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抑郁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其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抑郁症患者30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以CD34、CD133/AC133、VEGFR2/KDR荧光抗体标记EP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循环EPCs的CD34^+、CD34^+/KDR^+、CD133^+/KDR^+、CD34^+/CD133^+/KDR^+表达情况.结果 抑郁症组的CD34^+、CD34^+/KDR^+、CD133^+/KDR^+、CD34^+/CD133^+/KDR^+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与循环EPCs CD34^+、CD34^+/CD133^+/KDR^+细胞数呈负相关(P<0.05),与CD34^+/KDR^+、CD133^+/KDR^+细胞数无相关关系(P >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循环EPCs数量减少,且EPCs水平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方法 梯度离心法采集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组和非诱导组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鉴定.结果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经过培养,形成线样结构和类血管样结构,表达EPC特异性抗原CD133和内皮细胞(EC)的特异性抗原Ⅷ因子、Flk-1、和CD34,培养细胞同时具有EPC和EC的表面蛋白特性,且诱导组阳性细胞数多于非诱导组,形成特殊结构的时间早于非诱导组.结论 ①通过分离骨髓MNC进行诱导培养可以提高EPC的纯度.②VEGF可促进EPC的增殖和血管样结构的形成.③体外培养1周左右是EPC增殖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急性脑梗死及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标记,用流式细胞仪对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1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和9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数量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EPC数量明显减少(均P〈0.01),脑梗死组EPC数量较危险因素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8)。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EPC数量均与收缩压、舒张压、HbA1c、CHO、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龄、TG水平无关(均P〉0.05);循环EPC数量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循环EPC数量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其数量减少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脑梗死可能会有限增加EPC的动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分离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方法。方法通过密度梯度分离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行流式细胞检测,培养7d后,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细胞移行实验和血管内皮网络掺入实验。结果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骨髓来源的CD34/CD133/VEGFR2三阳细胞为0.029%±0.008%;细胞培养7d后,可见梭形细胞呈优势生长;DIL-acLDL与FITC-UEA-1荧光标记的双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为86.085%±5.622%;细胞移行实验结果可见平均每视野移行细胞数为(19.458±2.251)个;血管内皮网络掺入实验结果为,每视野掺入细胞数平均为(67.750±8.823)个。结论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用选择性内皮生长体系培养EPC,再通过细胞免疫及细胞功能检测所分离的细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与鉴定EPC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软段,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段,二羟甲基丙酸(bis-MPA)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种侧 链含有羧基官能团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材料。将氨基封端的四代树枝状聚酯大分子共价接枝到聚氨酯的侧链上,脱除树枝状分子表 面缩酮保护基后得到了一种新型的侧链树枝化多羟基聚氨酯材料。此聚合物能有效黏附CD133抗体,黏附了抗体的材料可大大提高 CD133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这一结果为通过加速血液接触材料表面内皮化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3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EPCs)。方法将3ml人外周血用PBS液稀释1倍,用Lymphoprep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将其标记以鼠抗人Perep—CD45、FITC—CD34、PE—CD146单抗,裂解红细胞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EPCs的数量,并用抗-vWF进行鉴定。结果经抗-vWF及在荧光显微镜鉴定所分选的细胞是内皮细胞。心衰患者平均EPCs计数28.1±2.5/3×10^5,男女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文方法较以往检测EPCs方法相比。在提高特异性的同时具有减少实验费用、流式检测时间和取血量少的特点,对EPCs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廖少华 《重庆医学》2012,41(2):196-198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于1997年首先被Asahara等[1]描述,被发现参与了缺血后血管新生。Lapergue等[2]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EP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在分化过程中,逐步失去干细胞的特征,成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在损伤后内皮修复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EPCs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对EPCs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在肿瘤机体内明显增高,其水平和活性与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因此,这些细胞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及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方法:依据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冠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其中冠心病患者3组,共4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患者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患者1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AMI组)患者13例(发病24h内),同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4组患者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EP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SAP组[(0.043±0.043)%]、UA组[(0.014±0.018)%]、STEAMI组[(0.040±0.036)%]外周血中EP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P均<0.01)。其中,UA组不仅明显低于SAP组(P<0.05),而且较STEAMI组有下降趋势(P=0.11),SAP组与STEAMI组间EPCs占PBMNC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较正常人减少,其数量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提示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完整使心血管系统处在稳态状态。