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影响慢性中重度癌痛患者疼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426例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伴有慢性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疼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结果   患者3 d内疼痛控制良好率为85.6%。合并骨转移(P=0.026)、疼痛控制后仍有爆发痛发生(P < 0.001)、每日等效口服吗啡剂量(morphine equivalent daily dose,MEDD)较大(P < 0.001)的患者疼痛控制不佳;而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有利于疼痛的控制(P=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消化系统肿瘤、疼痛强度、四肢痛、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Ⅳ期患者中多部位转移为疼痛控制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骨转移、存在爆发痛、MEDD较大为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作用NASIDs为疼痛控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   全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48.72±13.26)岁,其中神经内分泌瘤72例,神经内分泌癌7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3例。直肠为最常见原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异常。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8%,神经内分泌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80%。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原发部位、pT分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转移与pT分期、病理学类型、年龄、原发部位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肿瘤发病年龄是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   结论   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于男性,直肠最多见。肿瘤的发病年龄是影响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西南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癌痛认知状况,为提高基层癌痛控制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横江镇及所辖部分村级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式癌痛问卷调查并进行癌痛知识宣教。   结果   横江镇医务人员认为仅有17%(8/46)的癌痛患者得到治疗;70%(32/46)医务人员不注重对患者进行癌痛治疗宣教;64%(40/46)医务人员对规范癌痛控制知识不了解;87%(40/46)医务人员认为麻醉止痛药不能满足患者需要;70%(32/46)的医务人员要求增加癌痛培训次数。   结论   横江镇医务人员癌痛认知状况较差,需要更多适应基层的癌痛知识培训,建议将癌痛控制纳入社区慢性病肿瘤的具体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   结果   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疼痛门诊癌痛患者诊治情况每月汇总,分析引起癌痛的疾病种类,癌痛原因、分类、程度,药物治疗种类,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   疼痛门诊收治患者787例。镇痛药物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680例(86.4%)。使用单一药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30例(54.6%),日剂量20~90 mg/d为疼痛控制。632例(80.3%)患者以阿片类药物单一治疗为主,少数患者联合2~3种药物治疗。规范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中重度疼痛患者比较明显减少(31.5% vs. 55.5%),无痛患者增多。不良反应方面,254例(32.3%)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易引起便秘,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嗜睡、食欲减退、尿潴留、口干、腹胀、幻觉症状均可耐受,少数患者需干预处理预防或对症治疗。  结论   在医院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项目中疼痛门诊作用不容忽视,规范管理意义重大。疼痛门诊的设立使癌痛规范化治疗成为示范病房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外显子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利用ADx-ARMS?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214例未接受过Gefitinib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和21突变。   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45.8%(98/214),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率分别为0.93%(2/214)、22.0%(47/214)、2.3%(5/ 214)和20.6%(44/214)。另有2例19和21外显子双重突变。EGFR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的总突变率为50.3%(93/185)明显高于肺鳞状细胞癌17.2%(5/29)(P=0.001)。EGFR基因在女性患者中的突变率57.0%(57/100)高于男性36.0%(41/114)(P=0.002),EGFR基因在NSCLC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突变率(66.7%)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9.5%)(P < 0.05),但EGFR基因突变率与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中国肺癌尤其是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较高突变率,EGFR外显子19、21突变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望成为评估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Nanog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胃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规律,探讨Nanog的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78例NSCLC及其中10例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39例胃腺癌及其中10例胃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35例食管鳞癌及其中1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中Nanog的相对表达情况。   结果   NSCLC、胃腺癌和食管鳞癌组织中Nanog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且肺癌和胃腺癌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癌中Nanog的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肿瘤组织学类型有关(P < 0.05);胃腺癌组织中,Nanog的相对表达量与胃腺癌的临床分期、性别有关(P < 0.05);食管鳞癌组织中,Nanog的相对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 < 0.05)。   结论   在肿瘤进展过程中,Nanog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Nanog的表达在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与肺癌的关系,为使用基于腺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2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组织中CAR的表达;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2例患者CAR mRNA及CAR蛋白的表达。   结果   在正常肺组织中未见CAR表达,癌旁组织中可见少量的CAR表达。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中CAR阳性表达比率分别为43%和70%,均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同时,腺癌中CAR的表达也显著高于鳞状细胞癌,RT-PCR和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证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结论   肺癌中CAR过表达,在腺癌中尤为明显,提示CAR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这可能对基因治疗肺癌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催眠疗法治疗癌痛的有效性,了解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催眠疗法治疗癌痛临床应用的认知与需求。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招募罹患癌症且伴有疼痛的患者120例,进行8周的认知催眠治疗。比较癌痛患者接受催眠治疗2、4、8周后疼痛数字评分(N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睡眠量表(MOS-SS)评分的变化;设计《催眠疗法治疗癌痛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对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住院的354例癌痛患者和301名肿瘤科医护人员展开调查。  