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估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的50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分和危险分级,并与Khorana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Caprini得分中位数为6(4~8)分,高于无深静脉血栓组的5(4~7)分(P=0.004)。低中危、高危、极高危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33,P=0.053)。Caprini评分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611(95% CI:0.54~0.69,P=0.004),截断值为6分时,约登指数最大。Khorana模型的AUC为0.65(95% CI:0.57~0.72,P < 0.001),与Caprini模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4,P=0.50)。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Caprini模型的AUC为0.85(95% CI:0.66~0.96,P < 0.01),Khorana模型为0.68(95% CI:0.47~0.84,P=0.18);对于非手术接受化疗患者,Khorana模型的AUC为0.72(95% CI:0.61~0.82,P=0.01),Caprini模型为0.55(95% CI:0.44~0.67,P=0.54)。  结论  Caprini和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区分度不高。在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中Caprini具有更好的预测性。Khorana模型适合非手术化疗患者。Caprini模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Caprini和Rogers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胸外科肺癌患者围术期筛查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高风险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其有效性。方法: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术后未预防性抗凝处理。所有患者围术期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怀疑肺血管栓塞者行胸CT检查,前瞻性收集临床和实验室相关指标。以Caprini和Rogers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分。分别分析Caprini和Rogers评分不同层级组之间术后VTE发生率、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152例肺癌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率25%(38/152),无肺栓塞发生。全组患者Caprini评分为8~15分,均至少为VTE高风险层级,其中高危组(5-8分)66例,极高危组(>9分)86例;两组DVT发生率为26.6% vs.21.3%(P=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Rogers评分9-18分,其中低危组(7-10分)67例,中高危组(>10分)85例;低危组与中高危组DVT发生率为25.4% vs.22.1%(p=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prini评分高危组与极高危组之间和Rogers评分低危组与中高危组之间在DVT危险因素吸烟指数、血型构成、合并COPD病史、组织学类型、VATS、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病理学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术期各时点的凝血指标及NLR(中性-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价胸外科肺癌手术患者易评为VTE高风险人群,对预防VTE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Caprini和Rogers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胸外科肺癌患者围术期VTE风险层级评估的有效性尚不确切,应探索建立符合我国肺癌人群特质的胸外科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 胃癌4例, 乳腺癌2例, 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 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随访6~24个月, 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  结论  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的腹膜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风险,研究术后早期主/被动活动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按摩对VTE的预防效果。  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0例胃肠道及妇科肿瘤等来源的腹膜癌患者行CRS+HIPEC治疗,使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价VTE风险,所有患者采取早期肢体主/被动活动及间歇充气加压按摩治疗,记录分析VTE相关事件。  结果  患者中位Carprini评分为12(10~16)分,均为VTE极高危组,在3个月的随访中仅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经药物治疗后痊愈。  结论  腹膜癌患者VTE风险极高,术后早期足背曲/跖曲及扩胸等主/被动运动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按摩,可有效预防VTE。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方法 将683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建模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7.95%(38/478),验证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8.29%(17/2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8 kg/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Ⅲ期、血小板计数﹥300×109/L、D-二聚体升高值﹥1 mg/L均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预测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866,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810,校准曲线斜率均接近1,决策曲线分析(DCA)阈概率范围分别为0.08~0.60、0.10~0.48,模型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M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 VTE)的临床特点, 为预防和治疗ML相关VTE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 256例ML患者的临床资料, 病理诊断依据WHO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第4版)。  结果  ML相关VTE的发病率为7.1%, N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5.7%, 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1.3%;16.4%的患者在治疗前形成血栓, 75.8%的患者血栓发生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事件共146次(48.4%), 下肢静脉血栓事件共89次(29.5%)。  结论  ML相关VTE的发病率较高, 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下肢更常见, 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中血栓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肉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翔  陆苏  王彤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0):656-659
  目的  分析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 了解其生存状态,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并探讨乳腺癌肉瘤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  复习23例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 总结手术前后治疗经过和随访结果。  结果  23例乳腺癌肉瘤女性患者年龄30~83岁, 中位年龄51岁。术前乳腺钼靶和B超检查误诊率高, 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者8例(34.8%)。在接受激素受体检查的14例患者中, ER阳性1例(7.1%), PR阳性4例(28.5%), 其中12例接受了HER-2检查, 2例阳性(16.7%)。5年生存率为61.5%。  结论  乳腺癌肉瘤发病率低, 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 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其生物学行为不同于一般乳腺癌, 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术后辅以放化疗, 预后较一般乳腺癌差。通过加强对乳腺癌肉瘤的认识, 或许能够提出新的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 最终改善该类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颅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17例),非DVT组(83例)。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幕上肿瘤、术后有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D-D、TC、TG水平高于非DVT组,PT长于非DV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危险因素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1999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对照组 37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用药组共 33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用药组DVT发生率为 9.1% ,对照组DVT发生率为 2 7.0 %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用药组未发现术中及术后出血增多等现象和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周峰  张丽娜  齐立强  顾林 《中国肿瘤临床》2013,73(11):661-663, 667
