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牙周病的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先进行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状况进入静止期后给予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比较单纯性牙周治疗前后及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测量探诊深度、牙冠长度、牙根长度和牙槽骨密度。 结果 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均可以改善牙周情况,增加牙冠长度,不增加牙根长度,单纯性牙周治疗增加牙槽骨的骨密度,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减少牙槽骨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错■类型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患者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重建资料,根据安氏分类将其分安氏Ⅰ类组(44例)、安氏Ⅱ类组(44例)、安氏Ⅲ类组(23例),使用Invivo 5.2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右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U1P,右上颌侧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U2P,右上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U3P,右上颌中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r、U1Pr,右上颌侧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r、U2Pr,右上颌尖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r、U3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Ⅲ类组U1L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U1Pr厚于安氏Ⅱ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U2L、U3L均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Ⅱ类组U3Lr均厚于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进行正畸治疗时,上颌前牙区唇腭向的移动范围可比安氏Ⅰ类错■与安氏Ⅱ类错■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畸掩饰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高度的特征,探讨正畸掩饰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牙槽骨厚度、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畸掩饰治疗的3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对正畸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高度项目值进行比较。结果 矫治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及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93mm和0.89mm(P<0.001);上颌前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水平及唇侧牙槽厚度在根中水平分别平均减少0.80mm和0.35mm(P<0.05);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5mm、0.50mm)(P<0.001);下颌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及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40mm和0.42mm(P<0.001);上下颌牙槽骨唇侧附着高度分别平均减少0.48mm和0.74mm(P<0.001)。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畸掩饰治疗后,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存在一定的减少,因此矫治中应时刻关注牙槽形态的变化,尽量减少上下前牙代偿性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情况、上颌前牙各牙位的基骨条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唇腭向倾斜度以及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的美学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95例体检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唇腭向倾斜度,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 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对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85例(85颗)(2015年2月~2018年1月),均实施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并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观察矫正效果、比较治疗前、牵引即刻、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根发育情况(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牵引结束即刻及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槽骨发育情况(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8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前,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牵引即刻,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的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牵引结束即刻,患牙唇侧牙槽骨水平较对照牙高,唇侧牙槽骨厚度较对照牙小(P<0.05),而两者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接受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矫正效果确切,能有效保证牙根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是否适合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方法 2012-01~2013-09从沈阳市口腔医院预防科筛查出正常成人61例,同时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求治的成人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Ⅱ类错畸形的患者61例,选取左上中切牙进行测量分析。以正常成人组为对照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评估成人骨性Ⅱ类错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与个别正常成人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是否一致。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人骨性Ⅱ类错组患者上颌前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P>0.05)、腭侧牙槽骨厚度(P>0.05)与正常成人上颌前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性Ⅱ类错成人与正常成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相似,提示成人骨性Ⅱ类错允许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开放式与闭合式牵引矫治上颌阻生尖牙,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两种方法矫治前后边缘骨以及根尖部牙槽骨的变化量,为临床选择治疗上颌阻生尖牙的开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9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以采用开放式开窗的18例患者共18颗上颌阻生尖牙为开放组,另11例患者共14颗上颌阻生尖牙采用闭合式开窗为闭合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牵引治疗,对牵引前后上颌阻生尖牙的边缘牙槽骨以及根尖部牙槽骨变化进行锥形束CT(CBCT)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开放式牵引组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闭合式牵引组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放式牵引组根尖部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开放式牵引组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厚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闭合式牵引组根尖部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上颌阻生尖牙采用闭合式牵引后边缘骨以及根尖部牙槽骨的吸收量小于开放式牵引组.  相似文献   

