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职业人群的健康已逐渐受到重视。出租车司机作为职业小型机动车司机,属特殊作业人群。为了解该类人群健康状况,对江阴市某单位出租车驾驶人群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调查昆明市高校教职工白天嗜睡现患率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Epworth嗜睡量表为研究工具,连续8个月收集昆明市5所高校(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在岗教职工相关信息.结果 高校教职工白天过度嗜睡现患率为12.45%,其中男性现患率为16.82%,女性现患率为7.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天过度嗜睡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OR=1.898)、年龄(30岁以下为参照组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OR分别为1.480,2.366,2.719)、家族打鼾史(OR=3.371)、使用镇静安眠类药物(OR=1.815)、记忆力减退(OR=2.044)、头晕乏力(OR=2.076)、睡觉时憋醒(OR=2.143)、被发现呼吸暂停(OR=2.684)等.结论 白天过度嗜睡在以高校教职工为研究样本的昆明市居民中现患率较高,而影响因素提示白天过度嗜睡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故建议进一步做睡眠监测  相似文献   

3.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由于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常易出现嗜睡和困倦,注意力不能集中。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有OSAS的司机在驾驶中常有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的情况,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发生较严重交通事故的OSAS病例报道如下。例1男,...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每年有几百起交通事故是因司机在驾驶时陷于睡眠状态造成的。据拉夫巴勒大学睡眠研究实验室的Jime Horne称,这一危险分数取决于司机的年龄。年轻司机在夜间驾驶时更可能打瞌睡,从而使凌晨2时和6时成为因睡眠引起的交通事故的高峰期。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数量是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连续驾驶10h疲劳后工作记忆的变化.方法 采用连续驾驶10h的出租车司机作为驾驶疲劳组,组间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为充分休息的出租车司机.主要测试数字记忆广度、词语记忆广度、连续减法测验、随机数字生成测验.结果 驾驶疲劳组在数字倒背(5.37±0.72)个、正确反应数占总反应数的百分比(79.95±8.04)%、随机数字生成总数(88.33±19.48)个、随机性(0.40±0.05)、数字对偏差的频率(12.35±12.88)%、反应变化前发生反应的平均数(49.72±8.06)个等几项测验内容,同对照组[(6.60±0.40)个、(90.67±6.65)%、(158.27±29.12)个、(0.30±0.06)、(24.29±10.59)%、(35.90±10.64)个]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驾驶疲劳后工作记忆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评估驾驶疲劳前后的P300变化.方法 测量20名健康男性白班出租车司机驾驶前后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并对被试的主观疲劳感做出评价.以同一批司机在休息日的同时段测量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驾驶疲劳组P300波幅变化在驾驶疲劳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Z点的P300平均波幅在驾驶前后分别为(8.0±2.8)μV和(6.2±2.1)μV,P<0.05],而在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PZ点前后的平均波幅分别为(7.9±2.3)μV和(8.6±3.8)μV].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波幅差值能够为驾驶疲劳的评估提供神经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7.
安全型火车司机生理—心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预测与监察火车司机中的高危人员,探讨安全型火车司机的生理-心理模型,制定合格司机选拔与考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研究1985年~1993年11月个机务段2060名司机和8601例行车事故的规律,成因及危险因素,采用配对调查和社会,心理,行为,生理测试方法,并对数据作一元与多元分析,结果:司机心理运动功能,神经类型文化,智能,反应时,视力,情绪,个性,睡眠及疲劳等,对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评估驾驶疲劳前后的P300变化.方法 测量20名健康男性白班出租车司机驾驶前后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并对被试的主观疲劳感做出评价.以同一批司机在休息日的同时段测量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驾驶疲劳组P300波幅变化在驾驶疲劳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Z点的P300平均波幅在驾驶前后分别为(8.0±2.8)μV和(6.2±2.1)μV,P<0.05],而在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PZ点前后的平均波幅分别为(7.9±2.3)μV和(8.6±3.8)μV].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波幅差值能够为驾驶疲劳的评估提供神经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预测与监察火车司机中的高危人员,探讨安全型火车司机的生理-心理模型,制定合格司机选拔与考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研究1985年~1993年11个机务段2060名司机和8601例行车事故的规律、成因及危险因素,采用配对调查和社会、心理、行为、生理测试方法,并对数据作一元与多元分析。结果:司机心理运动功能、神经类型、文化、智能、反应时、视力、情绪、个性、睡眠及疲劳等,对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结论:司机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有显著影响,提供了安全型司机生理-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症状.患者常有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或憋醒,晨起头昏、头痛、嗜睡、疲劳、记忆力减退等临床表现.中重度OSAHS除改善生活方式外,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已受到高度重视.本文旨在通过了解中重度阻塞性OSAHS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中重度OSAH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Driver fatigue is one of the biggest health and safety concerns within the road transport sector.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fatigue among taxi drivers in Singapor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neral working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this group of people, and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tigued driving.

