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色素菌群在成人牙周炎龈下区的分布特点,为选择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厌氧培养技术对3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进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2例牙周健康为对照者,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成人牙周炎龈下区产色素菌群中,除公认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以及产黑色素普氏菌外,还有一定的其他非解糖卟啉单胞菌,阳性率达70%,而健康者阳性率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药敏试验表明,产黑素杆菌群中,95%以上的菌株对氯洁霉素、红霉素、甲硝唑敏感。结论为治疗牙周炎提供了选择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3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3种厌氧微生物(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并探讨唾液中3种微生物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结果:3种微生物在AgP组、CP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牙周炎组(P<0.01)。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gP组100% vs 100%,CP组93.8% vs 93.8%,非牙周炎组为32% vs 48%。福赛坦氏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6% vs 88%,CP组97.9% vs 89.6%,非牙周炎组为32% vs 24%。齿垢密螺旋体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4% vs 86%,CP组89.6% vs 70.8%,非牙周炎组12% vs 16%。3种微生物在同一患者两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唾液中存在3种微生物均与牙龈出血指数密切相关,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OR值高达13.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广泛存在于AgP和CP患者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唾液样本可以用于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慢性牙周炎相关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刚  吴坚  陈月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39-3240
目的:通过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分析,为慢性牙周炎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细菌培养和厌氧菌培养,通过涂片染色、菌落形态、生化鉴定进行微生物学分析。结果:8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检测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为厌氧菌感染且多数为厌氧菌和需养菌的混合感染,其中最多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福赛类杆菌(Bacteriodesforsythus,Bf)、核梭杆菌(ubacteriumnucleatum,Fn)、产黑色素普氏菌(Prevotellamelaninogenicus,Pm)。结论: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牙周炎,应更多开展厌氧菌的检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群分析对探索早期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卓瑾 《中外医疗》2012,31(8):185-185
牙周炎是口腔临床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革兰阴性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的牙龈素(gingipains)和脂多糖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近年来牙周炎机制研究热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引起牙周炎症的机制和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总数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定量厌氧和需氧培养方法分别观测慢性牙周病患者和健康人的龈下菌斑菌群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菌总数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并以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为主,其次是伴放线菌和小韦荣氏菌.结论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和需氧菌群数量明显升高,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牙周疾病是由细菌及细菌携带物所引起的[1] ,尽管牙周疾病确切的病因学尚不清楚 ,很多观察者认为 ,牙龈卟啉菌 (Porphyromonasgingivalis ,Pg)是口腔重要的致病菌之一 ,但对牙龈卟啉菌的致病性研究发现 ,该菌具有一系列逃避宿主防御机制及破坏宿主组织的毒性因子 ,如菌毛 ,凝集素样粘附 ,多糖夹膜 ,脂多糖 ,凝血 ,毒性代谢产物 ,外膜膜泡和多种酶。因此现在对牙周炎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牙龈卟啉菌的研究。因为它是革兰氏阴性产黑色素厌氧菌 ,所以分离鉴定程序繁琐 ,不利于进一步研究。近年来 ,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以往研究表明,人参和菌陈蒿叶中的酸性多糖明显抑制幽门螺杆菌(HP)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作者研究了人参和菌陈蒿酸性多糖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红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致患者慢性牙周炎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行慢性牙周炎拔牙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牙周健康的128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PCR对两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进行检测,于无菌条件下刮取超过1/3的牙周膜组织,部分细胞采用牙龈卟啉单胞菌ACTT33277进行感染,部分不进行感染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对NLRP3蛋白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IL-18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为82.0%,显著高于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 mm、6 mm、7 mm的探诊深度时,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进行人工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的NLRP3、IL-1β与IL-1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进行人工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可能导致慢性牙周炎,NLRP3、IL-1β与IL-18的高表达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建宁  杨纲领  韩凉 《中国医刊》2012,47(11):91-94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34个龈沟液样本,另选牙龈健康者的28个龈沟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在不同病变位点的分布.结果 经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病变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为73.13%,对照组阳性率为46.43%,牙周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多重PCR检测,111个P.gingivalis阳性的龈沟液样本中,共扩增出Rag基因的有88例,阳性率为79.27%.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从24例正常人、34例成年人牙周炎和18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龈下分离和鉴定了23种共296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类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核梭杆菌、衣氏和梅氏放线菌是牙周炎患者龈下优势厌氧菌群。两类患者龈下韦荣氏球菌的检出率与正常人相似。实验结果还提示,牙周炎非为单一的病原体所引起,而是多种厌氧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 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 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 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 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 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 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 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 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王博  刘东  宫琳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4):308-313,I0002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中IL-1β、PGE2和IL-10水平的检测,研究其表达水平变化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能够早期发现牙周炎并能提示预后的方法。