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北纬34°)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生后48小时内入院且生命体征平稳的1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分析性别、胎龄、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妊娠胎数,以及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补充剂量对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新生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2.20(9.10,17.30)ng/m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发生率分别为65.84%、15.53%和18.63%。单胎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双胎新生儿(Z=-1.967,P<0.05)。秋季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春季出生的新生儿(H=-2.726,P<0.05)。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相比,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增高(Z=-3.968,P<0.05),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降低(χ^2=8.003,P<0.01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是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OR=2.481,95%CI:1.023~6.008,P<0.001)。结论西安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胎数、出生季节和母亲孕期维生素D补充剂量是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妇女孕前、孕中期和孕晚期体内维生素D(Vitamin D, VD)水平的现状, 探讨孕中期和孕晚期VD水平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参加孕前检查并随访到分娩的94名妇女为研究对象,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前、中期和晚期血清中的VD水平, 共检测282份血清。 结果  94名妇女的孕前、孕中期和晚期的VD缺乏率分别为:40.4%、57.4%和48.9%。混合线性模型结果显示, 近1年内有过染发/烫发的妇女孕期血清VD水平较低(P < 0.05), 孕期经常喝牛奶和吃深海鱼的妇女在孕期VD水平较高(P < 0.05)。 结论  上海嘉定区妇女孕前和孕期VD缺乏普遍, 应该重视在孕前和孕期VD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温岭市新生儿维生素D的水平,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区域化维生素D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3 120例新生儿及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维生素D水平。分析该组新生儿维生素D的分布特征,对可能影响其维生素D缺乏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该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2 686例(86.09%),不足366例(11.73%),充足68例(2.18%)。维生素D缺乏组与不缺乏组在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季节、不良孕产史、孕晚期增补维生素D、孕晚期增补钙剂、日照情况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与不缺乏组在胎龄、体质量、血钙、血磷、AKP及PTH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孕晚期增补维生素D、分娩季节、日照时间及孕期维生素D缺乏是影响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温岭市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较高,受胎龄、孕妇文化程度、贫血、维生素D补充情况及分娩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应加强...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脐血维生素D水平,探讨影响脐血维生素D的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2月在南京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02例,记录其出生时的基本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脐血及部分孕母静脉血25-(OH)D水平,调查孕母在孕后期的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情况。【结果】脐血25-(OH)D水平为(44.34±17.10)nmol/L,以25-(OH)D30 nmol/L为维生素D缺乏的界值,16例小于该值,占15.7%;30例孕母静脉血25-(OH)D水平为(39.25±15.14)nmol/L,对应的新生儿脐血25-(OH)D为(37.76±12.15)nmol/L,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01)。孕后期补充维生素D和含维生素D孕妇奶粉大于3个月组,脐血25-(OH)D水平显著高于未补充和补充小于3个月组(P0.05)。【结论】南京地区脐血维生素D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孕母维生素D营养状况决定脐血维生素D水平;孕期补充维生素D和含维生素D的孕妇奶粉有助于提高脐血25-(OH)D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无锡市新生儿维生素D(VD)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新生儿VD补充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无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足月、母乳喂养、日龄≤7 d的新生儿347例,检测其血清25-(OH)D基础水平,其中血清25-(OH)D≤50 n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400 U/d或800 U/d VD口服,6周后复查。同时对其母亲一般信息及孕期补充VD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VD缺乏、VD不足和VD充足的比例分别为91.07%、8.07%和0.86%。夏秋季出生的患儿血清25-(OH)D水平较冬春季出生的患儿高(t=-3.467,P<0.05)。6周后复查发现,总体患儿血清25-(OH)D平均值较前上升,VD缺乏者比例下降(χ2=118.235、163.196,P<0.05)。 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与母亲孕期是否补充充足的钙剂、V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116,P=0.043)。结论 无锡地区足月新生儿VD普遍缺乏,建议根据母亲孕期VD补充情况,可以将早期足月新生儿VD补充剂量调整为400~800 U/d,持续6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舟山海岛地区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营养现状,分析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为指导海岛妊娠妇女正确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2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检、常住舟山本地、年龄≥20周岁及自然单胎怀孕的2 614例健康妊娠妇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对不同孕期、季节及年龄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 614例妊娠妇女孕早、中及晚期检测25(OH)D总的平均水平M(QR)为22.20(10.90)ng/ml,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率占82.57%。其中,孕早期25(OH)D水平最低,浓度为18.10(8.70)ng/ml,孕晚期25(OH)D水平最高,浓度达25.70(11.00)ng/ml。维生素D缺乏率和充足率在孕早、中及晚期分别为59.98%、32.36、24.33%和5.36%、17.33%、29.61%,25(OH)D缺乏状况呈现随孕周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P<0.01)。