METHODS

A total of 340 taxi driv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participation in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hich included height and weight measurements. The response rate was 68.2%. The survey consisted of four main categories: personal particulars; social habits; work patterns; and sleep profile.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level of daytime sleepiness and fatigue.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adjusted odd ratio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associated with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fatigue among taxi drivers.

RESULTS

A high proportion of taxi drivers were obese and had self-reported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high cholesterol. Driver fatigue was associated with very poor/poor self-rating of quality of sleep, having an additional part-time job, drinking three or more caffeinated drinks daily, and driving more than 10 hours a day.

CONCLUSION

We hope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will improve awareness of the work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taxi drivers, and contribute toward efforts to achieve a healthier workforce. A lower prevalence of fatigued driving may lead to lower risk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decreased economic loss,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nd safer roads for al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女性出租车驾驶员高血压患病率五年变化趋势,为对这类特殊人群做好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地区1 226名女性出租车驾驶员进行连续五年(2006-2010年)的健康体检和人口学调查,比较五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P <0.05);不同年龄组间高血压病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每增10岁平均增长速度为227.38%.不同年龄组女性出租车驾驶员的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缺乏锻炼是影响驾驶员血压水平的危险因素( P <0.05).结论 武汉地区女性出租车驾驶员高血压患病率为18.27%,2006-2010年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增龄效应,应大力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强调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同时,应当引导其循序渐进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睡眠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既往研究提示欺凌可能是睡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初中生校园欺凌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校园欺凌经历的相关性。方法 2020-03-18至04-18选取三亚市公立学校在读的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参与本次调研的9所公立学校分布在三亚市三个主要常住人口聚集区:天涯区5所、吉阳区3所、崖州区1所。以电子问卷方式调查三亚市初中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评分、临床失眠诊断、既往被欺凌经历及其造成的困扰或伤害程度等信息,根据有无被欺凌经历分为有欺凌组和无欺凌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被欺凌经历与睡眠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 发放问卷3 050份,共回收2 727份问卷,最终合格问卷2 167份,有效应答率为79.5%。初中生报告有被欺凌经历者125例(有欺凌组),无被欺凌经历者2 042例(无欺凌组)。两组年龄、性别、年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同学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女同学,初二、初三学生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初一学生,有焦虑、抑郁者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无焦虑、抑郁者(P<0.05)。两组PSQI量表总分、睡眠质量差比例、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紊乱累加问题、使用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ISI量表总分、失眠症状比例、医生诊断失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评因校园欺凌造成的困扰或伤害的程度与PSQI量表总分(rs=0.166,P<0.001)、ISI量表总分(rs=0.151,P<0.001)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BMI、年级、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校、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后,被欺凌经历与睡眠质量差(OR=3.54,P<0.001)及主观睡眠质量(OR=3.47,P<0.001)、入睡时间(OR=2.28,P<0.001)、睡眠时长(OR=1.88,P<0.001)、睡眠紊乱累加问题(OR=2.93,P<0.001)、使用睡眠药物(OR=10.49,P<0.001)、日间功能障碍(OR=4.31,P<0.001)、失眠症状(OR=4.95,P<0.001)及医生诊断失眠(OR=2.76,P<0.001)均相关。