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进行初筛,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行静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2.4%(85/687)。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伤至入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延迟入院以及APTT缩短的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创伤病房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11例,术前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DVT分为DVT组(41例)和非DVT组(170例),总结老年髋部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276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性94例,女性182例,平均年龄77.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78例,股骨颈骨折9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筛查DVT,其中44例患者还另外进行了下肢CT静脉造影.DVT患者在手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无DVT的体征或症状,有38例患者检查出DVT,总发生率为13.8%(38/276).受伤后到达急诊室的平均时间为31.4h.从住院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4.9h.DVT患者从受伤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为234h,显著高于无DVT患者(27.4h,P<0.001).72h内入院的患者中DVT发生率为11.3%(28/248),72h后入院的28例患者中10例发生DVT(35.7%),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的术前发生率相对较低(13.8%),但在入院或手术延迟>72h的情况下,应该考虑重点深静脉血栓检查.  相似文献   

4.
陈潇  李玲利  何凌霄  廖灯彬  侯晓玲   《四川医学》2022,43(11):1091-1096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72例和无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浆FIB、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DVT的效能。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DVT发生率为25.26%;术后1 d血浆D-D、术后3 d D-D、FIB及血栓弹力图参数DVT组均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年龄、体质指数、术后1 d D-D、术后3 d FIB、术后3 d D-D、血栓弹力图参数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P(正)<0.05);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FIB联合预测DVT的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手术前、后检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早期综合防治DVT,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骨折。结果 该组检出DVT5例,术前检出DVT3例,术后2例。经早期的综合治疗,血栓缩小机化,无出现症状性肺梗塞,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后均可发生DVT,围术期采用彩超监测与综合治疗是早期预防DV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2例,采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12例,根据手术方式有髓内固定67例,髓外固定45例.患者均同时给予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应护理干预.结果 共有19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0%,其中髓内固定患者有12例,髓外固定患者中有7例,均无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病例.结论 做好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发生及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凝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以12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据开始抗凝时间分为A组(n=40,受伤后入院开始抗凝时间在24 h内)、B组(n=40,抗凝时间在伤后至入院24~48 h)、C组(n=40,抗凝时间在伤后至入院48 h或术前12 h)。对比三组DVT发生率,并分析影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C组(P<0.05);B组DVT发生率与C组比较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性别、骨折类型、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Hb)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年龄、手术方式、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65)、D-D(OR=1.256)与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DVT的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 抗凝时机越早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低,年龄及D-D与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DV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折后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麻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麻醉科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58例7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老龄髋部骨折患者16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早期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allogeneic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ABT)的需求及不同因素对ABT的影响。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行手术治疗的1 112例老年(≥65岁)患者进行了研究。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12例患者中50.6%(563例)的患者围手术期有ABT记录。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组的患者年龄更大、术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BL)更多,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更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更长,手术持续时间更短,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全身麻醉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ABT很常见,ABT与入院Hb低、股骨粗隆间骨折、IBL多、高龄、BMI低、ASA分级≥Ⅲ级和全身麻醉相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降低围手术期ABT,针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则需早期充分备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针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高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伤科黄水纱外敷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选取双侧环跳、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2组均治疗至术前1 d。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水平变化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TEG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与治疗前比较,凝血反应(R)时间、凝固(K)时间显著延长(P0.05),α角、血栓的最大幅度(MA)值和血栓硬度(G)值显著减小(P0.05),且针刺组延长R、K时间,降低α角、MA值和G值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血管彩超检查发现对照组有3例DVT形成,针刺组无DVT形成,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针刺可改善髋部骨折后的高血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合并不同危险因素对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者60例,无肺部感染者60例,比较2组病人围术期的临床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机械通气、输注红细胞、术前低体质量指数、术前低白蛋白、入住ICU、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COPD史、机械通气、糖尿病史、手术时间≥ 2 h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年龄>80岁、COPD史、糖尿病史、进行机械通气及手术时间≥ 2 h会增加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DVT发生影响。方法:42例采用骨水泥型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21)和观察组( n=21),分别于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d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VS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208,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有利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 对12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第1、7、14、21天凝血指标(D-二聚体)监测,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共有10例发生了下肢DVT,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8例。结论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DVT形成的一种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早期离床活动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下床活动时间将其分为早期组(术后3天内下床活动者)和晚期组(7天后离床活动),采用股静脉流速、髋关节Harris评分和BADL指数评价2组的康复效果.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0天时2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峰速=0.040,P均速=0.019);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术后6个月时早期组的评分则显著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BADL指数评价显示,早期组能独立生活的患者人数多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可有效的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周期,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