结论 舟山海岛地区妊娠期妇女普遍缺乏维生素D,目前孕期常规施行的400~800 IU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产妇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306例孕产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维生素D水平,分析孕产妇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组别孕产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孕产妇分娩新生儿维生素D分布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及分布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维生素D水平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27,P=0.000)。结论孕产妇维生素D水平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孕期对孕产妇进行维生素D监测并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现状,为促进孕期及新生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95例,其中早产儿组189例,足月儿组106例,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血清指标包括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钙、磷以及母孕期添加维生素D情况。并比较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早产儿血清25OHD的差异。结果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间血清磷及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35、-0.591,均P0.05),早产儿组血清钙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P0.05)。早产儿组25OHD(17.05±8.14)μg/L,处于明显低水平,虽低于足月儿组水平[(18.31±8.99)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3,P0.05)。295例新生儿血清25OHD最低为3.00μg/L,最高为71.78μg/L,维生素D缺乏占70.17%,血清25OHD5μg/L:4.07%(12/295);30μg/L:93.90%(277/295)。其中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占72.49%(137/189),足月儿维生素D缺乏占66.04%(70/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9,P=0.289);30μg/L者,早产儿占95.24%(180/189),足月儿占91.51%(97/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8,P=0.213)。但是早产儿有12例(6.35%)维生素D严重缺乏,足月儿无。母孕期累积补充了3个月以上的早产儿组仅占16.40%,足月儿组占1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50),孕期补维生素D不足与患维生素D缺乏直接相关,是其的危险因素[早产儿不同出生体重血清25OHD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2,P=0.029)。不同胎龄早产儿血清25OHD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4,P=0.045)。结论现阶段足月儿与早产儿一样存在普遍且严重的维生素D不足,孕期维生素D补充不足与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需加强母孕期及新生儿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14 年1月至2014年5月间入院产妇及其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了解产妇及其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情况,研究母婴间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27例产妇及155例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按产妇单胎、双胎及以上妊娠情况,新生儿性别,单胎、双胎及以上新生儿进行分组比较,同时对母婴间血25羟维生素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7例产妇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为(61.5±24.4)nmol/L,其中维生素D充足23例(18.1%),不足62例(48.8%),缺乏42例(33.1%);155例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为(63.1±21.1)nmol/L,其中维生素D充足43例(27.7%),不足66例(42.6%),缺乏46例(29.7%)。单胎新生儿较双胎及以上新生儿维生素D更为充足(32.7% vs. 18.5%, P=0.024),双胎及以上新生儿中维生素D缺乏者比例明显高于单胎新生儿(42.6% vs. 22.7%, P=0.024)。产妇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其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r=0.465, P=0.000)。结论本研究中产妇及新生儿维生素D处于不足水平,对妊娠期妇女开展25羟维生素D监测并相应补充维生素D,可预防子代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VitD)不但发挥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健康的作用,而且对骨骼外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VitD的摄入和最佳营养状况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尽管VitD的营养主要靠阳光照射途径,但对婴儿来说母乳也是其重要途径之一。而母乳中VitD的水平究竟是多少?有哪些因素影响到母乳中VitD的水平?母乳喂养的婴儿摄入多大剂量的VitD制剂最合适? 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母乳喂养婴儿的VitD摄入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扬州市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及现状,为科学合理指导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年8-12月来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986例婴幼儿进行静脉末梢血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结果 986例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总体水平为(87.33±35.77)nmol/L,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羟维生素D水平缺乏、不足、适宜水平的检出率为分别为11.4%、32.3%、56.4%。季节变化对婴儿的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不明显,而1~2 h/d户外活动及常规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预防维生素D缺乏。结论 扬州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应对家长进行有关科学预防维生素D缺乏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婴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及维生素D服用情况进行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出生28~42 d出现佝偻病临床表现的纯母乳喂养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与其母亲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为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4月-2017年10月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的年龄为28~42 d、并且表现有佝偻病早期症状和(或)体征的119例纯母乳喂养儿及其母亲静脉血25-羟维生素D[25-(OH)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9例母亲血25-(OH)D>30 ng/ml者15例(12.61%),≤30 ng/ml者104例(87.39%);孕期平均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的母亲19例,血25-(OH)D中位数为28.8 ng/ml,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母亲100例,血25-(OH)D中位数为16.1 ng/ml,两组血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9例婴儿中补充和未补充维生素D组的婴儿血25-(OH)D中位数分别为20.0 ng/ml和9.5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25-(OH)D与其母亲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1)。