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8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大体标本切面呈实性,质地中等,灰白或灰黄色。肿瘤切片镜检下13例(72.22%)见呈管状、梁索状、筛状或实体性结构混合型;2例(11.11%)肿瘤以小管/梁索状结构为主(90%);1例(5.56%)肿瘤团巢呈筛状;2例(11.11%)肿瘤为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体型乳腺腺样囊性癌。18例免疫组化表型相似,腺上皮细胞CK5、CK7、Cam5.2、CK5/6、EMA和CD117均(+);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14、CK5/6、CK34βE12及肌上皮标志物SM-MHC、p63、S-100和calponin均(+)。1例ER呈(+);10例PR(-),8例弱(+);5例Her-2(++)、4例(+);Ⅰ级乳腺腺样囊性癌Ki-67阳性率3%~10%;Ⅱ级乳腺腺样囊性癌筛状区及小管状区Ki-67阳性率为5%,实性区为25%~30%;Ⅲ级乳腺腺样囊性癌性及其他Ki-67阳性率均25%。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与乳腺良性及其他恶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女性,年龄58~80岁。大体上均为境界相对较清楚的肿块。镜下肿瘤形成管状-梁索状、筛状、实体型结构。肿瘤主要由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其中腺上皮表达CK7、CK5/6、CD117,肌上皮表达SMA、p63,基底样细胞表达p63、CK5/6、CD117,但均不表达ER、PR、Her-2。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亚型,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张翊  叶学正 《四川肿瘤防治》2008,21(1):66-68,115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ER,PR,p53,C-erb-B2的表达与其预后。方法:观查和分析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镜检病变形态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相似,组织学上分为筛孔型、管状-小梁型和实体型三种类型。3例免疫组化均显示ER(-),PR(-),C-erb-B2(-),除1例p53(+)外,另2例p53(-)。结论:发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较罕见,预后良好,需与乳腺的筛状型导管内癌和筛状癌、分泌型癌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kit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样囊性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基底细胞腺瘤和42例腺样囊性癌标本中瘤细胞c-kit和Ki-67的表达。结果 18例基底细胞腺瘤和42例腺样囊性癌中c-kit的表达率分别为72.2 %(13/18)和83.3 %(35/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18例基底细胞腺瘤和42例腺样囊性癌中Ki-67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3.72±1.41)%和(23.81±10.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5,P<0.01)。结论 原癌基因c-kit表达对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无意义, Ki-67 对两者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对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进行病理及临床分析。结果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的癌组织主要由立方形腺上皮细胞和变异的肌上皮细胞组成,呈筛孔状腔隙、管状、实体状排列,腔隙内含嗜碱性和嗜伊红分泌物;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中例1表面上皮有移行;免疫组化:3例CK、H-CK、P63、S-100(浆,核)、EMA、Bcl-2均(+),例3CerBb-2(±),P53(+),例2CD117(+),AAT(±)、SMA(-),PAS/AB(+)。结论 发生在食管的腺样囊性癌很少见,诊断标准及组织细胞起源建议严格定义,起源于唾腺的诊断腺样囊性癌,凡起源于其它部位或组织者应冠以腺样囊性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可发生于除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中老年好发,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未见报道,镜下肿瘤组织形成特殊的筛状结构,囊腔内常含有阿辛兰(pH5.2)阳性的透明质酸和硫酸化的酸性黏蛋白,瘤细胞间和小叶间周围可见透明嗜酸性基底膜物质的沉积,PAS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CK7、S-100、EMA、P63阳性表达。结论:阴囊皮肤原发腺样囊性癌相对少见,其具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同的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呈惰性过程,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I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β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和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石蜡包埋的4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及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多梳组蛋白EZH2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的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EZH2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EZH2表达阳性率66.67%(28/42),EZH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不相关,而在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不表达。在Ki-67阳性的33例腺样囊性癌患者中,25例EZH2表达阳性,表达率75.76%(25/33),Ki-67阴性表达的9例中,3例EZH2表达阳性,表达率33.33%(3/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ZH2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提示腺样囊性癌中EZH2通过其在细胞周期管理中的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63岁。因右耳内无痛性肿物 4个月余就诊。临床诊断 :右外耳肿物性质待查 ,术中见肿物位于右外耳道后壁 ,大小约 1cm× 1cm× 1cm ,肿物隆起 ,质地中等 ,界限清楚 ,表面复以皮肤 ,尚光滑。病理检查见灰红色碎组织一块约 1cm× 1cm× 1cm ,质嫩。镜检 :肿瘤组织由基底细胞样细胞排列成实体片团状 ,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筛孔状腺样腔隙 ,腔内含有嗜伊红物质 ,在上皮团与腔隙样结构周围可见短梭形的肌上皮样细胞围绕。肿瘤间质中纤维组织呈黏液样及透明变性。病理诊断 :右外耳道原发性腺样囊性癌讨论 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ER,PR,p53,C-erb-B2的表达与其预后.方法:观查和分析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镜检病变形态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相似,组织学上分为筛孔型、管状-小梁型和实体型三种类型.3例免疫组化均显示ER(-),PR(-),C-erb-B2(-),除1例p53(+)外,另2例p53(-).