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EGFR常见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最佳化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于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就诊的晚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对于携带EGFR常见突变肺癌患者的疗效。   结果   205例携带EGFR常见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接受吉西他滨+铂类、培美曲塞+铂类和紫杉醇类+铂类方案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19、60和26例,客观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5.2%、25.0%、30.8%及5.5、5.2、6.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9;P=0.811)。   结论   以吉西他滨、培美曲塞和紫杉醇类为基础的含铂化疗方案在携带EGFR常见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培美曲塞维持化疗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始至今收治的伴有EGFR基因19或21外显子敏感突变的IIIb-IV期肺腺癌患者,一线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后同药维持化疗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EGFR基因19和/或21外显子敏感突变的IIIb-IV期肺腺癌患者一线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同药维持治疗,完全缓解(CR) 0例,部分缓解(PR)6例(60%),稳定(SD)4例(40%),疾病控制率(DCR)10例(10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2.0个月(95%可信区间:7.60~16.30),1年生存率10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疲劳乏力、神经毒性,安全可耐受。结论: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培美曲塞维持化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为临床优化选择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ⅢB期至Ⅳ期肺腺癌初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培美曲塞+奈达铂、培美曲塞+顺铂/卡铂和三代化疗药+顺铂/卡铂三种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结果 (1)药效:培美曲塞+奈达铂、培美曲塞+顺铂/卡铂、三代化疗药+顺铂/卡铂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分别为35%、25%、18.52%,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分别为90%、82.5%、85.19%。三组间O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药物疗效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有无慢性病、器官转移数目、有无脑转移均不会影响药物DCR。亚组分析三个治疗组间及(培美曲塞+奈达铂)组内比较上述因素下患者的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铂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野生组的ORR与DCR分别为28.57%、78.57%;突变组为30.77%、8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不良反应:培美曲塞+奈达铂组白细胞计数减低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4)生存分析: 培美曲塞+奈达铂、培美曲塞+顺铂/卡铂、三代化疗药+顺铂/卡铂三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5、7月。含培美曲塞组间、含顺铂/卡铂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培美曲塞+奈达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有相对较高的ORR及DCR趋势,中位PFS相对延长,不良反应小,血液学毒性明显减低。性别、年龄、吸烟史、有无慢性病、器官转移数目、有无脑转移等因素均不会影响药物疗效;培美曲塞联合铂剂一线治疗晚期突变型肺腺癌疗效略优于野生型的趋势。临床医师可酌情优选培美曲塞+奈达铂方案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性肺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60例未经过放化疗的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6例(男15例,女11例),采用恩度联合培美曲塞方案;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采用培美曲塞单药方案。两组患者计划完成4~6个周期化疗,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80个周期,对照组共完成115个周期。近期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缓解率(response rate,RR)分别为23.1% vs. 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控制胸腔积液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中取得DCR疗效的患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数较高(P=0.03),而对照组未观察到此现象。远期疗效: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id-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mOS)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恩度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性肺腺癌可以提高RR,更好地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未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MVD可作为恩度的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叶晓贤  袁瑛  沈虹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324-1327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经病理确诊为肺腺癌的41例初治(ⅢB~Ⅳ期)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全身化疗。每2个疗程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结果  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PR 17例,SD 20例,PD 4例。总的客观有效率(ORR)为41.5%,疾病控制率(DCR)90.3%。其中男性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3.1% vs. 22.7%,P=0.009)。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11.0个月,中位OS为12.6个月。6例伴脑转移患者经化疗同步全脑放疗后的颅内病灶得到较好控制,ORR为83.3%,DCR为100.0%。安全性方面,仅4.8%的患者出现了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或呕吐。  