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的初步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12月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腹股沟斜疝31例,单侧腹股沟直疝5例,双侧腹股沟疝2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90分钟,术后3~5天出院,术后患者疼痛轻,无感染、血肿、膀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1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TAPP手术既有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又有腹腔镜技术的优点,是安全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老年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老年患者共施行了123次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83次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40次行Lichtenstein手术,单侧疝及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6min,73min。术后并发症仅1例小的皮下血肿,无切H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股沟疝患者均于术后3~9d痊愈出院。75%(79/105)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0个月,无术后复发,仅1例有腹股沟区疼痛。结论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是安全的,其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双侧腹股沟疝的患者可同期进行手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腹腔镜与腹股沟切口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并且分别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有66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腹股沟直疝48例,斜疝14例,双侧腹股沟疝4例.23例患者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43例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2种术式的各项临床指标,如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较长,但其他指标与常规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基本相同,甚至更为优越.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疝修补术,出院后随访1年内未见有复发病例.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的损伤较轻,且操作简便,临床复发率低.而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某种程度上更为优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疼痛情况更少,恢复更快,是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另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并腹股沟疝患者11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IPSS评分等。结果 11例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经尿道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无疝复发及切口感染,排尿情况改善满意。结论采用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魏文京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16-4517
目的探讨开放及微创老年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手术的优势。方法 86例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75例行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1例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结果 86例患者手术及恢复均顺利,无1例切口感染,其中53例随访18个月,未出现牵拉疼痛及复发。结论开放及微创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目前老年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划分成两组,接受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37例为开放组,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的43例为腹腔组,对两组效果进行比对。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比对差异不显著,(P0.05),腹腔组术中失血量、正常活动恢复与住院时间进行较开放组少;且腹腔组7.0%发生并发症,相较于开放组的21.6%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相较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应用价值更大,对患者的创伤相对较少,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商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排尿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时长、术后排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采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显著,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失血量较少,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年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2例成年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临床资料。方法362名患者共施行了40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123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88例行Lichtenstein手术,191例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结果单侧疝及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7min与83min。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感染,2例腹股沟区疼痛,4例阴囊血肿,9例尿潴留。腹股沟疝患者均于术后3—9d痊愈出院。88.4%(320/362)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结论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年人腹股沟疝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共56例施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疝手术时间TAPP 40~87 min,TEP 35~76 min,双侧疝手术时间TAPP 75~120 min,TEP 60~110 min,术后均1~3 d出院,平均(1.4±0.9)d.全部随访(门诊或电话)5~9个月,其中92%患者则表示较传统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更愿意选择LIHR.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有其优点,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常规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40例)及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术(40例).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较多优点,但手术时间长,费用高,需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男性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9例,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24例。术后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费用高,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32.7±14.3,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等优点,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复发疝安全可行,创伤小,操作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的选择、网片的大小及网片是否需要钉合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为212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其中腹腔内网片覆盖法(IPOM)18例,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法(TAPP)20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法(TEP)174例,术后随访1~50个月。结果IPOM手术时间38~162min,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2例,膀胱损伤1例,复发2例;TAPP手术时间52~136min,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1例,腹股沟区疼痛1例,无复发;钉合网片的TEP手术时间36~187min,免钉合网片TEP手术时间30~62min,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阴囊血清肿或血肿,共19例,腹股沟区疼痛4例,膀胱损伤1例,复发1例。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是安全可靠的手术,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清楚的认识、熟练的操作和经验的总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聂彬  彭珂  王金波 《西部医学》2014,(7):879-880
目的比较超普疝装置(USH)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患者共5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愈后等信息。录入电脑,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USH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长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术式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切口浆液肿发生率、异物感、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渚留发生率、阴囊水肿及血肿发生率、术后疼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H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比较,前者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余辉 《中原医刊》2014,(4):48-49
目的探讨平片置入法无张力修补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平片置入法无张力疝修补治疗的42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切口感染,术后恢复快,随访6~30个月无复发。结论平片置入法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是安全可行的,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4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水平、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治疗满意度,效果优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选择与手术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我院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经验,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经验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12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资料,其中腹腔内补片覆盖法18例,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法20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法174例,年龄18~91岁,平均53岁,随访时间1~50个月。结果IPOM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2例,复发2例,膀胱损伤1例;TAPP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1例、腹股沟区疼痛1例;TEP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阴囊血清肿或血肿,共18例(10.34%);术后腹股沟区疼痛4例,膀胱损伤1例,复发1例。TEP手术并发症多为早期开展的手术病例。结论TAPP和TEP手术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在各种腹腔镜疝修补术中TEP手术优点更明显,应成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局麻下成人腹股沟马鞍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成人腹股沟马鞍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合成材料局麻下行成人腹股沟马鞍疝无张力修补术13例。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全部成功,随访1-14个月,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局麻下无张力腹股沟马鞍疝修补术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分型选择无张力修补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34例腹股沟疝按Gilbert和Rutkow分型标准分为:Ⅰ型22例,Ⅱ型34例,Ⅲ型40例,Ⅳ-Ⅴ型30例,Ⅵ型2例,Ⅶ型6例。将Ⅰ型、Ⅱ型划为A组(56例),Ⅲ型划为B组(40例),Ⅳ-Ⅶ型划为C组(38例)。三组分别采用Lichtenstein手术、Rutkow手术和腹膜前修补手术。比较三组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134例腹股沟疝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三组间A组采用Lichtenstin手术,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疝应根据术中分型来选择无张力修补术,可避免盲选术式,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实现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免钉合补片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8例腹股沟疝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对象采取免钉合补片腹腔镜疝修补术,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分析疗效和预后。结果全部对象手术效果良好,各类手术并发症共3例,点总例数6.7%,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观察全部患者近半年,未发生复发及手术区慢性疼痛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免钉合补片腹腔镜疝修补术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疼痛,手术并发症少,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