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治术术前外周血中CK19和SCCAg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联合检测外周血CK19和SCCAg mRNA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瘤科30例早期(ⅠA2~ⅡA)宫颈癌患者为实验组,15例子宫肌瘤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为为阴性对照组,15例晚期(ⅡB~ⅢB)宫颈癌患者为阳性对照组.收集外周血样本,q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CK19和SCCAg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外周血中CK19和SCCAg mRNA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K19和SCCAg m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9/30)和20%(6/30),手术前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可使阳性检出率提高至43.3%,联合检测2种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高于检测单一标志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K19和SCCAg mRNA表达水平均可能作为诊断早期宫颈癌微转移的标志物.qRT-PCR技术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可提高诊断微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SIPA1)和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HPV16/18E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宫颈癌患者120例为宫颈癌组,子宫肌瘤患者80例为正常宫颈组,均采用ELPS法检测SIPA1、HPV16/18E6蛋白的表达。比较两组SIPA1、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SIPA1蛋白与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以及宫颈癌组织中SIPA1、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组SIPA1阳性率高于宫颈癌组,HPV16/18E6阳性率显著低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和检验显示,宫颈癌组织中SIPA1蛋白与HPV16/18E6蛋白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中SIPA1、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结论:SIPA1蛋白低表达、HPV16/18E6蛋白高表达是宫颈癌组织学特征,且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同一宫颈上皮内癌变或宫颈癌疑似病例宫颈石蜡包埋样本及脱落细胞中HPV E6/E7 m RNA的水平,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的差异,探讨二者在宫颈癌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2例宫颈上皮内癌变或宫颈癌疑似病例分别取宫颈活检组织及脱落细胞,两类标本均采用b DNA技术进行HPV E6/E7 m RNA检测,同时行病理学检查,并对检测的阳性率及灵敏度、特异度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石蜡包埋组织检测HPV E6/E7 m RNA的阳性率为48.7%,高于脱落细胞的阳性率40.1%(χ2=4.192,P<0.05)。石蜡包埋组织检测HPV E6/E7m RNA对诊断的灵敏度为75.0%,高于脱落细胞的61.4%(χ2=5.046,P<0.05);石蜡包埋组织检测HPV E6/E7 m RNA对诊断的特异度为81.2%,脱落细胞为77.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P>0.05)。结论检测石蜡包埋样本中的HPV E6/E7 m RNA,可更加精确预测宫颈病变进展风险,对宫颈癌筛查工作具有更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微转移癌细胞的敏感的分子检测方法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技术特异引物扩增 CK19- m RNA,以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 CK19- m RNA的表达情况。分析CK19- m RNA扩增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7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 39例CK19- m RNA阳性 ,阳性率为 5 1 .3% ,2 7例肺良性病变中仅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3.7% ,1 5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全部患者 1 5 7枚淋巴结中 CK19- m RNA检测出阳性率为 38.9%( 61 / 1 5 7) ,常规病理方法检出阳性率为 1 4.6% ( 2 3/ 1 5 7) ,两种方法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且 HE染色阴性的 1 34枚淋巴结中 ,经 RT- PCR法证实存在癌转移的阳性率为 2 8.3% ( 38/ 1 34)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巢式 RT- PCR是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癌细胞微量转移检测方法 ;可能有助于肺癌细胞微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16(HPV16)和细胞角蛋白(cyto keratin,CK)对宫颈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HPV16 E6/E7特异引物通过PCR方法,检测81例宫颈鳞癌组织及435枚盆腔淋巴结中HPV16DNA;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K的表达。结果①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为62.96%(51/81);CK的表达率为100%(81/81)。②HE染色有转移的淋巴结中,HPV16阳性检出率为90.38%(47/52),CK阳性表达率为100%(52/52);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中,HPV16阳性检出率为11.75%(45/383),CK阳性表达率为7.05%(27/383)。③盆腔淋巴结中HPV16存在和CK表达与患者的FIGO分期、年龄、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宫颈肿瘤大小、大体类型、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鳞癌中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内存在HPV16基因和CK阳性表达可以提示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K19 mRNA在早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 - PCR技术对47例Ⅰ a~Ⅱa期宫颈癌患者及37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行外周血CK19 mRNA检测.结果:在Ⅰ a~Ⅱa期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表达率为14.89% (7/47),对照组外周血中CK19mRNA阳性表达率为0% (0/37).在Ⅰ a~Ⅱa期中CK19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rs=0.367,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K19 mRNA表达在早期宫颈癌与淋巴是否结转移相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推测检测此指标可以作为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宫颈组织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特点与宫颈癌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染色法)对标本的朗格汉斯细胞进行检测,以直接PCR法检测HPV16E6并对E6基因测序.