9.
甘泽坤  罗震  徐迅  黄建生  徐怡馨 《广东医学》2016,(15):2261-2263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牙周病致前牙唇向移位进行正畸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牙联合治疗20例前牙唇向移位的患者。使用模型分析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牙周正畸。结果:经正畸治疗后,所有唇向移位的前牙均向舌侧移动,恢复正常的邻接关系。结论:正畸治疗在矫正患者咬合系的同时可改善牙周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定浙江地区人群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区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腭大孔的分布位置。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受检者的CBCT影像资料,调整基准线进行重建,选取受测牙矢状面进行分析,分别在距离龈缘3、6、9、12?mm水平处测量上颌双侧尖牙至第二磨牙区的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同时测量腭穹窿的高度和宽度,确定腭大孔相对第二磨牙位置以及距腭中缝和牙槽嵴顶的距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上颌腭侧各牙位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分析不同年龄组各牙位腭黏膜厚度的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腭穹窿解剖形态的各牙位黏膜厚度以及腭大孔到腭中缝、牙槽嵴距离差异。结果:146例患者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区平均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分别为(2.94±0.48)、(3.28±0.49)、(3.43±0.53)、(3.01±0.55)、(3.49±0.70)mm。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尖牙区的黏膜厚度在距龈缘6?mm处最厚,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在距龈缘9?mm处最厚。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加,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在6?mm处最薄,之后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受检者年龄和腭穹窿高宽比是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检者年龄是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腭穹窿高宽比是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变量间无明显共线性(VIF<1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上颌尖牙至第一磨牙区腭侧黏膜厚度与受检者年龄呈正相关,且45岁及以上人群黏膜增厚更显著;高腭穹窿组的尖牙黏膜厚度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小于低腭穹窿组(P<0.05)。腭大神经血管束多位于第二磨牙牙冠远中区域。腭大孔到牙槽嵴顶距离高腭穹窿组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而两组间腭大孔到腭中缝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软组织移植的供区部位以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距龈缘3~9?mm处黏膜较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上颌中切牙及其不同冠根折类型牙冠延长术后桩核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术后牙齿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从力学角度分析牙冠延长术的适应征。方法:采用Micro-CT和3shape D700牙齿印模扫描仪分别对1颗上颌中切牙和模拟牙槽骨外形的石膏模型进行扫描,应用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9.0和ANSYS 14.0软件构建上颌中切牙及其9种冠根折类型牙冠延长术后桩核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舌侧切1/3和中1/3交界处,与牙长轴呈45°角静态加载100 N的力,对比分析不同模型中牙本质、牙周膜、牙槽骨、桩、核的等效应力(von Mises stress)和牙周膜面积的改变。结果:共建立10个精度较高的上颌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不同牙冠延长术模型中不同结构的等效应力大小为:桩>牙本质>牙槽骨>核>牙周膜,且随着折裂程度的增加,上述结构的等效应力均呈线性增加(核例外);模型的牙周膜面积减少了12%~33%;其中 B2L2c、B2L3c、B3L1c、B3L2c、B3L3c模型的牙周膜等效应力超过了牙周膜的极限阈值。结论:唇侧折裂大于冠长3/4同时舌侧折裂深达骨嵴顶根方1 mm以上的上前牙不是牙冠延长术的良好适应征。  相似文献   

15.
江苏汉族人群上颌前牙牙周生物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江苏汉族人群上颌前牙牙周生物型的分布,以及牙冠宽长比(crownwidth/crown length,CW/CL)、龈乳头高度(palilla height,PH)和附着龈宽度(attached gingival width,AGW),为前牙美学区的口腔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招募江苏地区牙周健康的汉族志愿者108例(男52例,女56例),根据牙周透射探针法,将上中切牙牙龈分成厚、薄两型,再结合牙齿形态和龈线起伏,细分为薄扇型、厚扇型或厚平型3种牙周生物型。同时,测量CW/CL、PH和AGW,分析上述解剖学指标在不同牙周生物型、性别、年龄和牙位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汉族人群中,薄扇型占30%,厚扇型占19%,厚平型占51%,平均CW/CL 0.84±0.09,平均PH(3.93±0.80)mm,平均AGW(4.80±1.39)mm。厚平型CW/CL和AGW明显大于其余两型(P<0.05),PH明显小于其余两型(P<0.05)。结论:江苏汉族人群牙周生物型以厚平型为主,口腔治疗的美学风险相对较小,不同牙周生物型的CW/CL、PH和AGW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良修复体致前牙区残根残冠患者的相关牙周手术治疗及美学再修复,阐明牙周手术治疗配合美学再修复在上前牙区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患者上前牙修复后2年余,修复体松动,患牙咬物不适伴牙龈出血,上唇系带附着过高,左上侧切牙根尖区可见低密度影。经牙周、牙体牙髓病和修复等学科会诊,行根管再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并采用牙冠延长术联合系带修整术恢复生物学宽度,引导骨再生术(GBR)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根尖骨质缺损。术后1个月行暂时冠修复,术后3个月行永久冠修复。结果:术区牙龈及龈乳头形态恢复理想,与邻牙的牙龈高度协调性佳,上唇系带附着正常,中切牙未见明显缝隙;上前牙区修复体形态美观,功能良好;术后跟踪随访X线片显示术区骨密度同邻近骨质相似,已无明显界限。结论:涉及前牙区薄龈型牙龈生物型的美学修复,特别是再治疗的复杂病例,适当的牙周手术治疗手段介入,不但易于获得明显的短期效果,对远期疗效的稳定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79-83+封三
目的 探讨通过CBCT观察拔牙矫治上颌前突的患者在内收前后上前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正畸患者40例,均采用拔牙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CBCT,观察上前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测量。结果 内收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牙根长度为(11.35±1.02)mm、(11.97±0.90)mm,短于治疗前的(12.16±1.12)mm、(13.02±1.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为(3.03±0.40)mm、(2.31±0.85)mm,低于治疗前的(3.60±0.40)mm、(3.38±0.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腭侧牙槽骨高度为(5.01±1.26)mm、(4.79±1.11)mm、(3.44±0.68)mm,高于治疗前的(2.49±0.70)mm、(3.01±0.52)mm、(2.58±0.7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尖牙唇侧根中部牙槽骨厚度为(1.51±0.28)mm、(1.32±0.23)mm,高于治疗前的(0.97±0.23)mm、(1.04±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腭侧根中部牙槽骨厚度为(0.37±0.13)mm、(0.45±0.18)mm、(0.63±0.21)mm,低于治疗前的(1.67±0.40)mm、(1.09±0.30)mm、(1.66±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突患者内收后,牙根吸收明显,牙槽骨改建以骨吸收为主,骨形成较有限。运用CBCT可以准确观察牙根及牙槽骨的改建情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缺乏统一的三维参考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