  目的  探讨伴印戒细胞分化的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9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伴印戒细胞分化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8~84岁, 中位年龄53岁。首发症状多为乳腺肿物。治疗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 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结果  本组13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伴印戒细胞分化的原发性乳腺癌, 其中临床分期Ⅰ期患者1例, Ⅱ期8例, Ⅲ期4例。术后平均随访53.8个月。3年生存率为46.2%(6/13), 5年生存率为30.8%(4/13), 10年生存率为7.7%(1/13)。  结论  与常见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比, 伴印戒细胞分化的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率低, 侵袭性强, 确诊后应积极行手术、放化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目前尚无可推荐的最佳特异治疗模式, 有关研究应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6例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286例PICC置管患者中,72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将研究所纳入的27个潜在的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外周血管穿刺时是否应用超声引导、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经外周静脉化疗、置管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以及置管时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最终应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C-index指数为0.688,拟合曲线和校正后地拟合曲线均位于10%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  结合穿刺技术、既往治疗,合并症以及D二聚体等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133例年龄≤30岁低龄青年乳腺癌病例,及同期117例年龄为31~35岁青年乳腺癌病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年龄>35岁的中老年乳腺癌214例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  结果  低龄青年乳腺癌、31~35岁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和肿瘤复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龄青年乳腺癌更易出现三阴性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P < 0.001),并且低龄青年乳腺癌与31~35岁青年乳腺癌、中老年乳腺癌相比,有较低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P < 0.05)。  结论  年龄≤35岁青年乳腺癌症状隐匿,预后不佳,与中老年乳腺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应重视早期筛查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周鑫  吴诚义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1615-1618
  目的  探讨p73基因G4C14-A4T14多态性与中国重庆地区汉族女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iPLEX GOLD系统对170例乳腺癌患者和178例健康者对照的p73基因G4C14-A4T14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p73基因G4C14-A4T14多态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在乳腺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0, P=0.253;χ2=2.195, P=0.138);与携带GC/AT和AT/AT基因型的个体比较, 携带GC/GC基因型的个体患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2.992, 95%CI: 1.300~6.890, P=0.010)。  结论  p73基因G4C14-A4T14多态性与中国重庆地区汉族女性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 GC/GC基因型是中国重庆地区汉族女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型; 携带GC/GC基因型的乳腺癌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QGAP1(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法检测IQGAP1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110例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开展IQGAP1表达调控实验。  结果  IQGA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4.23×10-6)。IQGAP1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大小(P=0.006)相关,在肿瘤>2 cm组明显高于肿瘤≤2 cm组。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P=0.870),临床分期(P=0.278),ER状态(P=0.412)和PR状态(P=0.248)相关。IQGAP1高表达与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时间(P=0.008)和总生存时间(P=0.029)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IQGAP1降低导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  结论  IQGAP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翱翔  余岳  孟然  曹旭晨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3):1184-1188
  目的   评价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前穿刺标本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比例与术后病理评估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156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肿物穿刺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及手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穿刺标本中TIL比例,并分为高、中、低组,利用组织病理学评价标准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  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78.2%(122/156),高TIL比例组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高于低TIL比例组(P < 0.01),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TIL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P < 0.01)。新辅助化疗疗效仅与TIL比例相关,与激素受体状态、HER-2受体状态、Ki-67阳性细胞比例无相关性。  结论   乳腺癌穿刺标本中的TIL比例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因子,TIL比例较高的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常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国新疆多民族地区的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位点情况。  方法  以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来自新疆地区的68例符合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BC 12例,HBOC 4例,E-BC 25例,BI-BC 10例,TNB 17例。通过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突变分析预筛,结果经DNA测序验证。  结果  BRCA1/2致病性突变在新疆地区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的突变率为8.8%(6/68)。其中BRCA1的突变率为4.4%(3/68),BRCA2的突变率为4.4%(3/68)。不同民族之间BRCA1/2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中国新疆多民族地区的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患者部分病例具有与内地汉族人群不同的BRCA基因突变谱。BRCA1 2073delA,BRCA2 6873del CTCC及BRCA2 9481del A可能是新疆遗传性乳腺癌特有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季宇  李芳芳  曹阳  刘佩芳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0):1049-1052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X线影像学表现与其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182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 且术前行乳腺X线影像检查。采用BI-RADS分类标准对图像进行析, 依据2013年St.Gallen会议专家共识对浸润性乳腺癌进行乳腺癌分子分型, 分析乳腺X线影像表现与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乳腺X线影像钙化表现具有相关性(V=0.221, P < 0.05), 其中三阴性乳腺癌(18/20)相较于Luminal A型(12/20)、Luminal B型(80/132)及HER-2过表达型(4/10)多表现为非钙化型病变(P < 0.05)。相较于非Luminal型乳腺癌(1/16), Luminal型乳腺癌(30/85)的肿块型病变多表现为边缘毛刺(P < 0.05)。  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的X线影像表现与其分子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朱明  徐吟亚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60-176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胰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是导致胰腺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胰腺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