方法选取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的牙周炎病患者50例,随机选取无牙周病30例作为健康对照。分别收集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龈沟液,采用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其中IL-1β、PGE2及IL—10的浓度;同时详细记录每个人的临床牙周指数,拍摄X线片计算牙槽骨丧失的高度。对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在治疗后的第6周末再次收集龈沟液、检测其中IL-1β、PGE,及IL-10的浓度,并再次记录每个受试牙齿的临床牙周指数。将获取的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IL-1β在中、深袋位点的表达水平与浅袋位点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IL-1β在中、深袋位点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GE2在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经牙周治疗位点PGE2的表达水平较起始时有所降低。IL-10在浅袋位点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纽低,治疗后6周末则明显升高(P〈0.05),县有统计学意义;IL-10在中、深袋位点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6周末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升高(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指症,且这种改善是与龈沟液中IL-1β水平降低相伴随的。IL-1β与IL-10的比值在所有研究的龈沟液样本中均升高,这一结果可用作监测牙周病严重程度、评估牙周基础治疗疗效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Pberyio adlovnetoitlaisr ibso nae c doemsmtruocnti oonral a nddis epaoscek ecth aforarmctaetriiozne·dThis disease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clinical types:chronic periodontitis(CP)an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The former exhibits obvious local inflammationand the latter is characterized by destructiveimmunoreactions,which result in adoption of differenttherapeutic strategies·1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periodontitis occurs as a result of infection by subgingivalbacteria,particular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牙周翻瓣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6w行牙周翻瓣术。分别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基础治疗后6w及牙周翻瓣术后3、6个月对患者进行牙周专业检查,记录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出血指数(B1)并进行比较。结果牙周翻瓣术后3、6个月PD、BI、CAL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牙周翻瓣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四环素透明质酸凝胶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牙周局部应用四环素透明质酸凝胶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口内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8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200个牙周袋分为四环素透明质酸凝胶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后在牙周袋内置入碘甘油或四环素透明质酸凝胶,每周一次,共4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基线,治疗后1周,4周和8周时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出血(BOP),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时各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刮治根面平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辅助用药后PD,AL在8周相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环素透明质酸凝胶是慢性牙周炎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派丽奥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  肖晓蓉  刘琴  朱珠  王海龙 《西部医学》2008,20(5):1057-1059
目的比较局部应用牙科用派丽奥软膏和牙康(甲硝唑棒)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派丽奥试验组46例,牙康对照组30例,均局部给药,并评价用药前后牙周袋内病原菌的变化及各项牙周临床指数变化。结果用药后派丽奥组和牙康组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均变化显著,派丽奥组治疗总有效率91.3%,牙康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派丽奥与甲硝唑棒一样都可以作为治疗中重度牙周炎的一种缓释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剂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已被收治的1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研究组在牙周袋内放人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剂,对照组按常规剂量口服替硝唑,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IL-6水平结果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PLI、 BOP、 P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之间PLI、 BOP、 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PLI、 BOP、 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IL-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之间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酸米诺环素缓释剂可以降低IL-6水平从而缓解慢性牙周炎患者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我国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P.gingivalis 16S rRNA和5种五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PCR法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分布;记录取样牙六个位点(近颊、颊正中、远颊、近舌、舌正中、远舌)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结果16S rRNAPCR,P.gingivalis检出率为88.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65.1%),ⅡfimA的总检出率最高为43.8%,其次为Ⅳ fimA,检出率为40.4%;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在轻中度和重度牙周组的检出率均最高。结论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是我国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优势菌株,表明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与我国人群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慢性牙周炎患者长期牙周治疗失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2015年4—6月就诊的28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SESS)、牙科畏惧量表(DFS)对患者进行基线调查,随访患者自牙周初诊后20个月内的牙周治疗失访结果。分析SESS及其各维度得分与DFS得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长期牙周治疗失访的影响因素。结果 280例患者失访160例。SESS得分与定期口腔就诊的自我效能(SE-DC)、正确刷牙的自我效能(SE-B)、平衡饮食的自我效能(SE-DH)得分呈正相关,与DFS得分呈负相关(P<0.05)。DFS得分与SE-B得分呈负相关(P<0.001)。年龄大〔OR=1.042,95%CI(1.012,1.074),P=0.006〕、病情轻〔OR=4.893,95%CI(2.280,10.499),P<0.001〕、未接受过牙周手术治疗〔OR=11.334,95%CI(2.235,57.472),P=0.003〕和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水平低〔OR=71.899,95%CI(23.926,216.062),P<0.001〕是慢性牙周炎患者长期牙周治疗失访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牙周治疗方式和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水平是慢性牙周炎患者长期牙周治疗失访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年龄大、病情轻、未接受过牙周手术治疗、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患者的关注,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长期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