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且应用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7d后无效或病情加重的24例(24眼)患者,角膜溃疡深度均未超过1/3角膜厚度,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前节OCT辅助的PTK治疗,共14例(14眼),对照组采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手术治疗,共10例(10眼).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厚度、共焦显微镜检查情况.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治疗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组BCVA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治疗持续时间为(19.43±5.68)d,短于对照组的(34.40±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剩余角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亦治疗组术后残余菌丝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治疗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为(4.00±1.11)d,短于对照组的(6.20±1.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术后无一眼复发,对照组术后0.5a有3眼复发,1眼药物控制有效,另2眼病情加重,进一步行角膜移植手术.结论 前节OCT辅助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有效清除病灶、加速上皮愈合,为治疗早期浅层真菌性角膜溃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角膜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我院确诊为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进行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及抗真菌药物应用。观察期:≥6个月。结果16例(16眼)中男9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4.61±7.37)岁。治疗前矫正视力:数指/10cm~0.2。全部16例治愈,矫正视力:0.05~0.8。结论角膜病灶清创联合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早期、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观察2012年3月至12月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28例(28眼),随机分为2组: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14眼).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在手术结束时角结膜表面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术后3d取下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术后2h、6h、24 h、48 h、72 h2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差异,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翼状胬肉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h、6h、24 h、48 h、72 h2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分别为(0.79±0.43)分、(0.88 ±0.53)分、(0.43±0.51)分、(0.29±0.47)分、(0.14±0.36)分,对照组分别为(2.57±0.51)分、(2.57±0.76)分、(1.86±0.66)分、(1.43±0.51)分、(0.86±0.53)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1),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对照组为(1.57±1.34)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为(0.86±1.10)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对照组为(2.68±4.33) mm2,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为(0.17±0.45) mm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诊2~6个月未见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成戴镜组和对照组各23例23眼,两组均实施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d的眼部疼痛程度及术后7d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3、7d两组患者眼部疼痛程度评分:戴镜组分别为0.44±0.26、0.26±0.14、0.12±0.08分,对照组分别为1.26±0.44、1.02±0.38、0.68±0.26分,两组同一时段的眼部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情况:戴镜组角膜上皮完全修复21眼(91%),对照组上皮完全修复14眼(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有效缓解角膜深层异物取出术后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能加速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和探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LASIK术后处理不良角膜瓣的效果以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共64只眼(33例),其中LASIK术后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19只眼作为戴镜组;另外随机选择同一时期LASIK术中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45只眼为非戴镜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散光值,及术后角膜水肿、异物感等参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非戴镜组45只眼中发生角膜瓣裙边5只眼.异物感13只眼,角膜水肿仅2只眼,而戴镜组19只眼中无角膜瓣裙边发生,异物感也仅1只眼,但角膜水肿有10只眼.戴镜组术前BCVA1.30±0.14,术后1d平均UCVA为1.08±0.39,1个月后为1.15±0.27,3个月后为1.24±0.28,术后视力逐渐增加,3个月后达到术前BCVA的水平.非戴镜组术前BCVA1.31±0.18,术后1dUCVA1.34±0.19,1个月后1.23±0.21,3个月为1.27±0.20,视力变化不大.两组术后视力比较,术后1d,戴镜组较差(P=0.002),但3个月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接近术前BCVA.结论 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对处理LASIK术中出现薄的、蒂小等不良角膜瓣能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对术后早期的视力有影响,但均能在3个月内逐渐恢复到最佳矫正视力或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选择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评价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疼痛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基于角膜共焦显微镜的观察,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为(3.8±1.1965)d,对照组为(5.1±1.518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疼痛值观察组术后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BCL可明显缩短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可作为翼状胬肉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角膜共焦显微镜可以非侵入的观察眼表的活体组织结构,是监测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理想工具.可为适时取出BCL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峭轴切口,B组30例行颞侧角膜切口。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A组UCVA均优于B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A组UCVA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A组BCVA于术后1个月基本稳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B组(均为P<0.05)。A组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为(0.26±0.20)D,略低于术前的(0.32±0.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0.62±0.45)D,高于术前的(0.23±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 SIA为(1.28±0.63)D,高于B组的(0.7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术前角膜散光≤0.50 D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选择陡峭轴切口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能减小术后总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UCVA,术后效果优于颞侧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手术后配戴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2-6月期间在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2组,术后配戴绷带型接触镜20例(20眼)作为观察组,常规包盖眼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最终愈合情况通过荧光素染色确认。数据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术后2h:Z=-3.986,P<0.001;术后1d:Z=-3.153,P=0.002;术后2d:Z=-3.216,P=0.001;术后3d:Z=-2.377,P=0.017;术后5d:Z=-2.333,P=0.020)。观察组术后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恢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Z=-3.714,P<0.001)。随诊2~6个月2组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术后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缓解患者疼痛和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眼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方法:共95例190眼PRK病例,术后随机选择一只眼戴软性亲水性高透氧的角膜接触镜,另一只眼配戴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术后记录术眼自觉症状,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检查术后6mo裸眼视力,同时进行haze评分。结果: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术眼视物模糊、眼痛、畏光均轻于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3.11±2.12d,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为4.02±2.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上皮72h内愈合者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占46%,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占36%。术后第7d裸眼视力高于1.0者高透氧角膜接触镜组为60眼(63%),普通月抛型角膜接触镜组为48眼(51%)。术后6mo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35),两组haz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5)。结论:PRK术后使用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减少患者的术后不适感,缩短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术后视功能下降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EK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患者13例(16眼),分为远视组(11眼)和近视组(5眼)。