结论:发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较罕见,预后良好,需与乳腺的筛状型导管内癌和筛状癌、分泌型癌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方法 观察和分析5例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经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特殊染色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5例乳腺ICC病人均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特征性的筛孔状结构,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坏死较少。肿瘤细胞分化较好,细胞较小,均匀一致,核圆形或微卵圆形,深染,异型性不明显,分裂像少见。免疫表型ER、PR均阳性,P63、Laminin、c-erbB-2阴性。AB/PAS染色,分泌物PAS均阳性,3例同时表达AB。结论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是乳腺浸润性癌的一种独立亚型,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结构及免疫表型的肿瘤,预后较好。主要应与乳腺腺样囊性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1例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皮肤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可发生于除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中老年好发,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未见报道,镜下肿瘤组织形成特殊的筛状结构,囊腔内常含有阿辛兰(pH5.2)阳性的透明质酸和硫酸化的酸性黏蛋白,瘤细胞间和小叶间周围可见透明嗜酸性基底膜物质的沉积,PAS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CK7、S-100、EMA、P63阳性表达.结论 阴囊皮肤原发腺样囊性癌相对少见,其具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同的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呈惰性过程,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是一种来自大、小涎腺或呼吸道黏液腺的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为具有包括管状、筛状和实性形态结构的基底样细胞肿瘤。发生在舌部的ACC少见。舌体部比舌根部更加少,极易漏诊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发生在舌体部腹侧的ACC病例进行分析,并就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和探讨,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口腔腺样囊性癌(OACC)中Ki-67和PTEN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实验室证实的40例口腔腺样囊性癌。另选口腔腺样囊性癌患者标本癌旁正常腺体15例做对照组。免疫组化SP法检测腺样囊性癌中Ki-67蛋白及PTEN的表达。结果 Ki-67蛋白在口腔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率为70%(28/40),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5)(P<0.05)。PTEN蛋白在口腔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率为63%(25/40),明显高于对照组20%(3/15)(P<0.05)。Ki-67、PTEN的表达与TNM分期、肿瘤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神经节浸润均显著相关,并且Ki-67和PTEN表达存在相关性。结论 Ki-67和PTEN在口腔腺样囊性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Ki-67和PTEN蛋白可能作为口腔腺样囊性癌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5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近2年诊治的15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多以呼吸道症状就诊,早期容易误诊.显微镜下:肿瘤组织由腺管状、筛孔状和实性团巢状结构构成,管腔内可见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阳性的黏液样物质.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腺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结论: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及病理活检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及局部放疗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1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B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BSC)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相似的特征。但BSC癌细胞分化较低异型性较强,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偶见癌巢与表面鳞状上皮基底层相连、或偶见癌巢内形成鳞状细胞,或腺管样结构,这些与ACC不同。超微结构与ACC相似,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可见张力原纤维是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 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观察这些病例标本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发病年龄为49—73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4例均伴有CIN病变,我院3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另1例外院会诊病例为宫颈锥切标本。免疫组化显示,4例肿瘤p16、p53、CK、p63均呈阳性表达,Ki-67阳性率为10%-20%。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多无特殊临床表现,经常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及CIN病变,整体预后较好,诊断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腺上皮及肌上皮两种成分组成,主要为透明肌上皮细胞成分。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示肌上皮细胞中P63、CK5/6、SMA、Calponin均呈阳性表达,ER及PR呈阴性,而腺上皮细胞中RE及PR呈阳性表达。结论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罕见,起源于良性腺肌上皮瘤,腺上皮及肌上皮成分均可恶变,但以肌上皮恶变多见,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是诊断关键,恶性腺肌上皮瘤具较强侵袭性,如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复发则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4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4例乳腺E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年龄39~87岁,平均年龄65岁,女性13例,男性1例.肿瘤大体呈囊实性,肿瘤最大直径为2.0~7.5cm.镜检显示肿瘤由纤维囊壁包裹,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囊内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囊内乳头状成分肌上皮完全缺失,11例肿瘤周围肌上皮完全缺失,3例肿瘤周围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ER和PR弥漫强阳性,Her-2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20%.13例经肿瘤完全切除确诊,1例经粗针穿刺(core needle biopsy,CNB)确诊,所有病例术后无复发.结论:乳腺EPC是一种预后良好的惰性浸润性癌,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病理诊断依赖于肿瘤大体切除标本,处理方式与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