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静  高晨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63-3464
目的:长程视频脑电(VEEG)监护旧法采用火棉胶、丙酮粘贴电极,以导电膏作为导电介质,但应用过程费时费力,且具有毒性和损害。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对上述方法进行改良以适应临床发展需要及患者需求。方法:在VEEG监护过程中,用3 M微孔通气医用胶带代替火棉胶进行电极固定,用TM-100医用超声藕合剂代替导电膏作为导电介质,应用于临床。结果:经近千名患者的临床实践,电极固定良好,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明显不适。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结论:改良后方法临床应用安全、方便、灵活,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胃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胃管置入的患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3M加压固定胶带+3M胶布固定方法,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及胃管脱出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3M加压固定胶带+3M胶布固定胃管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优势,固定牢靠,不易脱出,患者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患者舒适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血透血管通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血透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三组.各24例。穿刺成功后,常规组用3M医用透明胶带横贴及交叉于穿刺针翼上,再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于针眼上方:实验组1用一3M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穿刺针翼,再将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撕成二条,带小纱布的一条固定于穿刺针眼上,另一条固定管道;实验组2用3M敷料贴固定穿刺针头,再用一3M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管道。观察各组针头移位、脱落、局部血肿发生率及固定操作时间。结果三组针头移位、脱落及局部血肿发生率常规组与实验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实验组2比较,实验组1与实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固定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1护理效果最优。结论采用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固定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操作简单、经济,观察方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工"字型3M粘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在预防鼻胆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15年1~8月100例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工"字型3M粘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固定引流管,对照组使用3M普通医用胶带(透明透气型)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固定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舒适度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例数。结果: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6例(其中2例完全拔出,4例部分拔出),而实验组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舒适度更好。结论:"工"字型3M粘着性棉布伸缩包带能够更好地固定鼻胆引流管,预防导管滑脱,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美观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适合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钟欣 《中国民康医学》2022,(12):153-155
目的:探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固定装置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因胃肠减压、肠内营养需留置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3M胶带固定胃管,观察组使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装置固定胃管。比较两组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观察组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胃管固定装置,能有效降低胃管移位、脱落及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效果优于传统3M胶带固定。  相似文献   

6.
徐瑞  李雪芬 《包头医学》2015,(4):216-218
目的:探究弹力网状绷带在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10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0例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敷料固定针头再用普通医用胶带固定;实验组50例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敷料固定针头,再用弹力网状绷带固定保护,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长短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弹力网状绷带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效果优于普通医药胶带,可以有效减少以往普通医药胶带使用过程中针头频频脱落的现象,避免过敏症状的出现,受到了老年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值得在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固定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经皮氧分压(TcPO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60例接受TcPO2和TcPCO2监测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3—9月收治的132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经皮监测仪固定环,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法3M透明敷料固定经皮监测仪固定环。比较两组新生儿TcPO2和TcPCO2的一次监测成功率、固定环松动发生率、固定环留置时间、皮肤受损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TcPO2和TcPCO2的一次监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固定环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固定环松动发生率、皮肤受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改良固定法能提高NICU新生儿一次监测成功率和护理效率,减少新生儿皮肤受损的发生,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耗材,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M免缝胶带固定方法在PICC导管维护和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将140例PICC代管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3M免缝胶带固定方法、一组采用常规固定方法,比较两组PICC导管临床脱管、患者舒适度、局部皮肤反应情况.结果 使用3M免缝胶带固定的患者临床脱管率明显低于常规固定,且患者代管舒适度和局部皮肤反应都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临床PICC日常维护中使用3M免缝胶带固定将大大降低代管期间的脱管率,有效改善患者对PICC导管的依存性,从而提高患者PICC导管的临床代管时间,顺利完成全程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排气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采用倾斜式排气法,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排气法,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和一次排气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所用排气时间为(10±2)秒,对照组所用排气时间(15±3)秒,实验组一次排气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排气成功率为62.5%,实验组在排气时间和一次排气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输液采用倾斜式排气法,一次排气成功率高、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许佳兰 《求医问药》2014,(21):88-89
