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17例术前检查发现类白血病反应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随访。   结果  17例患者中,手术12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1例;其中9例患者术后经正规放、化疗,2例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手术组随访9例,4~15个月均死亡,失访2例;放化疗4例,随访3~11个月均死亡;未进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院后服中药治疗,出院后3个月死亡。   结论  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检查发现类白血病反应,手术及积极的放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94例鼻腔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比较各期治疗方案, 并探讨影响鼻腔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   结果  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58.2%, 其中青少年组高于中老年组(P < 0.05);早期患者高于晚期患者(P < 0.01);颈部淋巴结阳性者低于阴性者(P < 0.05)。94例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4种, 放疗+/-化疗组、手术+/-化疗组、放疗+手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4种治疗方法的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对于早期患者, 放疗、手术、放疗+手术三种治疗方法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晚期患者, 单纯化疗预后最差, 推荐综合治疗。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肉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翔  陆苏  王彤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0):656-659
  目的  分析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 了解其生存状态,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并探讨乳腺癌肉瘤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  复习23例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 总结手术前后治疗经过和随访结果。  结果  23例乳腺癌肉瘤女性患者年龄30~83岁, 中位年龄51岁。术前乳腺钼靶和B超检查误诊率高, 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者8例(34.8%)。在接受激素受体检查的14例患者中, ER阳性1例(7.1%), PR阳性4例(28.5%), 其中12例接受了HER-2检查, 2例阳性(16.7%)。5年生存率为61.5%。  结论  乳腺癌肉瘤发病率低, 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 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其生物学行为不同于一般乳腺癌, 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术后辅以放化疗, 预后较一般乳腺癌差。通过加强对乳腺癌肉瘤的认识, 或许能够提出新的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 最终改善该类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 探讨其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根据制定的相应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 对3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手术配合I125粒子植入治疗或单纯粒子植入治疗, 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副反应。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2~28个月, 平均20个月, 其中23例手术配合粒子植入者局部未见明显新生肿物, 15例单纯粒子植入病例均见病灶不同程度缩小, 不适症状有所减轻。除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1例患者咽部不适1周后缓解, 余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粒子植入后副反应。   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 为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Zhong Y  Sun Q  Huang HY  Zhou YD  Guan JH  Mao F  Lin Y  Xu YL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9):716-718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3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57.7岁.术前行影像学检查22例,其中行乳腺超声检查17例,8例发现可疑结节;行乳腺钼靶摄片9例,阳性3例;行乳腺MRI检查2例,1例发现异常钙化.20例行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6例进行化疗,4例放疗.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肺转移,其中1例多处转移.结论 术前排除其他部位原发癌的可能后,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即可诊断隐匿性乳腺癌.对隐匿性乳腺癌,乳腺必须进行治疗,可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腋窝淋巴结清扫+全乳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期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经组织病理确诊的Ⅲ、ⅣA期(2008分期)鼻咽癌初诊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0例), 均采用3D-CRT及同期和序贯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 治疗组每周一放疗前行尼妥珠单抗100mg治疗, 共6~7次。   结果   放疗结束后2个月原发灶CR率、颈部淋巴结CR率治疗组分别为100.0%、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及75.8%(P均 < 0.05), 放疗后1年局部控制率、无转移生存率在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达到100.0%vs.89.3%、95.5%vs.82.1%(P > 0.05), 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咽喉炎、放射性皮炎和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疲乏等, 耐受性较好。治疗组发生3度以上放射性咽喉炎(P < 0.05)、放射性皮炎(P > 0.05)较对照组偏高。   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3D-CRT及紫杉醇及顺铂同期及序贯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 可提高近期完全缓解率及局部控制率, 耐受性较好, 远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在本院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0.47% (9/86)。单因素分析显示,照射野、患侧肺平均照射剂量及患侧肺V5、V10、V15 、V20、V25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20是影响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患侧肺V20是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2例。   结果  102例中行患侧+峡部甲状腺全切67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34例,甲状腺全切1例。术前B超提示淋巴结肿大27例,术中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24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前B超阴性,术中探查淋巴结肿大12例,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后25例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余63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随访5年,3例复发。   结论  B超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   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104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4例患者中, 102例通过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 2例患者加用垂直胸骨劈开切口, 无手术死亡患者, 所有患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 甲状腺腺瘤41例, 甲状腺乳头状癌10例, 甲状腺滤泡癌1例。   结论   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可经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 加强术前影像学检查、娴熟的手术技巧、完善的术后管理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脑胶质瘤术后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的远期疗效, 以探索更好的术后放疗方法。   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放疗的8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差异。   结果  所有83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3%和72.2%, 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及常规放射治疗组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5%、78.2%和66.9%、64.1% (P=0.015、0.018)。分层分析显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主要提高了手术未完全切除肿瘤患者以及病理分级为Ⅲ~Ⅳ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论  与术后常规放疗相比, 术后三维适形放疗提高了脑胶质瘤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并可以减少放射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补测在激素受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门诊随访及住院患者中补测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PR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包括原发癌病灶及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由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检测中心进行,根据检测报告,原发病灶阴性而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或PR阳性者补加内分泌治疗。   