结果:40例宫颈鳞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与1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100蛋白阳性LC数量在正常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中依次增加(P=0.000),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0.552,P=0.000),随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P=0.039),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245).HPV16 E6在正常对照组、CINⅡ/Ⅲ组和浸润癌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上调(P=0.000).HPV16 E6(+)组中LC数量比HPV16E6(一)组少(P=0.011).LC的表达在HPV16 E6原型组和在HPV16 E6 D25E突变株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813).结论:LC功能缺陷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95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在院体检正常宫颈315例作为对照组。总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诊断价值。结果 95例宫颈癌患者中16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6.84%。随宫颈癌FIGO分期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呈升高趋势。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62.50%为多发淋巴结转移,且随FIGO分期增加,多发盆腔淋巴结转移比例升高。分娩次数3次,肿瘤直径≥4,宫颈侵犯类型为外生型,间质深层浸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的宫颈癌患者具有较高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病例组杨氏模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杨氏模量值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不同FIGO分期患者杨氏模量值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当以5.09kPa为临界值时,AUC=0.825,杨氏模量值用于宫颈癌诊断灵敏度为93.68%,特异度为65.26%;当以72.15kPa为临界值时,AUC=0.795,此时杨氏模量值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96.10%。结论随FIGO分期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多发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增高。E成像技术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外周血CK19 mRNA表达水平在判定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及早期预测肿瘤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接受以根治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26例,分别于术后化疗开始前、第1、2、3周期化疗结束后第3周各采集外周血标本.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n=20).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fqRT-PCR)检测各时点外周血中CK19 mRNA水平.结果 化疗前患者外周血CK1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第1、2、3周期化疗后.阳性率从化疗前的84.6%分别下降至46.2%、38.5%及46.2% (P=0.004 6).术后有临床转移/复发患者外周血CK1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临床转移/复发者(P=0.019).结论 术后定期监测外周血CK19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判定术后辅助治疗疗效的重要标准.术后动态监测有助于预测NSCLC复发或转移.化疗难以完全消灭外周循环癌细胞,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或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人乳头状瘤病毒DNAL1片段(HPV-DNAL1)和细胞角化蛋白19mRNA(CK19 mRNA)表达与常规病理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5例宫颈癌患者运用亚甲蓝示踪法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盆腔淋巴结进行HE染色病理学检查,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扩增检测盆腔淋巴结组织中HPV-DNAL1和CK19 mRNA表达情况,分析与病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5例患者中有24例检出了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6%;6例患者的17个病理学转移的淋巴结中全部检测到HPV-DNAL1和CK19 mRNA双阳性表达,相应的6个未转移淋巴结中HPV-DNAL1和CK19mRNA、HPV-DNA L1、CK19 mRNA阳性淋巴结个数分别是3个、2个和1个;另外18例无病理学转移者的20个前哨淋巴结中,8个淋巴结检测到HPV-DNAL1和CK19mRNA双阳性;10个淋巴结HPV-DNAL1阳性;2个淋巴结表达CK19mRNA.HPV-DNAL1和CK19mRNA双阳性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病理学分级、局部病灶大小无关(P>0.05),与淋巴管内瘤栓形成、宫颈间质浸润有关(P<0.05);前哨淋巴结转移病理学检查的准确性为66.7%,灵敏度为46.2%,RT-PCR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是95.8%,灵敏度100%,特异性92.3%.结论 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主要前哨淋巴结是闭孔、髂内和髂外淋巴结,盆腔淋巴结HPV-DNA和CK 19mRNA的联合检测可能是微转移灶早期检出更准确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GP-PCR方法扩增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组织HPV-DNAL1区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对HPV进行型别鉴定,分析淋巴结HPV阳性率与淋巴转移组织病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的检出率为40%;组织病理学发现淋巴转移的10例患者淋巴结HPV-DNA检测均为阳性;宫颈癌病灶中检测到HPV18型的患者盆腔淋巴结也都可检测到HPV18型。结论 盆腔淋巴结中检出HPV-DNA阳性早于组织病理学出现转移,因此检测盆腔淋巴结中HPV-DNA对早期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提示作用,有助于发现组织病理学不易发现的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提示预后不良。宫颈检测到HPV18型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转移,是预后不良的一种高危类型。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P-PCR方法扩增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组织HPV-DNAL1区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对HPV进行型别鉴定,分析淋巴结HPV阳性率与淋巴转移组织病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的检出率为40%;组织病理学发现淋巴转移的10例患者淋巴结HPV-DNA检测均为阳性;宫颈癌病灶中检测到HPV18型的患者盆腔淋巴结也都可检测到HPV18型.结论盆腔淋巴结中检出HPV-DNA阳性早于组织病理学出现转移,因此检测盆腔淋巴结中HPV-DNA对早期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提示作用,有助于发现组织病理学不易发现的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提示预后不良.宫颈检测到HPV18型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转移,是预后不良的一种高危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液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出率对宫颈癌的诊断及病情进展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PCR检测48例宫颈癌,55例宫颈高度病变(HG),6例宫颈低度病变(LG),29例宫颈炎症患者血浆中HPV-16,18DNA。分析各组患者血中HPVDNA检出率的差异,以及检出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血浆中HPVDNA在宫颈癌组、HG组、LG组及宫颈炎症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6.3%、41.8%、16.7%和37.9%,其中HPV-16分别为20.8%、5.5%、0.0%和6.9%;HPV-18分别为50.0%、38.2%、16.7%和31.0%。