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随访患者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以及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0月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2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消化道重建术式分为2组,其中118例接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为观察组,82例接受全胃代食管吻合术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2组的并发症、肺功能、术后胃食管反流、生存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11.0%(P>0.05);观察组在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肺活量(VC)降低幅度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观察组在术后4和12周的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DQ)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4周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2周和24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2组生存质量总满意度分别为77.9%和63.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高肺部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方法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接受食管癌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酸返流次数、≥5 min酸返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酸返流时间、pH<4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管状胃用于食管癌患者术中食管重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程度,降低胃食管返流发生率,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病人46例,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根据消化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26例与全胃组20例.管状胃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全胃组给予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全胃组下降更显著(P<0.01);管状胃组病人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周,且均明显高于术后同期全胃组评分(P<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取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呼吸功能、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PDQ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QLO-OES2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VV%、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采取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8):753-754
目的研究对比食管癌患者应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食管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手术治疗,对治疗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1.32±2.4)d,对照组为(16.45±1.8)d,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应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管状胃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20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分别对食管癌患者在术后2周内进行食管腔内24hpH值监测,并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4hpH监测提示: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5min酸返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00的总时间、pH值<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各项结果传统手术组>管状胃组>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而管状胃组反流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47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全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结果: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1例(4.2%),胸胃综合征1例(4.2%),胃食管吻合瘘1例(4.2%),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5例(21.7%),胸胃综合征3例(13.0%),胃食管吻合瘘2例(8.7%),两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好,肺功能恢复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中采取管状胃代食管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食管癌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胃代食管术治疗,研究组采取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减压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胃肠减压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有并发症发生,其中研究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吻合口狭窄、胸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等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前GQOL-74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切除术中不仅疗效好,安全性佳,而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生活质量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传统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西安高新医院接诊的104例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管胃食管吻合术组和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各52例,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患者采用传统食管胃上弓吻合术治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患者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食管内pH值、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手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治疗后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76.4±16.3)%比(62.4±21.1)%,(83.6±17.5)%比(63.8±16.2)%,(85.6±22.7)%比(65.3±21.4)%](P<0.05或P<0.01);术后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患者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次、最长酸反流时间及pH<4的总时间均短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17.5±6.3)次比(43.6±11.8)次、(2.4±1.8)次比(6.8±2.3)次、(25.1±5.4)min比(33.5±7.3)min、(82.7±36.4)min比(131.9±37.6)min](P<0.01);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11.54%(6/52)比32.69%(17/52)](P<0.01)。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较传统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可改善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提高肺部功能,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及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太和县人民医院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全胃食管吻合术)和40例观察组(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比较2组胃动力参数及胃排空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2组胸胃静息压、蠕动收缩压及蠕动频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胸胃静息压、蠕动收缩压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0 min、60 min、90 min胸胃排空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管状胃食管吻合术能够促进胃动力及胃排空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半胃切除术食管胃前壁吻合加胃底重建的抗反流作用.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行食管胃前壁吻合加胃底重建,对照组40例行食管胃后壁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钡剂反流入食管,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出血、狭窄、瘘及术后上腹部疼痛、烧心及反酸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食管癌切除术后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吻合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接诊的拟行食管癌切除术的1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80例。对照组行全胃代食管吻合,实验组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月时的肺功能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6月时肺功能指标:VC为(68.43±16.12)%,FVC为(69.28±14.76)%,FEVI为(71.63±15.76)%,MVV为(76.43±13.76)%,与术前和实验组术后6月时相比均明显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月时的肺功能指标:VC为(84.26±9.12)%, FVC为(86.13±13.76)%,FEVI为(95.43±17.62)%,MVV为(95.16±14.53)%,与术前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周波  何明学 《医学综述》2014,(15):2825-2827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77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存活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管状胃组191例,行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全胃组186例,行全胃-食管残端吻合,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肺部感染(5.76%)、胃排空不良(2.62%)、反流性食管炎(4.7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胃组(13.44%、8.60%、13.98%,P<0.05);管状胃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测评总得分(76.9±10.3)分及满意度(37.70%)均显著高于全胃组(65.4±9.8、20.43%,P<0.05),但管状胃组进食食物种类功能区、进食顺畅程度功能区得分低于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探讨不同手术吻合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 8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取平卧位睡眠;B组40例,采取上身抬高30°~40°仰卧睡眠。监测患者24 h食管pH值。同时比较A组采用不同吻合术式患者24 h pH监测结果。结果 A组患者反流次数、时间>5 min反流次数、单次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pH<4的百分数、DeMeester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套入式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患者反流次数、时间>5 min反流次数、单次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pH<4的百分数、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均存在胃食管反流,上身抬高可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流,套入式吻合与端侧吻合方法均不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术式的改进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勇  徐国良  潘锋 《浙江医学》2010,32(12):1770-1772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60例近端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采用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与胃直接吻合31例(直接吻合组),食管与胃之间空肠间置吻合29例(间置吻合组).对两种重建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直接吻合组比较,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间置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直接吻合组明显降低(P<0.01),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吻合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分为传统手术组(40例)和管状胃侧侧吻合术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6MWT、FVC和FEV1等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手术前升高,且管状胃组高于传统手术组;手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管状胃组增高更明显;管状胃组吻合口瘘和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胸胃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en-Y Uncut型吻合(Uncut型)和Roux-en-Y吻合(R-Y型)两种消化系统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86例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中胃-空肠消化系统重建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胃-空肠Uncut型吻合,对照组采用胃-空肠R-Y型吻合。对比2组病人在总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Roux潴留综合征(RSS)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总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总出血量、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RSS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胃-空肠Uncut型吻合较R-Y型吻合可减少术后RSS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短,近期疗效确切,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管状胃成形对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方法:将93例确诊食管癌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胃食管吻合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传统手术组47例和管状胃手术组46例,术后观察胃食管返流症状情况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情况。结果:传统手术组有16例(34.04%)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烧灼感、嗳气和反酸等临床症状,而管状胃手术组有6例(13.04%),组间比较,P<0.05;管状胃手术组反流次数、反流百分率和最长反流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管状胃成形术能够明显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在保证手术疗效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