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TET2、DNMT3A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8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81例MD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药组(32例,地西他滨)和联合化疗组(49例,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 结果 ①疗效,单药组:完全缓解(CR)率为25.0%,总体有效(ORR)率为53.1%;联合化疗组:CR率为44.9%,ORR率为67.3%。②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单药组为9个月,联合化疗组为1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2,P=0.332)。③不良反应:单药组3~4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1.25%,联合化疗组为89.79%;单药组感染发生率为65.63%,联合化疗组感染发生率为77.55%。非血液学毒性均为1~2级。④TET2基因突变16例:单药组5例,联合化疗组11例;DNMT3A基因突变8例:单药组1例,联合化疗组7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有较好疗效,2种方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T2、DNMT3A基因突变对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AC)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近3年收治的48例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32例用地西他滨单药方案(DAC 25 mg/m2×5 d,28 d为1个疗程),16例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其中DAC 25 mg/m2×3 d),观察其治疗中高危MDS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48例中高危MDS患者中,CR 10例,PR 22例,ORR 66.67%,其中地西他滨单药及地西他滨+半量CAG治疗的CR率分别为12.50%和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R分别为62.50%和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细胞数目均较前增加,且两组治疗后血细胞数目以血红蛋白增加为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总48例患者均发生了3~4级骨髓抑制,感染发生率约8.33%.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患者初步疗效显著,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较少向白血病转化时间,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西他滨是目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优先用药,但其在中国尚未展开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其应用于中国人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评估.我院对1例MDS患者进行了地西他滨第1个疗程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提示地西他滨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出血,病情呈进行性进展,部分患者最后进展成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1].  相似文献   

5.
雷蕾  王树叶 《中外医疗》2016,(23):10-12
目的:分析和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血液科2012年3月—2015年9月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0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实验组给予地西他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CAG方案化疗。连续给药2个周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为5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的发生率为6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缓解效果,且血液学毒性作用较小,临床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表观遗传学改变和去甲基化药物的问世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用标准剂量地西他滨治疗
IPSS分期中危Ⅱ的老年MDS患者1例,第一疗程即达完全缓解,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对地西他滨治疗MDS的国内外文献进行
复习。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表观遗传学改变和去甲基化药物的问世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用标准剂量地西他滨治疗IPSS分期中危Ⅱ的老年MDS患者1例,第一疗程即达完全缓解,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对地西他滨治疗MDS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性分析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MDS患者61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对照组采用预激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恶心呕吐、心功能异常和肝肾功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可有效治疗中高危MDS,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预激方案,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地西他滨配合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西他滨(5氮-2′-脱氧胞苷,商品名DACOGEN)为胞嘧啶类似物,特异的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可逆转DNA的甲基化过程,激活沉默失活的抑癌基因,是DNA低甲基化药物中的一种。DNA低甲基化药物包括两种:5氮胞苷和5氮-2′-脱氧胞苷,地西他滨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DAC)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M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低剂量DAC治疗,对照组给予预激方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EUT<0.5×109平均时间、PLT<0.5×109平均时间及达到缓解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DAC治疗MDS的近期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耐受,是MDS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差,不能耐受高强度的传统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成为新的治疗选择。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收治并应用地西他滨单药治疗的中高危MDS和老年AML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均应用地西他滨单药20 mg•(m2)-1•d-1×5 d治疗。从地西他滨第1疗程开始随访,每28 d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10-13。结果 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0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1例、死亡2例,疾病控制率85.0%(17/20),总有效率80.0%(16/20)。18例老年患者中CR 6例、PR 8例、SD 1例、疾病控制率83.3%(15/18),总有效率77.8%(14/18)。其中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6例,5例达到CR,1例SD。不同诊断、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COG)评分、白细胞计数、是否高危、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患者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3个疗程治疗患者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总生存时间2~27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30.0%(6/20)、2年生存率为20.0%(4/2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1±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4±2.5)个月。15例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15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血流感染。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疾病控制率高,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对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MDS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患者34例、3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DAC联合预激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预激方案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MDS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88例患者分为A组(44例,使用地西他滨治疗)和B组(44例,使用环孢素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的预后生存。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36%,显著高于B组总有效率(63.64%),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及生存率结果显示,A组预后相较B组要好,B组预后差,生存率偏低的患者占比34.09%,而A组预后差,生存率偏低的患者占比6%,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MDS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预后生存率优于环孢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血液学与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37例MDS进行核型分析。按FAB分型:难治性贫血18例(占48.6%),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3例(占25.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6例(占16.2%)。结果37例MDS中16例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占43.0%),数目异常4例,结构异常5例,数目及结构异常7例;1例出现核型演变。结论细胞遗传学在MDS的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Although the effect of decitabine o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has been demonstrated,merely a proportion of patients respond to therapy,and no well...  相似文献   

16.
分析34例MDS,男女比1:1。年龄大于40岁者占41.2%,但40岁以下的亦不少见。病程较长。分型依次以RA型>AISA型、RAEB型>T-RAEB型>CMML型。与再障鉴别:(1)血象中有核红、幼单、幼粒及单核细胞增高;(2)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高;(3)髓象增生活跃,幼红细胞为主,粒红比例减低或倒置;(4)巨核细胞多见,并有小巨核及微巨核。与急白鉴别则MDS有早期白细胞<30%。RA型及AISA型预后较好,RAEB型及T-RAEB型易转为急白。  相似文献   

17.
肝性胸水 (hepatichydrothorax)是指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胸腔积液 ,为肝硬化的晚期 ,多伴有腹水 ,病情较重 ,死亡率较高。本文对我科 37例肝硬化伴有胸水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从 1993- 2 0 0 1年间住院病例中选取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有胸水患者 37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 5例 ,年龄 36~ 6 5岁 ,平均年龄 4 8.5岁。病程最长者 8年。1.2 诊断标准⑴有肝硬化病史且为失代偿期 ;⑵体检发现胸腔积液体征 ,或胸腔穿刺抽出胸水 ,或胸透胸片超声波检查有胸水征象 ;⑶排除结核 ,心脏及肾脏疾病等引起的胸水。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了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为PCOS的联合用药治疗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PCOS患者132例,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6例。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雌二醇(E2)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稳态模型测定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FSH、LH、T和E2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H、LH、T均显著减低和E2均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后两组FSH、LH、T和E2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有效率为90.9%(60/66),吡格列酮组有效率为93.9%(62/66),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C、TG、LDL-C、HDL-C、HOMA-β和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HOMA-β和HOMA-IR均显著减低和HDL-C均显著升高(P<0.05和P<0.01),但治疗后两组TC、TG、LDL-C、HOMA-β和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BMI为25.64±5.35kg/m2,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的21.31±4.13kg/m2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率为13.6%,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的27.3%(P<0.05)。结论 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PCOS临床疗效显著,但吡格列酮可显著升高HDL-C,具有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率,而二甲双胍可以减轻患者体重,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可以合理地选择药物联合治疗PCOS。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低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骨髓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低原始细胞(5%)MDS患者78例,特发性小板减少性紫癜(l TP)50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20例、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18例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观察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 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小巨核细胞。比较上述病态巨核细胞形态在各组的分布情况,发现MDS组显著高于ITP、PNH、NSAA组(P0.05),而小巨核细胞几乎只出现在MDS病例中。ITP组病态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PNH、NSAA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和MDS组,并且ITP组与MDS、PNH、NSAA组比较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象中小巨核及单圆核和多圆核巨核细胞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