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并比较不同肥胖评价指标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12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上海市松江区4个社区20~74岁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生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与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 2019年4月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抽取北海市海城区6个居委会的常住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根据LAP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AP与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394人,平均年龄(44.06±13.34)岁,男性684人。LAP的四分位数分为Q1(≤12.60 cm·mmol/L)、Q2(12.61~22.71 cm·mmol/L)、Q3(22.72~45.90 cm·mmol/L)及Q4(≥45.91 cm·mmol/L)组。不同LAP人群的血糖、舒张压、收缩压、尿酸平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LAP水平人群的血糖、舒张压、收缩压、尿酸平均水平高于低LAP水平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3与Q4组人群患高血压(OR=1.542、2.556)、糖尿病(OR=2.788、5.556)、高尿酸血症(OR=2.330、5.198)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线脂质蓄积指数(LAP)与体重指数(BMI)不同水平与随访糖尿病(DM)发病的关系.方法 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防治队列研究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LAP和BMI不同水平与DM的关系,计算LAP、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预测随访DM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BMI相比,不论男女DM发病人数及累计患病率随LAP水平增高而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调整年龄、DM一般危险因素后,相对危险度(RR)分别随BMI水平和LAP水平增加而增高,但后者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肥胖指标中,预测随访DM的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LAP、WHR、WC、BMI.结论 高LAP比高BMI更容易导致DM;相对于体重增加,DM的形成可能与体内脂质蓄积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与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泰安市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并计算BMI、LAP和ICVD发病风险。应用Spearman相关模型分析LAP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LAP与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着空腹血糖的升高,LAP和ICVD发病风险均显著增加(均P0.05)。LAP与FPG、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TC无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TC和LAP可解释ICVD发病风险的61.5%。结论 LAP升高会伴随较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中ICVD发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与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评估其对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在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进行电子直乙肠镜检查人群2 742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息肉组(484例),对照组(2258例),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和LAP及VAI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AP、VAI与直肠息肉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估VAI对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肠息肉组年龄、男性比例、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三酰甘油(TG)、VAI、L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两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息肉的不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息肉直径≥1.0 cm的大息肉组的VAI、LAP、TG均显著高于小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发性息肉组与多发性息肉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LAP、VAI每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秦皇岛军工医院住院患者896例,病例组343例包括急性脑梗死、既往脑梗死者,对照组553例为无脑梗死病史者或经头颅核磁证实无脑梗死者。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脂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LAP的统计学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LAP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的关系,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LAP预测IS的价值及切点。 结果 脑梗死组LAP高于对照组(Z=-6.052, P<0.001);以LAP为自变量,是否患有脑梗死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血压、糖尿病后,LA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脑梗死患病风险增加1.041倍(OR=1.041, 95%CI: 1.030~1.052, P<0.001);LAP的ROC下面积(AUC)为0.620,切点为44.06,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54.7%。结论 脂质蓄积指数对IS发病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脂质蓄积指数(children 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CLAP)和体质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共抽取银川市936名12~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4.82±2.08)岁,其中男生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检查人群中脂质蓄积指数(LAP)与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CVH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VHI检测的3 264例健康检查人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问卷调查获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疾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同时完成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并计算体质指数、脂质蓄积指数。以脑血流动力学指标≥75为脑血管功能正常组,<75为异常组。根据LAP的四分位数将健康检查人群分为Q1、Q2、Q3及Q4组。分别计算和比较不同组别脂质蓄积指数水平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对象共3 264例,平均年龄为(45.92±10.76)岁。脑血管功能正常组2 896(88.73%)人,异常组368(11.27%)人。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运动缺乏、脑卒中家族病史、体质指数、高血糖、总胆固醇、脂质蓄积指数在脑血管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左右两侧CVHI指标中,平均流速、最大流速、最小流速随着LAP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外周阻力、脉搏波速、特性阻抗、动态阻力、临界压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lo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脂质蓄积指数(LAP)水平的关联,以及多个SNP的交互作用对LAP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820名研究对象的PPAR 10个SNP多态性。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lO个SNP与LAP水平的关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模型分析10个SNP的基因一基因交互作用。结果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脂饮食、低纤饮食、文化程度和职业体力活动后,与野生型基因携带人群相比,rsl800206位点(Lv+vv)基因型携带者,rsl805192位点(PA+AA)基因型携带者以及rs3856806位点(CT+TT)基因型携带者的LA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值(95%CI)分别为32.47(22.62~42.31)、12.97(4.61~21.33)和12.49(4.24~20.75);而rs2016520位点(TC+CC)基因型携带者的LAP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值(95%CI)为一14.67(-22.97~-6.55)。GMDR模型发现二阶、三阶、四阶和八阶交互作用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八阶模型(包括PPARa的rsl35539、rsl800206,PPAR 6的rs2016520及PPAR丫的rsl0865710、rs3856806、rs709158、rsl805192和rs4684847)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平均检验准确度为0.5902,为最佳模型。