结果   56例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阳性8例(14.3%),PR阳性2例(3.6 %),ER和PR均阳性3例(5.4%),共13例(23.3%)因补查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或PR变阳性而在随访中加用内分泌治疗。肿瘤原发病灶与腋转移淋巴结ER和PR均阴性43例(76.7%),即肿瘤原发癌病灶与腋转移淋巴结ER和PR均为阴性表达的总符合率为76.7%,不一致率为23.3%。   结论   受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PR表达具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对原发癌病灶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应检查其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受体的表达,可能筛查出原发病灶受体阴性而复发转移病灶受体阳性患者,及时加用内分泌治疗,提高该类患者的疗效,亦可解释部分激素受体阴性而内分泌治疗也有一定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期别乳腺癌组织中CD33+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和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分布情况, 探讨MDSCs中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DO)表达与Tregs分布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患者的乳腺癌石蜡切片50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染方法对肿瘤局部CD33+MDSCs和Foxp3+Tregs分布和比例进行检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方法检测肿瘤原位浸润MDSCs中IDO的表达情况; 分析MDSCs中IDO表达与Tregs分布、比例及其他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Foxp3+Tregs和CD33+MDSCs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呈散在性分布。MDSCs中IDO表达水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 0.05)。Foxp3+Tregs高表达组中MDSCs中IDO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oxp3+Tregs低表达或不表达组(P < 0.05)。   结论  MDSCs中IDO过表达可能有利于Tregs的募集和乳腺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R0手术切除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评估不同部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化疗获益情况。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病时肝侵犯、组织分化程度、神经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化疗与否是影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分化程度和化疗与否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不同部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化疗获益情况不尽相同。   结论  组织分化程度与化疗与否为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独立预后因素。不同部位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需要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印奇  方仪  杨雪  王靖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1):729-733
  目的   比较改良根治手术和乳房Ⅰ期重建手术对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其中改良根治术组30例,乳房Ⅰ期重建组30例,分别给予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和自制量表。   结果   两组间基本资料、乳腺癌病理及切口愈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与改良根治术组相比,乳房Ⅰ期重建组患者具有较好的外形满意度(33.2±8.8 vs. 41.1±10.8,P=0.003)。但两组间FACT-B评分和心理影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乳房Ⅰ期重建组患者外形满意度明显优于改良根治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种曲马多超前镇痛方法对乳腺癌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将90例ASA评估Ⅰ~Ⅱ级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30例。A组: 在手术切皮前10 min和缝皮前10 min给予曲马多1.5 mg/kg; B组: 切皮前10min给予曲马多1.5 mg/kg; C组: 手术全程不给予曲马多。观察术后0.5、1、2、4、8、12、24 h患者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A组术后12 h以内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术后2 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曲马多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并且在手术开始和结束前联合给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诊断价值与PET/CT检查期间CEA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临床症状、血清CEA水平升高或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复发, 并因此行PET/CT检查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75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2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显像的诊断价值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EA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差异。   结果  PET/CT对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中CEA阳性组为89.3% (42/47), 阴性组为82.1% (23/28), 两组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EA水平无助于提高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 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是目前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21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36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最大直径(P=0.022)、浸润深度(P=0.003)、Hp感染情况(P=0.004)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2)。   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验证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模型和斯坦福大学模型(Stanford Online Calculator,SOC)预测中国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能力并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120例SLN阳性的乳腺癌病例验证MSKCC和SOC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不同截断值的预测能力来比较两个模型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用MSKCC和SOC模型验证120例中国乳腺癌患者,AUC分别为0.688和0.734。取10%为截断值,MSKCC和SOC模型的假阴性率均为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和90.0%。取90.0%为截断值,MSKCC和SOC模型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0%和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和68.8%。   结论   用MSKCC和SOC模型预测中国乳腺癌NSLN转移,结果皆劣于原始研究,SOC模型的预测能力略优于MSKCC模型。   相似文献   

19.
闫哲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2):1792-1795
  目的   探讨胱蛋白M(Cystatin M)在乳腺癌及转移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RT-PCR检测108例乳腺癌标本,30例转移癌标本及24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ystatin M mRNA,分析Cystatin M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在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较高,而在Ⅲ/Ⅳ期乳腺癌患者中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ystatin M在5 cm以下肿瘤中表达较高,而在5 cm以上肿瘤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与正常乳腺组织中Cystatin M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与转移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无相关性;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和转移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水平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HER-2),雌激素受体状态(ER)及孕激素受体状态(PR)无相关性;乳腺癌标本中Cystatin M表达较高的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比Cystatin M表达较低的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要长,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ystatin M为监测乳腺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可靠指标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