HPV-16和HPV-18均为阳性者8例,其中宫颈癌Ⅰ期3例,Ⅱ期4例,CINⅢ1例。在9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6例血浆HPVDNA阳性。血浆HPVDNA在宫颈癌组中检出率高于其他3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宫颈癌患者血中HPV检出率高于CIN和宫颈炎症患者,并且在发生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中检出率更高,但血浆HPVDNA检出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无关。宫颈癌患者血中HPV双重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进行分层分析,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6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P=0.001),间质浸润(P=0.006);影响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病理类型(P=0.027),宫旁浸润(P=0.067);无宫旁浸润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最好。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癌中,其前哨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区域,其次是髂内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并进行预后评估,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在广西沿海地区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HPV感染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的关系,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对76例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亚型的检测。结果:宫颈癌HPV总阳性率为90.8%。宫颈癌患者HPV阳性各亚型出现的频率排序为:HPV16(56.5%),HPV18、33、58各(7.2%),HPV52、53各(5.8%),HPV31(4.3%),HPV45(2.9%),HPV35、51、56、66、68各(1.4%)。HPV6(5.8%),HPV11、44、43各(1.4%)均合并在高危感染中。HPV感染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年龄密切相关,鳞癌HPV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及其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癌患者中以HPV16、18、33、58感染为主要型别。HPV感染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诊断明确且组织学不伴有其他类型杂交瘤,并有明确手术治疗史及完善临床病理资料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免疫标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因素,同时随机选取28例临床分期相同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舌及口底,为11例(11/28,39.3%),其余牙龈6例(6/28, 21.4%)、颊部5例(5/28, 17.9%)、腭部4例(4/28, 14.3%)、口咽部2例(2/28, 7.1%)。患者多为中晚期, 12例为Ⅱ期,16例为Ⅲ~Ⅳ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2例,占总病例数42.9%(12/28),局部复发者9例,伴远处转移者1例(转移至肺)。28例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3例,占总病例数46.4%(13/28)。局部复发者5例,伴远处转移者3例,其中2例转移至肺、1例转移至脑。临床分期相同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和传统鳞状细胞癌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6%、53.8%。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学上表现为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实性癌巢,癌巢中心一般不形成角化,常可见粉刺样坏死结构。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均呈现CK5/6、P63强阳性表达,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和Syn阴性表达,其中8例呈P16阳性表达,1例局灶阳性表达SOX10,但CK7阴性。结论: 口腔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多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与相同临床分期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阳性患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预后较好;CK7与SOX10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与实性型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莉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3,(10):1272-1274,1292
摘要: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人乳头瘤病毒16-E6(humanpapillomavirusl6-E6,HPVl6-E6)及I临床病理特征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接受综合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石蜡切片中COX-2、HPVl6-E6的表达情况,探讨COX-2及HPVl6-E6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COX-2、HPVl6-E6及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灶直径、宫旁浸润或脉管瘤栓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理类型、治疗方式、肌层浸润深度对患者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HPVl6-E6、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或脉管瘤栓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早期子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相关基因。方法利用代表人类全基因组的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表达谱芯片筛查淋巴转移的早期子宫颈鳞癌组织、未转移子宫颈鳞癌组织及正常子宫颈上皮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未转移子宫颈鳞癌相比,淋巴转移宫颈癌2倍以上差异表达的基因322条,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82条,表达下调的基因140条;4倍以上差异基因37条,其中在淋巴转移组织中上调基因21条,下调基因16条。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包括:DNA依赖的转录调节基因、发育基因、免疫反应基因、蛋白质水解基因和细胞问信号传导基因等。而三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在正常子宫颈与无转移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的基因中,发现转移组和未转移组表达水平具有2倍以上差异的基因有23条,其中在转移组中,上调基因16条,下调基因7条。与正常子宫颈相比,未转移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有8条基因在转移组表达下调;与正常组相比。未转移组中表达下调的基因中有6条基因在转移组表达上调。在所有未转移宫颈癌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未发现在转移组有进一步表达上调的基因;在所有未转移宫颈癌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表达下调的基因中,也未发现在转移组有进一步表达下调的基因。结论早期子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是复杂的多基因作用的结果。本实验初步提供了宫颈癌发生淋巴转移的总体基因表达改变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