结论PPARa的rsl800206及PPAR吖的rsl805192和rs3856806与LAP水平的升高有关;PPAR8的rs2016520与LAP水平的降低有关。PPARct的rsl35539、rsl800206,PPAR8的rs2016520及PPAR7的rsl0865710、rs3856806、rs709158、rsl805192、rs4684847八个SNP之间的交互作用对LAP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及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解成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于1998年3月对茂名市区成人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采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茂名市区居委会分为经济较好和经济较差两部分,分别随机抽取1个居委会,凡居委会中20岁~74岁常住(5年或5年以上)居民均列为本次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辽宁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34 989名常住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及体格测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身体活动水平与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辽宁省成年居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6.9%和11.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3.0%和9.8%。每周总身体活动时间为490(210, 1 000) min,交通性及中等强度职业性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150(0, 420) min和40(0, 420) min,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较少。身体活动活跃、充分和不足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8.1%、35.8%和26.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身体活动不足人群较身体活动活跃人群患高血压(OR=1.146, 95% CI: 1.076~1.220, P < 0.001)和糖尿病(OR=1.148, 95% CI: 1.055~1.249, P=0.001)的风险高。结论  201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中等水平,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身体活动不足者占比较高。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老年、低文化程度、城市人群应作为防控的重点对象,提示应提高居民的身体活动水平以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项目点53 260名30~79岁常住居民基线调查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3%,入睡困难、容易早醒和经常打鼾的比例分别为7.2%、10.0%和29.5%,22.6%的调查对象报告睡眠时间≤6 h。经多因素模型调整后,入睡困难(男性:OR=1.63,95%CI:1.30~2.05;女性:OR=1.48,95%CI:1.27~1.73)、容易早醒(男性:OR=1.37,95%CI:1.12~1.68;女性:OR=1.31,95%CI:1.14~1.51)和经常打鼾(男性:OR=1.16,95%CI:1.00~1.34;女性:OR=1.39,95%CI:1.23~1.57)均与糖尿病罹患风险存在关联。女性服用助眠药物与糖尿病的患病相关(OR=1.42,95%CI:1.06~1.92)。与睡眠时间8 h相比,睡眠时间不足(≤6 h)与男女性糖尿病患病均存在统计学关联,OR值分别为1.37(95%CI:1.17~1.60)和1.24(95%CI:1.08~1.41),睡眠时间过长(≥9 h)与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容易早醒、药物助眠、经常打鼾和睡眠时间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睡眠时间过长与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不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的影响及累积效应,并探索起关键作用的生活方式。方法 基于2021年云南省行为与疾病监测队列的基线数据,选取年龄≥60岁的16 763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低体力活动、BMI异常和腰围异常,并使用每个研究对象暴露的累积数量来计算不健康生活方式得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混合图模型,分析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57.0%、11.5%和37.0%。研究纳入的6种不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表现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不健康生活方式数量的累积而上升。与无不健康生活方式者相比,同时具有6种不健康生活方式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OR值分别为3.99(95%CI:1.81~8.80)、4.64(95%CI:1.64~13.15)和4.26(95%CI:2.08~8.73)。混合图模型构建的网络中腰围异常(桥强度=0.81)和高血压(桥强度=0.55)为连接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键“桥接节点”。结论 老年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越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越大,腰围异常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人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指南,随机抽取城市社区的20~92岁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2010年8—10月对北戴河区3 572人进行调查,其中有效资料为3 569份,有效率99.92%。高血压患病率为15.19%(男21.26%,女9.16%%)。超重、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总患病率分别为19.73%、30.38%和16.63%;不同体重指数(BMI)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1,P0.01)。随着BMI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按照BMI标准,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人群血糖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9.50%、25.74%和16.01%,不同BMI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8,P0.01),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结论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往往共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lthough egg consump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lasma levels of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and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some populations,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egg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diabetes are extremely sparse, particularl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

Data from a household survey in the year 2002 among 2849 adults aged ≥20 y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were used. Dietary information was assessed by a validat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nd 3 d weighed food records. Fasting blood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Results

After the adjustment for age, total calorie intake, education, smoking,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sedentary activity, egg consumption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risk, particularly in women. The odds ratios (OR) (95% CI) of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egg consumption <2/wk, 2-6/wk, and ≥1/d in the total sample were 1.00, 1.75, 2.28 (1.14-4.54), respectively (P for trend 0.029). Corresponding ORs (95% CI) in women were 1.00, 1.66, and 3.01 (1.12, 8.12), respectively (P for trend 0.022). Additional adjustment of body mass index attenuated the association, but it remained significant. There was a similar, however,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in men. In addition, plasma triglyceride and total cholestero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omen who consumed ≥2 eggs/wk than those who consumed eggs less often.

Conclusion

Egg consump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iabetes among the Chinese, particularly in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