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福建省0~14岁儿童的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儿童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福建省2004-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对0~14岁儿童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福建省0~14岁儿童年均死亡率为57.21/10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为6.8%。男童死亡率高于女童,农村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高于城市。婴儿死亡占0~14岁儿童死亡的60.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5.5%。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为0~14岁儿童的前3位死因。婴儿的粗死亡率为770.77/10万,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其中淹死是首位原因。结论福建省0~14岁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现阶段仍应积极做好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11 - 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水平、主要死因及趋势,为制定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 - 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的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2011 - 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从103.41万人上升至105.54万人,5年间共死亡26 147例,总体粗死亡率为507.6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5.55/10万,各年粗死亡率依次为:512.15/10万、538.61/10万、418.87/10万、583.25/10万、486.75/10万,标化死亡率依次为:590.20/10万、467.94/10万、368.50/10万、491.47/10万、415.44/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全人群的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和损伤及中毒,不同年龄阶段主要死因存在差异,0~14岁人群主要死因为损伤及中毒、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15~44岁组的主要死因是损伤及中毒、肿瘤、脑血管疾病;45~64岁组的主要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及中毒;≥65岁组的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心脏病。结论 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遵义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及中毒的防控应以44岁以下人群为重点,45岁及以上人群应以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0~14岁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收集0~14岁儿童死亡数据,统计分析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2007-2011年0~14岁儿童平均死亡率51.16/10万,其中男性57.26/10万,女性44.84/10万。0~组婴儿死亡率最高(484.29/10万),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2.24%。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损伤中毒,先天畸形、变性、染色体异常,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占总死亡原因的91.56%。淹死、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意外的机械性窒息位居损伤中毒原因的前3位。结论预防淹死、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等发生,积极防治先天异常和围生期疾病,是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了解西安市0~14岁儿童各年龄组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防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西安市2005-2014年死因监测系统数据,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结果 西安市2005-2014年0~ 14岁儿童平均死亡率为80.15/10万,年均下降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61,P>0.05).儿童死亡数占全人群死亡数比例呈下降趋势.男孩死亡率(93.58/10万)高于女孩(64.99/10万)(x2=168.90,P<0.05);0岁~婴儿死亡率最高(666.84/10万),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0~ 14岁儿童死亡率最低(25.13/10万).围生期有关疾病、损伤中毒和先天性疾病是引起儿童死亡的前3位死因,死亡率分别为18.26/10万,15.60/10万和14.65/10万.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外意外事故和溺水位居损伤中毒原因的前3位,死亡率分别为3.13/10万,3.07/10万,2.53/10万.结论 围生期有关疾病、损伤中毒和先天性疾病是西安市儿童的主要死因.加强孕产妇保健和新生儿围生期护理,预防儿童伤害,可有效降低0~ 14岁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了解湖南省0~ 14岁儿童的死亡现状、顺位以及原因,为更好地制定儿童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湖南省死因监测网络报告的2014-2017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采用描述统计和x2检验对儿童死亡监测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估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结果 近4年湖南省共报告0~ 14岁儿童死亡19 399例,死亡率为39.27/10万,4年间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x趋势=9.68,P<0.01);不同年龄组中0岁组婴儿死亡率最高(206.85/10万),其中出生后7d和28 d婴儿死亡数分别占0岁组婴儿死亡总数的30.32%,47.50%;男女童比为1.18∶1;死因前3位为伤害、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其中溺水是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42.46%);死亡率排前3位的市州分别为怀化市(213.93/10万)、娄底市(206.56/10万)、株洲市(203.83/10万);早死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和恶性肿瘤,14以下儿童的总人均PYLL为71.63年.结论 湖南省0~14岁儿童死亡率有所下降.应根据死亡构成特点,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儿童死亡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0~14岁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浦东新区1993-2008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0~14岁儿童年平均死亡率为44.83/10万,男童死亡率(51.16/10万)高于女童(38.22/10万)。0岁组死亡率最高(551.77/10万),10~14岁组最低(21.29/10万),儿童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前5位死因分别是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异常、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1~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其中淹死、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是伤害死亡的前3位原因。结论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可降低儿童死亡率。有效预防伤害和肿瘤发生,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嘉善县儿童及青少年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嘉善县1986~2009年0~19岁年龄段全部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0~19岁年龄段平均死亡率85.7/10万,标化死亡率59.9/10万,占全人群死亡数的2.86%。其中新生儿死亡率455.6/10万,出生后7天内死亡占74.5%;1岁以下婴儿死亡率753.9/10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57.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4.0/10万,标化死亡率73.3/10万,0~14岁儿童死亡率101.1/10万,标化死亡率63.6/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伤害、先天异常、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8%。各年龄组死亡率及前5位主要死因(除恶性肿瘤外)死亡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安全防范,提高住院分娩和改善儿童营养等综合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儿童死亡率,但仍需加强对伤害和先天异常的防治工作,以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如东县≤14岁儿童主要死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如东县2005—2013年≤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岁儿童年均死亡率为50.04/10万。1岁组死亡率最高(379.85/10万)。前5位死因分别是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异常、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溺亡、交通事故、意外机械性窒息居伤害死因前3位。自杀发生于10~14岁组儿童,是该年龄组的第3位死因。结论积极有效预防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和肿瘤发生,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儿童死亡状况及其死因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市2002—2016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整理汇总,采用描述性方法对儿童死亡率和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6年苏州市15岁以下儿童年均死亡率57.43/10万,男童死亡率高于女童(χ~2=109.54,P=0.00),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APC=-2.53%,95%CI:-4.70%~-0.36%;χ_(趋势)~2=72.67,P=0.00)。伤害、先天异常、围生期意外、肿瘤、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15岁以下儿童的前6位死因,占全死因的88.59%。其中伤害、先天异常和肿瘤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围生期和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无明显变化。溺水、交通事故和意外窒息是伤害的前3位死因。结论苏州市1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为伤害、先天异常和围生期疾病,应考虑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门市0~14岁儿童死亡状况、死因顺位、变化趋势并预测海门市2013—2015年儿童死亡水平,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对海门市2003—2012年0~14岁儿童死亡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运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未来3 a 0~14岁儿童死亡趋势。结果 2003—2012年海门市0~14岁儿童平均死亡率为41.38/10万人年,男孩死亡率(47.04/10万人年)高于女孩(35.58/10万人年),0~<1,1~<5,5~<10,10~14岁组儿童死亡构成比分别为49.41%,20.99%,12.65%和16.95%,死因前3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29.61%)、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24.04%)、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21.78%),共占75.43%。10 a间0~14岁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灰色预测模型结果显示,2015年0~14岁儿童死亡率为19.81/10万人年。结论小年龄组儿童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点对象,加强孕妇保健和新生儿围产期护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可有效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 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 13.0进行...  相似文献   

13.
