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 S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早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院内是否发生SAP分为非SAP组和SAP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SAP发生对患者早期结局事件[转归不良(mRS评分:3~6分)、卒中复发和死亡]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1039例,平均年龄(71.58±7.62)岁,男性577例(55.5%),发生SAP 64例(6.2%)。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3,95%CI:1.025~1.123,P<0.001)、入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OR=1.114,95%CI:1.047~1.186,P<0.001)、吞咽障碍(OR=3.042,95%CI:1.5...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我院2013年6月~2016年2月22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测定,使用调查表收集患者情况,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220例脑梗死患者发生PCID 109例(49.55)%,其中轻度抑郁92例(84.40%),中度抑郁15例(13.76%),重度抑郁2例(1.83%)。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为女性(OR=1.80,95%CI:1.25~2.64)、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OR=2.41,95%CI:1.60~5.96)、非首次脑梗死(OR=3.72,95%CI:1.31~8.59)及NIHSS中重度(OR=2.83,95%CI:1.32~4.74)为PCI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可通过调控危险因素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的智能卒中一站式体系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I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和NIHSS评分AI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年龄、意识障碍、梗死面积、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大面积梗死患者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0.05),有意识障碍患者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年龄(OR=3.518,95%CI:1.989~5.012)和NIHSS评分(OR=4.258,95%CI:1.739~10.428)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OR=0.542,95%CI...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初发或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资料,纳入患者均入院3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脑微出血位置将患者分为脑叶、深部和后颅窝(脑干和小脑)组,并记录每个部位的脑微出血总数。随访3个月时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与PS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入组并完成随访者203例,其中PSD组67例,非PSD 组1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基线NIHSS评分、3个月MMSE评分、3个月LSNS评分、额叶、深部以及脑干脑微出血、前额叶急性脑梗死与PSD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调整后,深部(OR=2.091, 95%CI 1.061~4.138,P=0.036)以及脑干脑微出血(OR=2.235,95%CI 1.179~4.587,P=0.031)与PSD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NHISS评分(OR=1.174, 95%CI=1.008~1.346,P=0.041),前额叶急性脑梗死(OR 4.326, 95%CI=1.074~14.371,P=0.045)也与PSD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干和深部脑微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8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PSD分为PSD组60例和非PSD组12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梗死灶数量、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共60例(32.26%)发生PS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状况、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小学文化、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是患者PSD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生PSD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认知功能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复查上述指标。入院后7 d完成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疑LDVT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筛选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LDVT的发生率为1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7~1.129)、糖尿病(OR=2.663,95%CI:1.225~5.786)、房颤(OR=11.929,95%CI:5.175~27.497)、入院时NIHSS评分(OR=1.105,95%CI:1.031~1.185)、入院14 d D-二聚体(OR=1.249,95%CI:1.132~1.378)、入院14 d血尿素氮/肌酐比值(OR=1.031,95%CI:1.016~1.047)、入院14 d血浆渗透压(OR=1.093,95%CI:1.063~1.12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LDVT的高危人群,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4 d D-二聚体、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对该人群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对降低脑梗死后LDVT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4例醒后卒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经多模式MRI检查上传eStroke影像平台评估后行血管取栓。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进行分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n=46),mRS评分3~5分为预后不良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年龄、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意识评分、24 h神经功能改善、核心梗死体积、DSA侧支循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7,95%CI(1.018,1.098),P=0.004]、NIHSS-意识评分[OR=2.358,95%CI(1.136,4.893),P=0.021]、基线NIHSS评分[OR=0.8...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6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型及影像学资料,按治疗后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及预后不良组(2~6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溶栓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预后良好组50例(65.79%),预后不良患者26例(34.2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84,95%CI 1.12~3.01,P<0.05)、《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OR=1.98,95%CI 1.10~3.54,P<0.05)、内囊区新发梗死(OR=5.69,95%CI 1.06~30.57,P<0.05)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功能良好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基线NIHSS评分、ESRS评分、大动脉病变、内囊区梗死是影响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卒中相关性肺炎组114例,卒中未合并肺炎组205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伴随疾病、生命体征、血液学指标、卒中严重程度、球麻痹程度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310,95%CI为2.016~7.549),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3.624,95%CI为1.574~9.236),糖尿病(OR=3.781,95%CI为1.305~6.842),饮水试验失败(OR=3.625,95%CI为1.604~8.386),卒中体积大(OR=14.784,95%CI为3.737~38.588),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6分(OR=2.913,95%CI为1.029~7.985),简明智力测验(AMT)<8分(OR=4.229,95%CI为2.215~9.368)是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合并有COPD,糖尿病,饮水试验失败,卒中体积大,NIHSS>6分,AMT<8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LC6A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020939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46例首次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入院时登记患者基本资料、脑梗死病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入院时和随访后3个月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根据3个月后HAMD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成卒中后抑郁组(n=86)和卒中后无抑郁组(n=160)。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rs2020939进行基因分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为卒中后抑郁的保护因素(P=0.0047,OR=0.977,95%可信区间0.955—1.000),NIHSS评分(P=0.00,OR=1.386,95%可信区间1.249~1.583)与PSD有关。rs2020939多态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卒中后抑郁组和卒中后无抑郁组中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基因型:Х^2=10.007,P=0.007;等位基因:Х^2=10.551,P=0.001)。结论除了患者年龄、脑梗死后病情严重程度与PSD有关外,还发现SLC6A4基因rs2020939位点多态性与淮海地区汉族人群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该位点可能是PSD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王延江  邓娟  李静  高长越  张猛 《重庆医学》2008,37(7):688-690