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男性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对伴有脑转移的患者,化疗同时进行全脑放疗,疗效好且未额外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培美曲塞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4月21日至2021年4月22日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初治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 一线给予吉非替尼250 mg、培美曲塞500 mg/m2和贝伐珠单抗7.5~10.0 mg/kg, 21 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给予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分析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 12个月、18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5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ORR为85.7%(30/35), DCR为100%(35/35);EGFR 19del、L858R、L861Q患者的客观缓解例数分别为16、12、2例, 疾病控制例数分别为19、14、2例;ⅢB~ⅢC期、Ⅳ期患者的客观缓解例数分别为10、20例, 疾病控制例数分别为10、25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0~1分、2分患者的客观缓解例数分别为18、12例, 疾病控制例数分别为20、15例。35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12个月PFS率为80.0%(95%CI为6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Ⅳ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7例Ⅳ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PP组)与多西他赛+顺铂化疗方案(DP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PP组与DP组的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 vs 60.0%, χ2<0.001,P>0.999),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6.7% vs 82.5%,χ2=0.284,P=0.594);PP组中位OS优于DP组(17.0个月 vs 9.0个月, χ2 =4.411,P=0.036),中位PFS亦优于DP组(8.0个月 vs 5.0个月, χ2=4.299,P=0.038);PP组死亡风险较DP组降低52.4%(HR=0.476,95%CI:0.282~0.805,P=0.006);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DP组(28.9% vs 64.4%, χ2=11.429,P=0.001)。结论 在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Ⅳ期肺腺癌中,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较多西他赛+顺铂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资料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同时探究EGFR基因突变状态对PET/CT代谢参数评估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有EGFR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  的109例晚期NSCLC患者。根据患者EGFR基因检测  结果  分为EGFR突变型组(n=48)与EGFR野生型组(n=61),比较两组间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信息的差异并分析其与EGFR突变状态的关系。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状态,分析EGFR突变状态对PET/CT代谢参数评估PFS的影响。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女性(OR=12.154,P < 0.001)、腺癌(OR=4.822,P=0.019)、低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9.58,OR=4.347,P=0.005)是EGFR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ROC生存曲线分析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AUC= 0.749,P=0.000 2),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AUC=0.747,P=0.000 3)对患者的PFS状态具有预测价值。Cox回归分析发现,在EGFR基因突变型组中,MTV>14.85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更高(HR=2.724,P=0.004);EGFR野生型组中,MTV>12.48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更高(HR=3.195,P=0.002)。  结论  对于晚期NSCLC患者,EGFR突变与更低的FDG摄取相关,体积代谢参数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但对于EGFR基因突变不同状态,可以考虑不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外显子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利用ADx-ARMS?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214例未接受过Gefitinib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和21突变。   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45.8%(98/214),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率分别为0.93%(2/214)、22.0%(47/214)、2.3%(5/ 214)和20.6%(44/214)。另有2例19和21外显子双重突变。EGFR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的总突变率为50.3%(93/185)明显高于肺鳞状细胞癌17.2%(5/29)(P=0.001)。EGFR基因在女性患者中的突变率57.0%(57/100)高于男性36.0%(41/114)(P=0.002),EGFR基因在NSCLC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突变率(66.7%)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9.5%)(P < 0.05),但EGFR基因突变率与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中国肺癌尤其是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较高突变率,EGFR外显子19、21突变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望成为评估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微乳头成分的肺腺癌(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with a micropapillary pattern, MPPAC) EGFR、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根据2011年的肺腺癌新分类诊断标准, 以是否伴有微小乳头状结构(micropapillary pat tern, MPP), 将144例肺腺癌病例分为MPP阳性组77例和MPP阴性组77例。MPP阳性组中又按MPP所占比例分为(+、++、+++) 三亚组。RT-PCR法检测两组EGFR、KRAS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在144例肺腺癌病例中EGFR突变62例(43.1%), KRAS突变9例(6.25%), EGFR突变与性别(P=0.018) 和肿瘤体积(P=0.016) 有关。MPP阳性组EGFR突变率高于MPP阴性组(P < 0.001);KRAS突变率低于MPP阴性组(P=0.016)。EGFR基因突变频率在MPP三亚组中无明显不同(P=0.932)。   结论   伴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EGFR突变频率高于肺腺癌其它亚型, KRAS突变频率低于肺腺癌其它亚型, 说明其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目前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单药治疗。