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韶辉  赵美华 《河北医学》2009,15(10):1137-1140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检测过颈动脉超声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归为斑块组(n=72),未发现斑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n=88)。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颈动脉斑块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吸烟、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1.139,P值0.004)、吸烟(OR值5.296,P值0.003)、总胆固醇(OR值0.416,P值0.013)进入回归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年龄、吸烟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中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对象610例(年龄18~59岁)行问卷调查、常规检查、化验,超声诊断并测量颈动脉斑块。以48例有颈动脉斑块者为试验组,562例无斑块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及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斑块者在年龄、男性比例、腹围、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糖尿病、空腹血糖、尿酸水平方面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69,95%CI:1.099~1.243,P=0.000)、吸烟(OR=2.949,95% CI:1.548~5.617,P=0.001)和平均动脉压(OR=1.024,95%CI:1.003~1.046,P=0.02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高度相关,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14(95% CI:0.759~0.869),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67.3%。结论 青中年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是青中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波  郑劼  郭舜源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51-1852
目的探讨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6例无血管狭窄的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狭窄组颅内段狭窄占明显优势(75.61%),其中又以前循环为多(67.74%)。两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血压病(OR=4.93,P=0.001),高脂血症(OR=4.46,P=0.004)和吸烟(OR=1.67,P=0.000)是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远高于颅外动脉。应对青年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分析13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并与220例老年脑梗死组比较,探讨其危险因素的暴露特点。结果:青年组男性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χ2=13.67,P<0.001),青年组活动中起病比老年组常见(χ2=35.16,P<0.001);危险因素:青年组吸烟(OR,5.43;95%CI=3.16~9.32;P<0.001)、风湿性心脏病(OR,15.77;95%CI=1.97~125.9;P<0.005)、饮酒(OR,1.89;95%CI=1.07~3.35;P<0.05)、高甘油三脂血症(OR,1.80;95%CI=1.06~3.06;P<0.05)高于老年组,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脂代谢紊乱、饮酒、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结论: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暴露不等同于老年患者,控制其吸烟、饮酒以及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及糖尿病等常见危险因素及一些少见因素有利于防治青年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ACI)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急性脑梗塞与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以80例AC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收治的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A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TAFI与ACI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CI组与颈动脉斑块组性别、年龄、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弱回声、TAFI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446)、年龄(OR=2.286)、Hcy(OR=7.820)、吸烟(OR=3.096)、饮酒(OR=2.403)、冠心病(OR=6.623)、高脂血症(OR=9.678)、糖尿病(OR=5.776)、颈动脉斑块弱回声(OR=9.635)、TAFI(OR=23.993)为A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AFI与ACI发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性别、年龄、Hcy、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弱回声、TAFI...  相似文献   

6.
收集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高龄(≥80岁)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并取同期因其他疾病就诊于我院门诊64例高龄非卒中病例对照者,行血生化、凝血功能、血压、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吸烟、饮酒史.单因素分析中,高血压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心房颤动及颈动脉斑块在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发生率更高(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OR=16.23,P=0.009)、心房颤动(OR=3.47,P=0.080)、收缩期高血压(OR=1.05,P<0.01)是高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就诊于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脑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401例,随访1年,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322例,复发组79例,对复发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显示性别(x2 =4.246,P<0.05)、年龄(x2=11.660,P<0.05)、高血压(x2=13.813,P< 0.05)、冠心病(x2=6.964,P< 0.05)、糖尿病(x2=32.427,P< 0.05)、吸烟(x2 =5.421,P< 0.05)、卒中家族史(x2=5.529,P< 0.05)、TIA史(x2=7.019,P< 0.05)、房颤(x2=6.574,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x2=35.930,P< 0.05)、高脂血症(x2=5.530,P<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x2 =68.054,P<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28,2.858,15.346(P均<0.05).结论 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学良  陈汉杰 《广东医学》2006,27(6):865-866
目的 探讨青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青年脑出血患者(≤45岁)的病史[高血压、血管畸形、糖尿病、心脏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血脂异常史及家族史]及嗜好(吸烟、饮酒).结果 高血压、血管畸形为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心脏病和TIA史并非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脑血管畸形居第2位,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饮酒及家族史与脑出血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足区中老年居民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足区人民医院居民动脉硬化病变的程度及危险因素,为脑卒中预防打下流行病学基础.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大足区人民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大足区居民(1 725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对象进行性别、年龄、烟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问卷调查.结果 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检出率为11.19%,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34.67%,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4.99%.颈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男性各年龄阶段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农村人群检出率高于城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合并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在颈动脉内-中膜正常居民和颈动脉硬化居民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大足区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颈动脉硬化的筛查;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确诊126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118例无颈动脉狭窄的人群询问病史,监测血压,检测血糖、血脂.结果 两组间年龄、饮酒率无显著差异,狭窄组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吸烟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沈静 《中外医疗》2010,29(15):36-37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程度与血尿酸水平有关。结论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相关性,血尿酸升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剖宫产术后2周内发生下肢DVT的病例55例为病例组,同一年度剖宫产患者中未发生下肢DVT者11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史),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D-D、CRP、PLT)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DVT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例组年龄、BMI、吸烟及饮酒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体育锻炼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CRP>10 mg/L及血浆D-D>300 ng/ml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CRP、血浆DD及缺乏体育锻炼为剖宫产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其OR(95%CI)分别为1.41(1.10~1.80)、1.84(1.38~2.45)、1.73(1.40~2.13)、1.75(1.37~2.24)及1.40(1.11~1.77)。结论年龄、吸烟史、缺乏体育锻炼、D-D、CRP可能为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行MRI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有无CMB分为两组,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和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CMB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CMB的程度分为三组,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与CMB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MB组血清HDL水平显著性高于非CMB组(P〈0.05),LDL水平显著性低于非CMB组(P〈005)。年龄、高血压、脑卒中史、吸烟史在CMB组中的比例显著性高于非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患者颈动IMT异常率显著性高于无CMB组(#=7.05,P〈0.05),并且在轻、中、重三组中IMT异常率也具有显著差异(X2=8.83,P=0.02)。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与年龄、高血压、脑卒中史、吸烟史、颈动脉内膜增厚、血清HDL及LDL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曹勇 《西部医学》2010,22(11):2014-201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194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86例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内膜增厚或有斑块的老年患者180例,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类型,分为3组,即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选择100例同期健康体检颈动脉内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空腹静脉血中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值.同时调查血压、血糖、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肝肾功能等其他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胆红素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血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血尿酸增高关系密切.低胆红素水平、高超敏C反应蛋白和高血尿酸浓度,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