目的研究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入组321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于住院期间和卒中3个月后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生率为29.6%,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语言障碍和左颈内动脉支配区梗死与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相关。结论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语言障碍和左颈内动脉支配区梗死是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和非HT亚组。收集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房颤动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HT的危险因素。结果:LAA组与CE组患者间H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OR=1.946,95%CI:1.224~3.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组,他汀类药物治疗(OR=0.212,95%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CI:0.074~0.388)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OR=1.088,95%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FBG(OR=2.168,95%CI:1.131~4.155)和抗血小板治疗(OR=2.224,95%CI:1.142~4.330)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患者较LAA患者HT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与LAA患者HT相关,而FBG高及抗血小板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4例,其中复发患者为148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基本情况、就医时临床信息、生化指标、出院后情况等因素进行筛选。结果年龄( OR=1.062,95%CI:1.040~1.084)、舒张压(OR=1.054,95%CI:1.036~1.072)、语言障碍(OR=1.951,95%CI:1.256~3.030)、饮酒(OR=1.687,95%CI:1.030~2.764)、甘油三酯(OR=1.379,95%CI:1.073~1.772)等指标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定期服用阿司匹林(OR=0.769,95%CI:0.599~0.988)和良好的睡眠(OR=0.620,95%CI:0.456~0.843)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结论年龄、舒张压、语言障碍、饮酒、甘油三酯、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和睡眠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 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 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首次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 并与入院14 d后抽取静脉血,随访3个月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按照美国精神病治疗协会发布的美国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 DSM-IV(SCID-I-R)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卒中后非抑郁障碍组和卒中后抑郁障碍组;并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 行抑郁程度的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与入院时NLR和PLR值、以及病后2周外周血细 胞因子IL-17、IL-6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年限、BMI、独居、卒中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认知功 能障碍(MMSE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程度(mRS评分)、实验室指标(NLR、PLR、IL-17、IL-6)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具有显著 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NLR第三四分位数(即NLR≥4.02)(P<0.001)、 PLR第三四分位数(即PLR≥203.74)(P=0.002)、IL-17(P=0.025)、IL-6(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 性。对重度抑郁患者(HAMD≥24)的亚组分析中,调整相关因素后发现此4组实验室指标仍是其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时 静脉血NLR、PLR水平、发病2周后外周静脉血IL-17、IL-6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PS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深圳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4-2017年AIS病人,发病后7 d内NIHSS总分增加≥ 2分提示END,分成END组68例和非EMD组334例,单因素分析对比2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组在体温、房颤病史、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基线NIHSS评分、高血糖、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 50%(OR=2.483,95%CI:1.020~6.044)、高基线NIHSS评分(OR=1.219,95%CI:1.135~1.310)、高血糖(OR=1.101,95%CI:1.009~1.202)、高C反应蛋白(OR=1.029,95%CI:1.007~1.052)、高白细胞水平(OR=1.172,95%CI:1.042~1.319)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 50%、基线NIHSS评分越高、血糖越高、C反应蛋白越高、白细胞水平越高的病人,发生END的风险越大,为临床护理人员评估AIS病人病情、指导个体化治疗及护理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机械取栓为血管内治疗的新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87例,预后的评价通过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mRS≤3分认为预后良好(44例),mRS 4~6分认为预后不良(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在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与不良预后有关(OR=1.820,95%CI:1.19~2.77,P=0.005),术后24 h NIHSS评分以及年龄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术后24 h NIHSS评分:OR=2.006,95%CI:1.30~3.10,P=0.002;年龄:OR=1.102,95%CI:1.04~1.17,P=0.001)。 结论 年龄、NHI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存在显著性关系,年龄和NIHSS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卒中类型与神经功能恶化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中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首次发病的24小时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诊断。记录危险因素及使用1个月时的死亡率、改良Rankin评分和Barthel指数判断预后。结果:210例患者中54例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运动功能恶化是最主要的形式(25.7%)。logistic回归显示进展与入院距发病时间短(OR 0.958,95%CI 0.919~0.998,P<0.05)和血糖水平升高(OR 1.197,95%CI 1.069~1.342,P<0.01)显著相关。各主要单项神经功能缺损中,意识障碍恶化的预测因素包括糖尿病史和初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而腔隙性梗死患者较少发生意识障碍加重,男性和高血糖是运动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言语功能恶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影响预后。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当常见且预后较差。入院高血糖可以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首次缺血性卒中的2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减少的百分率分为非显著提高组(<46%)和显著提高组(≥46%);使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控制一般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特征、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征等.对影响卒中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27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5例.病死率为2.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卒中死亡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4.435,95%CI:1.245~15.798)、白细胞计数(OR:3.974。95%CI:1.620。9.748)、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2A88,95%CI:1.665~3.717)及并发症(08:4.021,95%CI:1.608-10.052)。结论鬲龄、自细胞计数高、人院NIHSS评分高及有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