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测量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探讨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CBCT测量222颗轻、中度牙周病患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采用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高于中度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吸收低于中度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低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和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前牙、前磨牙、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密度,CBCT可以用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牙周病患者牙槽骨破坏的评估在牙周病学的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疗检测设备的发展,无创且准确性较高的骨密度测量技术相继问世和推广,颌骨密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现有临床采用的X线照相、曲面断层下颌指数、下颌骨骨皮质厚度、双能X线吸收法、计算机数字减影技术、螺旋CT、锥形束CT等主要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为口腔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浙江省杭州口腔医院城西分院2018年10月~2020年5月行正畸治疗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成人患者70例,男女各35例,年龄18~25岁,平均(22.6±2.3)岁。进行CBCT扫描,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按照部位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上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2)除上前磨牙牙颈部唇侧牙槽骨较厚外,其余前磨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3)上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接近(P>0.05),下第二磨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大于舌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4)测得70例各个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均值。结论 不同牙位的唇侧和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很大,在临床口腔治疗时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周病的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先进行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状况进入静止期后给予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比较单纯性牙周治疗前后及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测量探诊深度、牙冠长度、牙根长度和牙槽骨密度。 结果 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均可以改善牙周情况,增加牙冠长度,不增加牙根长度,单纯性牙周治疗增加牙槽骨的骨密度,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减少牙槽骨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7.
8.
锥形束CT在牙齿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牙齿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全景片或牙片显示为骨埋伏牙的正畸患者进行对点的锥形束CT扫描,以更直观的方式观察骨埋伏牙的位置形态、数量和轴向。结果56例患者中,上颌埋伏牙42例,下颌埋伏牙14例,伴有囊肿或牙瘤的5例,均可直观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数量,以及与周围牙齿的关系。结论锥形束CT对正畸患者骨埋伏牙的形态定位,异常结构的观察具有直观清晰的优点,能迅速准确地帮助正畸医生在骨埋伏牙的牙齿正畸治疗中制定诊治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4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正畸治疗结束前、治疗半年后拍摄曲面断层片,与同期错牙程度相似的40例病例(设为对照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检测两组病例的牙周状况。结果治疗后二组菌斑指数、探诊出血、牙龈萎缩、牙周袋深度无明显差异,二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远中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差异不明显,其余各牙近中、远中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对患者的菌斑指数、探诊出血、牙龈萎缩、牙周袋深度均无明显的影响,但会影响牙槽嵴项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因此,正畸医师在设计矫正方法时,应综合牙体牙周健康、功能、美观、稳定、生长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畸治疗中牙周健康维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腔健康教育和牙周洁治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维护的影响.方法选择固定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口腔健康教育,正畸治疗6月全口洁治一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分别于治疗后4月、8月检查口腔卫生指数(OHI-S)、牙龈指数(GI)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牙周健康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正畸治疗可致牙周组织损害,口腔健康教育和牙周洁治是正畸治疗中牙周健康维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对牙周组织及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牙齿矫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根据咀嚼方式不同,分为3组。1组患者为偏侧咀嚼咀嚼侧,2组为偏侧咀嚼非咀嚼侧,对照组患者为双侧咀嚼患者的双侧。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牙周膜宽度及牙槽骨的灰度值。结果:1组患者的牙周膜宽度及牙槽骨的灰度值均显著高于2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膜宽度及牙槽骨的灰度值均显著高于2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侧咀嚼咀嚼侧及双侧咀嚼患者的牙周膜宽度及牙槽骨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偏侧咀嚼非咀嚼侧,可以为临床上牙齿矫治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牙和牙槽骨损伤复位固定的方法.方法:利用固定正畸技术对48例儿童性前牙外伤致牙震荡、嵌顿、脱位及牙槽骨骨折进行复位固定.结果:38例前牙外伤(牙震荡、嵌顿、脱位)和10例牙槽骨骨折复位固定有效率为96%.结论:对于儿童牙外伤和牙槽骨骨折,利用固定正畸技术对其进行复位固定是一种可靠的方法,本方法取材简单、成本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探讨在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的正畸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该院接受牙槽突植骨术治疗的唇腭裂患者82例。实验组患者41例在接受牙槽突植骨术前均有显效时间以上的固定矫治器治疗史;接受手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3~5年的随访观察,对患者实施适当矫正措施。