在模型1中协变量的基础上,增加焦虑、抑郁作为协变量后,被欺凌经历与睡眠质量差(OR=2.45,P=0.001)及主观睡眠质量(OR=2.71,P<0.001)、入睡时间(OR=1.92,P=0.002)、睡眠时长(OR=1.59,P=0.025)、睡眠紊乱累加问题(OR=2.27,P<0.001)、使用睡眠药物(OR=4.75,P=0.039)、日间功能障碍(OR=3.19,P<0.001)、失眠症状(OR=3.18,P<0.001)均相关。结论 被欺凌经历可能是初中生睡眠质量差和失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古交市出租车司机血压、血糖、血脂情况,为其关注和提高自身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古交市192名男性出租车司机及对照组200名随机选取的男性进行健康体检,测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情况.结果 在192名接受体检的出租车司机中,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出租车司机有长期吸烟,睡眠不足,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结论 古交市出租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健康教育及管理,逐渐改变其生活习惯,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一般出租车司机受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静坐时间长等影响,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相较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网约车司机慢性病等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未引 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从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状况入手,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网约车司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目的 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为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表格,向全国网约车司机账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一账号只能填写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工作特征、健康行为、高血压患病情况、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结果 共回收问卷9 003份,有效问卷8 990份,回收有 效率为99.86%。8 990例研究对象中,高血压777例(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4岁〔OR=0.582,95%CI(0.408,0.829)〕和18~34岁〔OR=0.276,95%CI(0.188,0.407)〕,中部地区〔OR=1.523,95%CI(1.199,1.953)〕和东部地区〔OR=1.398,95%CI(1.140,1.716)〕,专职司机年数≥3年〔OR=1.218,95%CI(1.044,1.422)〕,开车时间段为白天和晚上、不固定〔OR=0.847,95%CI(0.718,0.999)〕,每天下车活动时长≥5 min〔OR=0.784,95%CI(0.670,0.917)〕,每天睡眠时长≥6 h〔OR=0.806,95%CI(0.681,0.954)〕,饮酒频率≥3 d/周〔OR=1.383,95%CI(1.112,1.719)〕、肥胖程度(过轻)〔OR=2.669,95%CI(1.799,3.961)〕和肥胖程度(肥胖)〔OR=3.153,95%CI(2.612,3.806)〕是网约车司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1年内做过健康体检比例、最近一次测血压时间为1个月内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从手机、电视、广播处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从互联网、其他方面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获取风险预 防、症状诊断、治疗效果、医院专科的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需要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年龄≥55岁、中东部地区、从事专职司机年数≥3年、白天或晚上开车时间段固定、没有下车活动习惯、每天睡眠时长<6 h、饮酒频率≥ 3 d/周、健康程度为偏瘦和肥胖的网约车司机是高血压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是指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但针对该人群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7年6月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作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采用《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社区、乡镇人群追访干预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测试,并在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其基本测量指标(如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以PSQI总分>7分作为低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作为正常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讲解,由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口述作答,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依据“8+2”项脑卒中影响因素及判定标准对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 761份,回收有效问卷4 7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共373例受试者存在低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0,95%CI(1.018,1.043)〕、性别〔OR=1.478,95%CI(1.116,1.957)〕、婚姻状况〔OR=1.044,95%CI(1.005,1.085)〕、退休情况〔OR=2.402,95%CI(1.758,3.281)〕、饮酒情况〔OR=1.395,95%CI(1.157,1.681)〕、饮食情况〔OR=1.411,95%CI(1.221,1.630)〕、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OR=1.484,95%CI(1.176,1.873)〕是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问题不可忽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退休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是该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儿童同房间共眠可能影响其睡眠质量,并引发一系列睡眠问题。