结果  120例癌痛患者参与了催眠治疗并完成了2周的评估,109例(90.8%)完成8周的治疗评估。催眠治疗2、4、8周后,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催眠治疗4、8周后,HAMA、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MOS-SS评分显著升高(P<0.05)。84.1%的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常规开展认知催眠治疗;64.4%的癌痛患者能接受催眠治疗。  结论  催眠疗法可以减轻癌痛,同时降低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对催眠疗法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比对其动态变化,观察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对全部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分别于术前3 d及术后1、2、3、6个月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结果   125I粒子植入1个月后,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25、SCC-Ag、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较植入前即出现明显变化(P < 0.01)。125I粒子植入后1、2、3、6个月上述肿瘤标志物水平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能够有效的降低多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不同疗效分级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郭仁德  顾建华  王毅  谷川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2):1769-1772
  目的   探讨在裸鼠动物模型中胰腺癌神经侵袭发生情况。   方法  人Mia PaCa-2和Capan-2胰腺癌细胞株培养,裸鼠皮下胰腺癌细胞注射成瘤后,将瘤块取出切碎后裸鼠胰腺原位移植建立裸鼠原位胰腺癌动物模型,于术后4、6、8周分批处死裸鼠,采用大体标本观察和病理切片HE染色的方法观察模型中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和胰腺癌神经侵袭的情况。   结果  裸鼠胰腺原位植瘤术后成瘤率100%,术后4周Mia PaCa-2组3例(50.00%)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Capan-2组2例(33.33%)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原位植瘤术后6周,Mia PaCa-2组5例(83.33%)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Capan-2组4例(66.67%)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原位植瘤术后8周,Mia PaCa-2组8例(100.00%)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Capan-2组7例(100.00%)发生腹膜后神经侵犯。腹膜后神经侵犯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神经侵袭是胰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早期、独立的事件,在胰腺癌发生的早期,无其他转移或很少时,已经发生了腹膜后神经侵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相互调节在胰腺癌嗜神经侵袭方面的作用。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探究在胰腺癌的组织样本中HIF-1α与CX3CR1的相互作用对嗜神经侵袭的作用; 用siRNA双链和过表达质粒沉默/过表达HIF-1α和CX3CR1基因, 然后通过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IF-1α、CX3CR1表达的变化。   结果   在胰腺癌组织中, 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F=7.81, P < 0.05), 淋巴结转移(r=0.24, P < 0.01), 肿瘤的病理淋巴结转移阶段(r=0.39, P < 0.05)相关; 在人类胰腺癌细胞系、胰腺癌患者手术标本中, HIF-1α和CX3CR1的表达均具有相关性, 并且与胰腺癌的嗜神经侵袭相关联。   结论   HIF-1α和CX3CR1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胰腺癌的嗜神经侵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 17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 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腹膜种植转移92例(7.86%)。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肿瘤最大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有关。   结论   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是结直肠癌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甘肃省武威地区胃癌患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状况及miR-101、EZH2、COX-2在EBV相关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EBV小RNA(EBER)、miR-101、EZH2、COX-2的表达情况。   结果   120例胃癌组织EBV阳性率为10.0%,EBV相关胃癌有较少的淋巴结转移,好发于贲门、胃体(P < 0.05)。miR-101、EZH2、COX-2在120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例EBV阳性胃癌组织miR-101、EZH2、COX-2和108例EBV阴性胃癌组织3个分子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癌组织EBV感染和miR-101表达呈正相关,EBV相关胃癌组织miR-101表达和淋巴结转移、COX-2、EZH2表达均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EB病毒感染与武威地区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EBV相关胃癌和EBV阴性胃癌在淋巴结转移和发生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01、EZH2、COX-2与EB病毒相关胃癌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于胃的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胃小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统计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结果  31例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1例, 中位年龄58(37~81)岁。腹部不适和腹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各10例, 32.3%)。全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和胃壁局部切除各11例, 腹腔镜下胃壁局部切除5例, 胃镜下肿瘤剥离4例, 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截止到随访终点, 肿瘤复发2例, 肝转移1例; 因肿瘤进展死亡1例, 因其他恶性肿瘤死亡1例。中位总生存时间(OS)预测值为130.4个月, 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预测值为120.3个月。   结论  胃小间质瘤总体预后较好;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可根据情况选取微创治疗方式; 肿瘤坏死、出血和胃黏膜受累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iRNA-375的外源性表达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miRNA-375表达质粒或对照质粒转染Panc-1细胞, qRT-PCR方法检测miRNA-375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源性miRNA-375表达后Panc-1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变化情况。   结果  miRNA-375表达质粒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miRNA-375表达诱导性升高, 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细胞凋亡率增加, 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结论  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增加miRNA-375的表达, 可抑制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miRNA-375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可能发挥潜在的抑癌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R0手术切除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评估不同部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化疗获益情况。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病时肝侵犯、组织分化程度、神经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化疗与否是影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分化程度和化疗与否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不同部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化疗获益情况不尽相同。   结论  组织分化程度与化疗与否为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独立预后因素。不同部位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需要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