目的:探讨使用改良的胸腹腔引流管固定法为患者固定胸腹腔引流管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胸腹腔引流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进行置管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2例),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胸腹腔引流管固定,为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的胸腹腔引流管固定法进行胸腹腔引流管固定,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胸腹腔引流管发生意外滑脱的情况及其插管局部皮肤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胸腹腔引流管意外滑脱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显著(χ2=4、4154,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采用常规胸腹腔引流管固定法相比,采用改良的胸腹腔引流管固定法固定胸腹腔引流导管的效果更优,可显著减轻患者承受的痛苦,规避为其进行反复穿刺造成的风险,并可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李见好  欧丽梅  王桥安 《吉林医学》2014,(35):7933-7935
目的:探讨肾造瘘管两种固定方法应用效果。方法:将580例留置肾造瘘管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床边挂钩加别针固定法、3M胶布加钥匙扣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意外脱管、针刺伤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肾造瘘管脱出率为9.3%,对照组肾造瘘管脱出率为1.8%,对照组脱出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针刺伤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10.3%,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1.7%,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泌尿外科推广高弹力3M胶布加钥匙扣固定肾造瘘管的方法,可降低肾造瘘管脱落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法、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手术效果以及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应用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法治疗,B组: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C组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3个月、6个月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三组手术方法的平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但术后3个月A组、B组膝关节活动度(ROM)的有效率明显低于C组,经χ2检验显示,差异有显著性(χ2=6.412,P0.05)。术后6个月三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χ2=7.523,P0.05)。结论改良张力带固定法、镍钛聚髌器固定法的手术治疗方法在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加早期的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方面优于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法。同时借助CPM机被动加主动训练,增强伤肢的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和肿胀,能有效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利于软骨营养,明显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的电极,并对该电极监测到的眼动图(electrooculogram, EOG)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信号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制备柔性电极,其中电极为金/铬双层结构,柔性衬底采用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聚对二甲苯(parylene)。电极被设计并制作成网状结构,使得下层的胶带能更有效地与皮肤贴合,降低与皮肤的接触阻抗。在电极制作完成后,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的交流阻抗特性进行测试,此外,将电极连接到包含生物信号采集和数字化处理专用芯片的无线信号采集套件,采集志愿者眼周不同位点、不同方向眼动的电信号,并对眼动信号的信噪比进行分析。最后使用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来对比皮肤贴电极和金杯电极采集脑电信号时的噪声幅度。结果:皮肤贴电极在小于100 Hz交流电范围的阻抗为4~13 kΩ,使用皮肤贴电极可以采集到不同方向眼动的眼电信号,皮肤贴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低于金杯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结论:皮肤贴电极可以作为开发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中眼动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监测的备选电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将2009年2月-2010年2月205例女性SUI患者按随机分配表随机分组,102例采用TVT术式,103例采用TVT-O术式,比较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TVT组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为(27.5±13.3) min;TVT-O组手术时间11~25 min,平均为(18.5±7.4)min,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195例(95.1%)患者术后尿失禁得到控制,术后随访12 ~24个月无再次尿失禁发生.TVT组术中发生膀胱损伤者5例(4.9%),拔除导尿管后尿潴留2例(2.0%);TVT-O组拔除导尿管后尿潴留2例(2%),未发生膀胱损伤,术后大腿内侧疼痛3例(2.9%).4例(3.8%)患者术后6个月内无尿失禁症状,12个月后出现中度的尿失禁症状,4例均较术前症状有所好转.结论 TVT与TVT-O两种术式治疗女性SUI疗效可靠,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TVT长期疗效优于TVT-O,但膀胱损伤概率较TVT-O高;TVT-O较TVT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偶有大腿内侧疼痛,且重度SUI患者中期临床疗效略差于TV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尿道狭窄开放手术与腔内热切除瘢痕术的疗效,探讨二者的适应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尿道狭窄开放手术与腔内热切除瘢痕术患者进行半年、1年、2年、3年的随访,监测尿流率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疗效(1年内)两组无差别,远期疗效(2~3年)两组有差别。结论开放手术组远期疗效好于腔内组,各种手术有各自的优点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的疗效。方法将5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需行内固定取出的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取出内植物,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35.80±2.833)min、术中出血量(17.20±1.568)mL、术后引流量(20.33±1.988)mL及术后VAS评分(1.90±0.738)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人路组的(55.33±2.769)min、(45.40±2.473)mL、(50.20±4.799)mL、(3.00±0.667)分(P〈0.05),Wiltse人路组疗效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结论Wihse人路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可作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的良好人路选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复杂骨折中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60例过肘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应用内固定钢板螺钉钢丝加外固定动力型支架,对照组应用内固定钢板螺钉钢丝加外固定支架,比较2组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不愈合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结果 试验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时间、骨不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但试验组升高幅度大,2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动力型固定支架用于过肘关节复杂型骨折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减少骨折愈合时间,降低VA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05-2013-08该中心接收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施行骨折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及开始康复训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实验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折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宇  丁蕾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3):155-155,158
目的:为减少患者股静脉导管脱出的发生,保证患者治疗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研究固定股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法(采用3M大敷贴常规固定并在外露点采用交叉固定)和改良法(采用软聚硅酮保湿敷料固定穿刺点,丝绸胶布交叉固定,并用3M无菌大敷贴固定导管后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的导管脱出2例(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结论:防止股静脉导管脱出采用改良法优于常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