41例对照组患者仅施以常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状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院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的评分,治疗后,实验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评分(分)分别为(78.2±3.1)、(82.2±4.2)、(78.8±4.8)、(82.1±3.9),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数据(70.7±2.6)、(73.8±1.8)、(68.1±2.5)、(72.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后SNA角、SNB角、ANB角数据(单位院度)分别为(82.6±1.3)、(76.2±1.6)、(2.7±1.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在唇腭裂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锥体束CT(CBCT)测量成人不同倾斜度的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探讨上中切牙倾斜度与其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摄取颌面部CBCT,按上中切牙倾斜度分为舌向倾斜组、正常倾斜组和唇向倾斜组,每组20例(40颗牙齿)。分别比较3组在釉牙骨质界根方3、6、9 mm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对应B1、B2、B3)、腭侧牙槽骨厚度(对应P1、P2、P3)和唇腭侧牙槽骨总厚度(对应T1、T2、T3)。比较3组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率。结果 3组上中切牙牙槽骨厚度分别在B1、B2、B3水平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1、P2、T2水平处,唇向倾斜组牙槽骨厚度小于舌向倾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在P3、T3水平处,正常倾斜组和唇向倾斜组牙槽骨厚度均小于舌向倾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3组骨开窗发生率、骨开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倾斜度上中切牙在同一水平处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牙槽骨总厚度不同。上中切牙倾斜度越大,其对应同一水平处的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牙槽骨总厚度越薄。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变化及骨量丢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定2008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门诊收治的150例甲亢患者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同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相匹配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76例对照组的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74±0.116)g/cm2、(0.877±0.112)g/cm2、(0.739±0.108)g/cm2,较对照组的(1.257±0.149)g/cm2、(0.994±0.151)g/cm2、(0.850±0.075)g/cm2下降;绝经后女性甲亢患者的腰椎、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0.935±0.129)g/cm2、(0.625±0.111)g/cm2,较对照组的(1.019±0.148)g/cm2、(0.785±0.095)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63±0.098)g/cm2、(0.855±0.124)g/cm2、(0.746±0.152)g/cm2,较对照组的(1.196±0.106)g/cm2、(1.018±1.022)g/cm2、(0.963±0.063)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为(0.845±0.008)g/cm2、(0.763±0.094)g/cm2,较对照组的(0.924±0.100)g/cm2、(0.923±0.103)g/cm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三个部位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以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下降最为显著。结论甲亢对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较大,其中以皮质骨为主的桡骨远端的骨量丢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中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患者,采用固定正畸矫治技术采用直接牵引或者扩开后隙牵引,开放式或者封闭式牵引导萌埋伏阻生牙齿,完成矫治后观察萌出牙可否出现牙周、根尖、牙髓等病变,是否发生牙根吸收等症状.结果 8例患者24颗牙中行助萌术治疗的6例8颗牙,经过治疗后,3~6个月全部自然萌出,完成矫治后萌出牙没有牙周、根尖、牙髓等病变,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行导萌术治疗的12例18颗牙,治疗后5~12个月后均埋伏牙萌出排齐,其中除1颗出现牙周附着不足外,其余均经检查牙周组织正常,未发生牙根吸收等症状.结论 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中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可对患牙进行有效的矫正,既可有效保存患牙,又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远期疗效更明显,是临床中理想的矫治方法 .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治疗前牙骨缺损效果。方法:将2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78颗下前牙骨缺损表面行胶原膜覆盖后随机分为单纯GTR组和HBO+GTR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12周记录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萎缩(RES)、牙龈指数(GI)、牙齿松动度(TM)、CBCT下新骨形成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O+GTR组术后6周其缺损中央及边缘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PD、AL和TM显著减少;RES和GI指数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单纯GTR组直至12周后才逐渐有新骨形成。结论:高压氧联合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术能加快牙周组织恢复,加快缺损区骨密度增加及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亢病患的骨代谢改变及其发生机理。方法:检测甲亢病初治患TT3、TT4、TGA、TMA,血清游离钙(Ca^++)、磷(P)、及24h尿钙(Ca)、P排量;测量非用力前壁桡,尺骨下1/3位点的骨密度与对照组作对照研究。结果:25例初治甲亢病患TGA、TMA均为阳性,血清游离钙(Ca^++)、磷(P)、及24h尿钙(Ca)、P排量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前壁骨量较对照组显减少。结论: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临床检验人员进行研究组肾脏疾病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群骨密度检测工作,记录两组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不同肾小球滤过率对骨密度影响效果,通过统计分析获得结论。结果通过研究组肾脏疾病病人与对照组健康人群临床资料分析可知,研究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五组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可知,A组骨密度最高而E组骨密度最低,即肾功能越差则骨密度越低,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疾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将显著增加,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肾脏疾病与骨密度相关性特征,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缓解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下降速度,减少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