婴儿血25-(OH)D水平(>20 ng/ml和≤20 ng/ml)与其出现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及其母亲维生素D整体处于不足水平,两者之间维生素D水平存在相关性。婴儿血25-(OH)D>20 ng/ml并没有降低其发生营养性佝偻病的风险。建议母亲孕期应积极补充维生素D,同时提倡从新生儿一出生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孕早期妇女的自然流产状况与维生素A、E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指导孕妇健康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0年10月~2011年4月在广州市收集进行流产刮宫术的孕妇绒毛组织共258例(自然流产组63例,对照组195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24h膳食调查,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的维生素A、E含量.结果 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年龄、体质指数、婚姻状况、流产史、孕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为年龄(与≤22岁相比,23~岁组:OR=3.903,95%CI:1.533~9.937;≥29岁组:OR=2.896,95%CI:1.116 ~7.519)、流产史(OR=2.174,95% CI:1.105 ~4.278)和孕周≥8周(OR=3.532,95%CI:1.813 ~6.883).自然流产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E的摄入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中维生素A、E含量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年龄、流产史是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未见自然流产者膳食维生素A、E摄入量及绒毛组织中维生素A、E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3]及CD4 +/CD8+水平,探讨维生素D(VitD)与婴幼儿肺炎以及免疫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在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20例婴幼儿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进一步将病例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VitD补充组60例,VitD补充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VitD.同期采用随机数字法收集在本院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检测血清25-(OH) D3 、CD4+、CD8+、CD4 +/CD8+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治疗3个月后,病例组复查血清25-(OH)D3、CD4+、CD8+、CD4 +/CD8+水平,在不同治疗方案两组儿童中比较.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血清25-(OH)D3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31.6,P<0.05),而病例组常中常规治疗组与补充VIT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31 ~1.52,P>0.05).补充VitD治疗3个月后,VitD补充组25-(OH) D3及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f=3.02~33.6,P<0.05).结论 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25-(OH) D3及CD4/CD8水平低于健康儿童.低水平25-(OH) D3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和肺炎有关,提示对肺炎患儿应重视Vit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优化其关键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12月4 683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HB)及其中64例并发胆红素脑病(BE)的临床资料。结果:①4 683例HB患儿中的甲组2 366例为该院分娩,接受胆红素动态监测,HB得到及时治疗,无BE发生;乙组2 317例为市、县、乡镇分娩,没有动态监测胆红素并及时治疗HB,并发64例BE。甲乙两组病因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乙组2 317例中,1 187例接受过围产期保健服务者,并发16例BE,1 130例未接受服务者,并发48例BE,对比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导致64例BE的危险因素为:一是围产期母儿因素、溶血因素,感染因素等多病因并存,二是存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低蛋白、低血糖、低热量等合并症。结论:建立健全对HB发生、发展的动态监测机制,针对病因,及早治疗HB,防治合并症,是预防或消除BE的关键措施;加强围产期保健服务,也能有效地降低B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不同出生孕周、体重和出生季节的早产儿其血清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的情况.方法 选取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8年6月-2019年7月出生的早产儿共计488例作为...  相似文献   

19.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calcium, phosphorus, vitamin D, and vitamin D metabolites were determined in cholecalciferol-treated sows and untreated sows at parturition and their piglets (at birth and at 10 days of ag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w vitamin D status and neonatal piglet vitamin D status. At birth, there was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sow and piglet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25-hydroxycholecalciferol (r = 0.944), 24,25-dihydroxycholecalciferol (r = 0.895), and 25,26-dihydroxycholecalciferol (r = 0.737). Neonatal piglet plasma 1,25-dihydroxyvitamin D was low (42.0 +/- 10.2 pg/ml) an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maternal plasma 1,25-dihydroxyvitamin D (r = 0.022). Neonatal plasma calcium and phosphoru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less than 0.05) with maternal plasma 1,25-dihydroxyvitamin D (r = 0.515 and 0.581, respectively). Parenteral cholecalciferol treatment of sows before parturition proved an effective means of supplementing young piglets with cholecalciferol (via the sow's milk) and its more polar metabolites via placental transport. However, i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ither the plasma mineral or 1,25-dihydroxyvitamin D status of the sow or young pigl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