麻城市1969~1998年儿童伤害死亡趋势和死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Liu X  Wu K  Si D  Li J  Jia 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199-202
目的:描述湖北省麻城市1969 ̄1998年0 ̄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比例的时间趋势变化,确定儿童伤害的死因分布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麻城市1960 ̄1998年死亡报告系统,儿童伤害死亡累计有14510例,伤害死亡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比例的时间变化趋势分别用对数线形回归模型和简单线形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比较1984 ̄1998年各种伤害死亡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儿童间的差异。结果: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99919例,年均粗死亡率为658.6/10万,标化死亡率436.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549.4/10万)高于女性(334.0/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458.6/10万)高于城市(387.2/10万)(P〈0.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分别为560.6/10万、50.9/10万和34.1/10万,分别占总死因的85.1%、7.7%和5.2%。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5岁以下幼儿死亡率最高是围生期疾病,占总死因的35.1%,5—14岁儿童首位死因是损伤和中毒(55.8%),15~59岁青壮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38.1%),60岁及以上老年人首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44.5%)。居民平均寿命为75.5岁,每年各类疾病和损伤导致全省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340.6万人年,男性207.9万人年,女性132.7万人年,城市142.6万人年,农村198.0万人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导致的YPLL分别为164.1、116.3、49.2万人年,分别占总死亡YPLL的48.2%、34.1%、14.4%。结论广东省居民死亡率较高,居民主要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慢性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江苏省海安县居民死亡现状及原因,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海安县2009—2013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海安县居民死亡率为841.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9.18/10万。死因前5位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56%。0-14岁少年儿童组死因首位为损伤和中毒,15-44岁青壮年组、45-64岁中年组、65老年组死因首位为恶性肿瘤。居于PYLL首位的为恶性肿瘤(60 905人年),是造成海安县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与损伤和中毒是引起海安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造成居民早死的损伤和中毒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十堰市儿童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儿童预防保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析十堰市城区2007-2009年死因监测数据,采用WHO推荐方法计算十堰市城区儿童死亡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评价十堰市城区儿童的疾病负担。 结果 十堰市2007-2009年儿童平均死亡率男性1.11‰,女性0.69‰,男女合计0.90‰;感染性、孕产妇、围生期和营养性疾病(Ⅰ),非感染性疾病(Ⅱ),伤害 (Ⅲ)死亡率分别为0.36‰,0.28‰,0.23‰,不同死因的死亡率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三类死因死亡率0~4岁组均高于5~14岁组,男童死亡率高于女性。男童DALY为84.15/千人,女童为51.56/千人,男女合计为68.47/千人,男童高于女童。以死亡率进行疾病负担评价,围生期疾病(0.289‰)、意外伤害(0.204‰)、恶性肿瘤(0.079‰)、先天异常(0.072‰)、心血管疾病(0.066‰)等疾病排在前5位。以DALY评价疾病负担,前5为排序变为神经精神疾病(31.60‰)、围生期疾病(12.12‰)、意外伤害(11.25‰)、呼吸系统疾病(5.33‰)、先天异常(4.23‰)。 结论 儿童疾病负担要从疾病死亡负担和健康负担进行综合评价,围生期疾病、伤害是导致儿童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73-2005年我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1973-197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335 213 493;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分为0~、15~、60~岁3个年龄段.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使用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调查中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4 913 521、284 811和47 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95.45/10万、84.96/10万和33.06/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71/10万、70.76/10万和27.98/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城市、农村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1 752、35 409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4.69/10万、37.3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2/10万和32.12/10万;男、女性死亡数分别为26 176、20 98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35.87/10万、30.1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3/10万和26.65/10万;东、中、西部地区的死亡数分别为13 286、13 922和19 953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5.28/10万、27.97/10万和49.4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33/10万、28.10/10万和45.98/10万;死亡排位前3位的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为肺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其死亡数分别为14 265、8537和577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0.00/10万、5.98/10万和4.0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8/10万,5.46/10万和3.74/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868 484例)的5.43%.较1973-1975年的27.87%(4 913 521/17 629 350)下降了80.52%.结论 我国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