内皮受损且修复功能受限可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在维持内皮稳态,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EPCs的研究发现,其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数量减少和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人类患高血压病风险增高。而高血压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对血管内皮祖细胞有损伤作用。该文对EPCs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4 d、21 d研究组ESS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14 d、21 d、3个月研究组ADL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7d、14d、21d,研究组的ESS增分率和ADL增分率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范秀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06-1408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6%(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寻找急性脑梗死患者适宜的血压区间。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入院第2天行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期间记录发生的脑缺血事件。根据血压监测前后NIHSS评分变化分为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组(加重组)和神经功能缺损无变化组。血压值分为五组:A:~120/~80mmHg,B:120~140/80~90mmHg,C:140~160/90~100mmHg,D:160~180/100~110mmHg,E:180~/110~mmHg。以收集的血压值及脑缺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压值主要分布区间及脑缺血事件发生较少的血压区间。结果 加重组血压主要分布在A、E组;无变化组主要集中在B、C、D组,两组血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脑缺血事件在各血压组中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D组和舒张压C组发生脑缺血事件相对较少。无变化组脑缺血事件在各血压组中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有相关性,血压在160~180/90~100mmHg时脑缺血事件较少,该血压区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自体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组I)、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和阿托伐他汀联合EPCs移植组(组Ⅲ).每组10只.大鼠无菌心脏采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得较纯的EPCs.3组大鼠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大鼠AMI模型.组Ⅱ、组Ⅲ在模型制备后,于梗死周边庆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EPCs,组I注射等量培养液.24 h后.组III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d)灌胃.8周后观察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EPCs及修复情况.结果:8周后,3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压力变化速率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5.7、296.5、844.9、67.6、127.0,P均<0.001).组Ⅲ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组Ⅱ和组I改善(P均<0.05),缺血区域的移植细胞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组I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心肌细胞被瘢痕组织替代;组Ⅱ和组III心肌结构排列明显有序.结论:EPCs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优于单纯EPCs移植.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健  朱道荣  席刚明 《西部医学》2011,23(2):285-287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 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高压氧疗,治疗开始及治疗3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7.34±5.54)降至(15.43±3.76);对照组由(26.78±5.47)降至(17.82±4.7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和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较显著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叶心国  李景  李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462-146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28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评估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依据Hcy水平进行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对危险度评价。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接受高等教育、糖尿病和Hcy水平均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4、1.21、1.86、2.35)。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4.87±5.85)μmol/L,明显高于无认知障碍组的(12.78±5.68)μmol/L(P<0.01);高Hcy血症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非高Hcy血症患者(P<0.05),相对危险度为1.92,95%CI为1.125~3.289。结论:Hcy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高Hcy血症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400例连续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评估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及认知障碍组,依据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MoCA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依据血Hcy水平、年龄等进一步分层进行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对危险度及相关性评价。结果血Hcy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存在高Hcy血症的患者比无高Hcy血症患者发生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对危险度是1.33,95%CI 1.018~1.733;年龄>65岁的患者MoCA评分与血Hcy水平呈轻度负相关( r=-0.426,P=0.048);年龄≤65岁患者MoCA评分与血Hcy水平呈中度负相关( r=-0.518,P=0.000)。结论血Hcy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高Hcy血症时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增高,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Hcy与认知功能水平得相关性高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急性脑梗塞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5例(病例组)及健康人群68例(对照组),分别应用MMSE及MoCA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比较二者子项目得分在筛查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特点。结果:除定向力和抽象能力外,病例组与对照组在MoCA的其他子项目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在MMSE的子项目中地点定向力、计算与注意、延迟回忆、复述、表达、绘图6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CA较MMSE更能体现VCI的临床心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