对术前及术后1年等效球镜度(SE)及散光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角膜地形图指数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远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22和0.09(logMAR)(Z=-1.732,P<0.05),术后9眼UCVA≤0.3,5眼UCVA≤0(logMAR);仅1眼BCVA下降1行,其余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2行;术前平均SE为(+2.63±1.69)D,平均散光值为(-1.45±0.90)D,术后两者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5,P<0.01;t=-2.359,P<0.05)。远视组术后5眼SE≤±0.50 D,9眼SE≤±1.00 D;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角膜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及角膜像差系数(ABR)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8、-2.135、-1.827,P<0.05)。近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92和0.09(logMAR)(Z=-1.863,P<0.05),术后5眼UCVA≤0.3(logMAR),2眼UCVA≤0(logMAR);所有眼BCVA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行;术前平均SE为(-3.63±2.26)D,平均散光值为(-1.55±0.70)D,术后两者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9、-3.143,P<0.05)。近视组术后2眼SE≤±0.50 D,5眼SE≤±1.00 D;术后ISV和IHA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7、-1.827,P<0.05)。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光学区偏小及偏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1年2眼有环形haze,BCVA并未下降。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合并光学区偏小和(或)偏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况、病程、并发症及致病菌种类,对切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前视力≤0.05者20眼,~0.3者11眼,〉0.3者1眼。板层切除术后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痊愈28例(87.5%),治愈时间7~32(平均13.2±8.5)d,痊愈时视力≤0.05者5眼,~0.3者8眼,〉0.3者15眼。病情控制不良改行角膜移植术者4例。31例真菌培养阳性(96.9%),其中镰刀菌18例,曲霉菌属8例,链格孢霉3例,未知菌属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灶中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中菌丝多数位于角膜浅层,并呈与板层胶原纤维平行方向生长,但也有少数呈斜形或垂直生长方式,侵及切除组织全层。不同菌属之间菌丝在角膜中生长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病变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行板层角膜切除术可大大提高那他霉素药物治疗有效性,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膜基质透镜散光标记器(简称散光标记器)在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正远视及散光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屈光科就诊的满足手术要求的远视及散光患者6例6眼,年龄20~36 (27.50±6.72)岁,所有患者均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瓣下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FS-LIKE)。供体角膜取自同期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的近视患者,术中利用散光标记器标记角膜基质透镜散光轴位并植入到事先标记好轴位的植床以矫正远视和散光。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术眼的裸眼视力(UC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UCVA、UN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F=5.503、2.968,P=0.002、0.031),术后不同时间点UCVA、UNV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7±0.26、0.96±0.25。所有术眼术后BCVA较术前均未见丢失, 4眼无变化,2眼提高2行。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矫正散光量及角度误差分别为(2.24±0.98)D、(5.33±5.79)°。结论 散光标记器在FS-LIKE术中能有效标记散光轴位和受体角膜定位,能够有效安全地矫正患者术前远视及散光,为远视散光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一体式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后近视患者早期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ICL V4c植入术,且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周UCVA(logMAR)≥0的近视患者64例(64眼)为视力恢复较差组;匹配同期在我院行ICL植入术,且术后1周UCVA≥术前BCVA的近视患者160例(160眼)为视力恢复较好组。检查患者术前非接触性眼压(NC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SE)、白到白距离(WTW)、角膜曲率(K)、角膜前表面中央扁平子午线曲率(K1)、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曲率(K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中央角膜厚度(CCT)、瞳孔直径、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测量患者术后1周的非接触性眼压(NC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SE)、拱高,并记录术中植入ICL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预期晶状体残留度数和ICL直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8-01/2019-12拟在本院行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116例11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58眼行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组58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mo时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时的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较术前均显著上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术后1、3mo时的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 SAI、SRI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SAI、S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见感染、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但观察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2wk时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较术前1wk时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术后2wk时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更利于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改善,并能降低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杨波  袁芳兰  孙勇  张静  许龙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528-153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015-07/2018-07收治的94例94眼白内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对照组47例47眼,观察组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较对照组短,超声能量、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及术后7d前房闪辉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BCVA、UCVA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BCVA及UCVA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无差异(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明显,能减少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减轻角膜内皮损伤,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的效果以及IOL的旋转稳定性与居中性。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1.0 D的患者68例(82眼),其中41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观察组),另41眼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残余散光的度数;采取重复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及IOL在囊袋内水平、垂直偏移的距离和垂直偏转的度数。结果 观察组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1.03±0.32,术前角膜散光为(2.09±0.73)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11,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33±0.27)D;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92±0.40,术前角膜散光为(1.69±0.64)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09,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26±0.22)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散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OL水平偏移距离与垂直偏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OL倾斜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Toric 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均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影响。

方法:对186例372眼近视患者施行LASEK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激光切削后分别配戴-1.0D基弧为8.7,8.5mm的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后1,3,5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5d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术后1mo比较两组裸眼视力,术后3mo比较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

结果:术后1,3,5d观察组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裸眼视力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haz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SEK术后应适当增加需配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基弧,可以减轻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