该研究探索化疗联合吉非替尼与单用化疗、单用吉非替尼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61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PS 0~1分的初治晚期肺腺癌患者,并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A组20例,给予AC方案化疗(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卡铂AUC 5,第1天)联合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第5~21天),每4周为1个周期,最多6个周期,然后每4周进行1次培美曲塞单药联合吉非替尼口服(用药方法及剂量同前)维持治疗;B组20例,给予AC方案化疗(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卡铂AUC 5,第1天),每4周为1个周期,最多6个周期,然后每4周进行1次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C组21例,口服吉非替尼治疗(250 mg/d)。3组的治疗均持续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死亡。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12个月PFS率,次要终点为总体缓解率、安全性/不良反应。结果:随访中A、C组各失访1例。A组患者中位PFS为20.1个月(95%CI:18.0~22.2个月),B组患者中位PFS为5.5个月(95%CI:3.9~7.2个月),C组患者中位PFS为9.8个月(95%CI:6.8~12.8个月)。A组的12个月PFS率为78.9%,B组为15.0%,C组为40.0%。总体缓解率:A组为84.2%,B组为35.0%,C组为65.0%。安全性方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为36.8%,B组为30.0%,C组为5.0%。最常见的3~4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A组3例、B组4例)、乏力(A组2例、B组2例)及肝功能损害(A组2例、C组1例)。结论:一线接受化疗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的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PFS更长。长期的生存结果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培美曲赛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对于有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能获得比野生型更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肺腺癌患者EGFR-TKIs进展后后续培美曲赛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EGFR-TKIs对后续培美曲赛化疗的影响。方法收集III期和IV期肺腺癌患者,根据有无EGFR-TKIs治疗史分为靶向治疗组和非靶向治疗组。所有患者接受培美曲赛(500 mg/m2),均为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按照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1.0标准评价培美曲赛疗效,NCI-CTC(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oxicity Criteria)4.0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靶向治疗组57例和非靶向治疗组56例患者,DCR分别为77.2%和67.9%(P=0.367),中位PFS为5.95个月和3.55个月(P=0.535),中位OS为10.10个月和8.24个月(P=0.432),靶向治疗组优于非靶向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毒性反应为I度-II度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反应。靶向治疗组有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而中断培美曲赛治疗,非靶向治疗组无因毒副反应而停药者。靶向治疗组和非靶向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因IV度骨髓抑制而减量;分别有5例和9例患者因主观因素治疗延迟,但无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EGFR-TKIs后续培美曲赛化疗的DCR、PFS和OS有改善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美曲赛序贯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作为EGFR-TKIs进展后的挽救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转移性乳腺癌原发病灶是否行手术切除目前并未形成共识,本研究是通过分析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本组资料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优劣。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乳腺癌同时伴有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分析两组总体生存率和局部病灶进展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中位时间为52(10~92)个月。手术组共55例,其中30例为术后围手术期内发现远处转移,非手术组65例。两组患者的肿瘤局部分期、淋巴结分期、肿瘤转移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总体生存时间明显延长(49个月vs. 33个月,P=0.016),有症状的局部病情进展比例明显降低(14.5% vs. 46.2%,P > 0.001)。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病灶可有助于提高总体生存时间,延缓病情进展。但此结论仍需要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福莫司汀、培美曲塞、地塞米松方案(R-FPD)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在PCNSL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治PCNSL患者。全组患者均接受R-FPD方案一线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   结果   共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4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6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3例。ORR为66.7%,DCR为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7个月(95% CI:4.4~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为10.5个月(95% CI:6.1~14.9个月)。R-FPD化疗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16.7%和25.0%。c-myc蛋白高表达(>40%)可能与预后无关。   结论   R-FPD对于初治的PCNS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案。c-myc高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服用阿帕替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3例晚期胃癌服用阿帕替尼转化治疗病例。合并腹膜转移或卵巢转移组,予以阿帕替尼+紫杉醇+S1方案(紫杉醇:50 mg/m2 iv,20 mg/m2 ip,d1,d8,q3w;S1:60 mg,bid,d1~d14;阿帕替尼:500 mg,qd),非腹膜转移或卵巢转移组,予以阿帕替尼+S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130 mg/m2;S1:60 mg,bid,d1~d14;阿帕替尼:500 mg,qd),经多学科联合会诊(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后评估为可根治手术的患者停用1个周期阿帕替尼后行手术治疗。   结果   经转化治疗后,33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8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75.7%。22例患者转化后行手术治疗,R0手术切除率63.6%,术中清扫淋巴结(57.0±15.6)枚,手术时间(212.0±44.8)min,术中出血(164±46)mL,术后住院时间(13.0±2.7)d。手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1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6.5个月,未手术组mPFS为2.5个月,mOS为5.5个月。   结论   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可以获得较高的R0切除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