络脉,湿热毒邪扰乱络脉“行血气”的功能,络气有余、络血瘀滞为病机关键,病程中常出现瘀毒阻络、络道受损的病理改变。其提出和络气血,解毒通络的治法,辨证施治以虚实为经、气血为纬。同时,金实强调灵活化裁祛邪外出之品,使病邪由血分透转气分,络道向愈。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认为毒、痰、瘀、虚为其病因病机,是其病理基础。所谓毒,乃指湿热毒邪,邪传由经入络,蕴结于肝络脉,毒邪伤络,因瘀生痰,因毒生痰,并因毒、痰、瘀处于肝络脉,相互衍生转化,使致气血皆伤,络脉空虚成虚,演成因虚致瘀,络中气血阴阳不足,则肝体失养,延久肝体枯萎变硬。从中看出,内伤杂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络病病机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笈  武养星 《山西中医》2010,26(12):1-4
络病是以络脉的功能及结构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疾病。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对络病病机多有论述。分析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吴氏判断络病病机,以辨别虚实为首务,实者如络中气滞、热搏络中、络脉瘀阻、寒湿滞络、络脉损伤、络脉痰阻、络中蕴毒;虚者有阴虚失濡、血虚失荣、气虚不充、阳虚不振。在一定条件下,络病病机还可出现不同病邪之间的转化与虚实转化。  相似文献   

12.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与络病相关性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代及现代文献对高血压病与络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络脉在生理、病理方面具有基础性与广泛性,同时微循环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活动场所之一,络脉与微循环有其相似性.高血压病的证候演变规律,与络病的层次递进互相吻合.因此络病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状态.其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为疾病初起,络脉出现气滞、血瘀或痰凝等病理变化,以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主,阴虚阳亢为辅;中期,虚实并见,以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与肝肾不足并见为其特点;晚期以阴阳失调为主,兼有痰瘀互结."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活血祛痰化瘀、解毒通络法是其主要治法.强调应从络病的角度开展埘高血压病的防治,以期达到不仅治病而且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4.
中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症状多样化,乃多种因素夹杂而致,其发病过程有虚有实,实乃毒邪损伤脑络,虚乃气虚脑髓失养,其治疗不外乎祛邪与扶正。如何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如何恰当运用到中风治疗中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中风始发痰瘀生毒、毒损脑络,毒邪炽盛,应先予以祛邪,解毒通络,结合不同证候要素或清热化痰、或化痰通腑;并提出将补气扶正治疗时点前移,以助祛邪;另不容忽视的是中风始发即出现正虚之象,治疗先补气扶正,后再兼祛邪;溶栓后破血耗气致气虚络脉瘀阻及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治疗应益气化瘀通络和补气摄血护络;中风恢复期肾虚不容忽视,主要病机是络损髓伤,治疗需要重视补肾益髓护脑,改善中风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可从络病论治,络脉病变的实质是虚、瘀、毒互结,痹阻络脉,络脉瘀阻为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急性发作期当急则治其标,胡志强根据络病之特点提出辛温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的治法,以石膏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6.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其"脾虚—阳虚—痰瘀"的病机演变较为符合络病"络阻—络虚—络损"的发病特点,因病程长短不同,故治疗上所侧重点也不同。因疾病"有诸内而未形诸外"仅凭宏观所辨的"证"难免偏颇。在临床中可遵循"宏观为主,微观为辅;宏观不足,求之微观"的原则分阶段治疗。在疾病初期,脾胃虚弱,络脉受阻,以治标为主,治本为辅;在疾病中期,脾阳不足,络脉空虚,采用温运脾阳之法;在疾病后期,痰瘀互结,络脉损伤,运用"甘温益气"之法,加以活血之品。本文拟通过论述基于"络病"病机分阶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该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从"毒"的涵义、毒邪学说的创立及与胃络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毒损胃络"可作为CAG的病机之一。认为毒邪与湿热痰瘀胶结、蕴阻胃络,致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变证丛生。并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了"毒损胃络"与CAG密切相关。以"毒"立论,从"毒"论治CAG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睿华 《河南中医》2012,32(6):715-717
肾性贫血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络脉不荣为本,毒邪瘀阻,络脉不通为标.其“络病”的病机特点为血失濡养,肾络失荣;血溢络外,肾络损伤;浊毒蕴结,肾络瘀阻.治疗时应补脾益肾,解毒泄浊;气血双调,养血祛瘀;并注重使用血肉有情,虫蚁搜剔之品.  相似文献   

20.
毒损络脉病机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澎涛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11,52(23):1981-1984
针对“毒损络脉”病机概念的模糊问题,对损络之“毒”与中医学传统“内毒”的理论内涵进行界定,提出“毒损络脉”病机之形成乃各种原因引起络脉拘急或阻滞,导致络脉气血出入失常,使营气与卫气失于交汇协调,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灼伤络脉,其现代病理学基础是炎症级联过程.卫气壅滞化生之火毒,与外感温热、寒郁或气郁化火之病机显著不同,不循经脉漫及全身,故无全身火毒壅盛之症状与脉象.“毒损络脉”是络脉本体受损,表现为神气游弋及气化之障碍,与痰瘀阻络之络脉气血出入盈虚交替状态的异常,血络与气络功能受损不同.中风病、严重肺损伤、门脉高压症、尿毒症均表现了“毒损络脉”的微观病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