目的 调查广州市小学生同房间共眠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广州市登记在册的小学名单,2014年应用随机数字法抽取1所省重点、1所市重点和1所区重点小学符合研究标准的2 462名在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式化睡眠问卷调查小学生最近1年的睡眠状况,问卷包括5部分:基本资料、家庭资料、父母资料、睡眠问题及儿童通常是否自己睡一间房?并依据最后一部分结果将儿童分为非共眠组和共眠组。问卷经学生带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填写,1周内交回。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 462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2%。2 345名小学生中,男1 218名,女1 127名;年龄(9.5±1.7)岁;共眠1 217名(51.9%),非共眠1 128名(48.1%)。两组儿童年龄、近1年规律服药情况、单亲家庭情况、就寝环境、居住面积情况、家庭月收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同房间共眠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χ2趋势=30.91,P<0.01)。非共眠组儿童母亲、父亲年龄均大于共眠组(P<0.05);两组儿童母亲不愿晨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父亲文化程度、晨起口干、惊醒、不愿晨起、经常流汗、日间困倦、入睡困难、晨起头痛、睡眠感缺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打鼾、惊醒、不愿晨起、经常流汗、经常翻身、日间困倦、特殊俯睡体位、磨牙、尿床、呓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13,95%CI(0.659,0.772)〕、单亲家庭〔OR=1.348,95%CI(1.098,1.655)〕、儿童打鼾〔OR=1.115,95%CI(1.020,1.219)〕、居住面积〔OR=0.908,95%CI(0.826,0.997)〕是小学生发生同房间共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州市小学生与其家人同房间共眠状况较普遍(51.9%),低龄、单亲家庭、儿童打鼾、居住面积小是其同房间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孙源  樊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33-1739
背景 老年人跌倒恐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由此造成的肢体功能受限、生活质量下降、跌倒风险增加、医疗经济负担增加等不容忽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状况以及死亡率的重要指标,其简单易行,可用于快速筛查和评估。国外已有一些健康自评和疾病关系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此类的研究并不多见。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跌倒恐惧的情况及其与健康自评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于2017年3-5月选取在北京市西城区牛街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就诊的老年人(年龄≥60岁),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其过去1年跌倒发生情况,以及跌倒恐惧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针对总体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满意度、人际关系、朋友支持、居住地、卫生保健、交通情况以及消极情绪等进行自我评价。结果 共发放问卷410例,其中拒访2人,回收有效问卷408份。408名社区老年人中,267例(65.4%)存在跌倒恐惧,151例(37.0%)过去1年发生跌倒,发生跌倒的老年人中131例(86.8%)存在跌倒恐惧。跌倒恐惧者总体生活质量好、健康状况、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满意度、人际关系、朋友支持、居住地、卫生保健、交通情况满意率低于无跌倒恐惧者,经常消极情绪发生率高于无跌倒恐惧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满意度、人际关系、朋友支持、居住地、卫生保健、交通情况自我评价不满意是老年人跌倒恐惧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消极情绪自我评价偶尔出现是老年人跌倒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跌倒恐惧与健康相关自我评价有关,有助于筛查跌倒恐惧高风险人群,以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老年人跌倒恐惧,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and identif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FSD) among Chinese nurse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2013 to May 2014 among 6 hospitals in Suzhou,China. In total, 2,030 married female nur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Data on the sociodemographic, lifestyle,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collected,and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19-item 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 (FSFI) questionnaire. In total, 1,035 (50.99%)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to have FS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age and higher body mass index, lower salary, and poor/very poor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were risk factors for FSD; however, regular soci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exercise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FS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further interventional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study the sexual health among Chinese nurses in det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