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复杂性上颌窦病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1月本科收治的复杂上颌窦病变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和C组,每组30例,分别采取经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手术、上颌窦前壁开窗术、中下鼻窦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1.34±6.47)min,显著少于B组(63.49±6.98)min和C组(65.83±6.77)min(P0.05);A、C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5);A组术后复发率10.00%显著低于C组60.00%(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B组70.00%(P0.05)。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复杂性上颌窦病变疗效满意,损伤小,窦腔暴露充分,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术后观察方便,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鼻内镜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方式,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继而判定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疗效显著,促进引流通畅,解除窦口阻塞,避免不良反应风险,促进术后恢复进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鼻内镜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方式,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继而判定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疗效显著,促进引流通畅,解除窦口阻塞,避免不良反应风险,促进术后恢复进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窦炎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术后随访0.5~5年,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彻底清除病变,术后未见明显复发,无1例再次手术。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有明显优越性,提供清楚的视野清理病变组织和黏膜,有利于微创开放鼻窦,保全鼻窦功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鼻窦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确诊为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所见、影像学特点、鼻内镜手术疗效。结果:临床症状为头痛10例次(77%),涕中带血2例次(15%)。鼻内镜检查发现蝶窦自然口周黏膜息肉样变6例,蝶窦自然口闭锁1例。鼻窦CT扫描显示全部病例单侧蝶窦腔内混浊影,其中有高密度的钙化斑块或斑点9例,窦腔骨壁增厚6例,蝶窦前壁破坏2例,窦腔内有气泡样影2例。全部患者采用经蝶窦自然口径路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术后随访1~4年,临床症状消失,术腔清洁,无一例复发。结论: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头痛最为常见;鼻窦CT扫描显示蝶窦腔内混浊影伴有斑点状或条块状钙化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鼻内镜结合鼻窦CT检查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鼻内镜下经蝶窦自然口径路蝶窦开放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中的价值.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鼻内镜鼻窦清创术,并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经病理确诊为真菌感染,随访6~24个月,全部治愈.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较为理想的方法,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89例。其中42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7例行常规鼻腔、鼻窦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随访1年出现并发症或复发的情况,并分析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6.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运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工作环境、合并症及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鼻内镜手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要显著好于常规鼻腔、鼻窦手术,且术后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可操作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患者的情况.结果 本组32例中,经1个疗程治愈18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有利于鼻窦生理功能的改善,且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鼻涕中带血21例次(51.2%),鼻塞16例次(39.0%)。41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鼻窦手术,4例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5例同时行尖牙窝穿刺术。结果4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3年,其间内镜复查均未发现真菌团块,38例(92.7%)术后5个月术腔完全上皮化,其余3例(7.3%)术后1年术腔完全上皮化。结论单侧鼻塞和(或)鼻涕中带血是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表现,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较理想的方法,可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11.
邱秀环 《中外医疗》2016,(17):153-15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该院在2015年6—12月收治的126例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均实施鼻内镜术治疗,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护理后的康复效果,还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鼻腔鼻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65%显著高于对照组(79.37%),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护理后的鼻腔鼻窦情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鼻腔鼻窦情况,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修正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采用Messenklinger术式对6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修正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对鼻腔、鼻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8例(105侧)随访1年以上,治愈45例,好转10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80.8%,手术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操作,以及加强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胡洪义 《医学综述》2012,(18):3130-313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可行性。方法将88例慢性额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8例)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对照组(40例)行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进 《医学综述》2012,(24):4273-4275
目的探讨采用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法与传统鼻侧切开手术法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体会和优势比较。方法随机分为传统组47例,内镜组5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传统组行鼻侧切开手术法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镜组行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法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结果内镜组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优于传统组。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法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操作准确、摘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低等优点,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礼琴 《中外医疗》2016,(27):70-7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将2014年3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激光、微波及药物等传统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VAS评分。结果观察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概率)为93.33%及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及面部疼痛等各项VAS评分分别为(0.82±0.18)分、(0.65±0.36)分、(0.56±0.41)分及(0.55±0.36)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应用磷酸克林霉素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试验组手术前8h应用磷酸克林霉素1.35g静脉点滴,1次/d,至手术后第1天,共3d;以手术后第7天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窥镜术腔检查为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应用青霉素G钾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率为87.17%,鼻腔通畅率达84.61%。结论: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配合应用磷酸克林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原因、鼻内镜手术疗效及术后复发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手术中彻底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改善鼻腔及窦口引流,手术后定期复查,鼻内镜手术后窦腔碘伏术腔灌注可防止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张莉 《当代医学》2014,(13):11-13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鼻窦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72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86),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状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状况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发率为5.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鼻腔黏连发生率方面2组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实施鼻内镜手术能够改善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状况,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是有效的治疗鼻窦炎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术后应用盐酸氨溴索和地塞米松经鼻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于该院接受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1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经鼻雾化吸入,观察组则联合盐酸氨溴索经鼻雾化吸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患者主观症状严重程度,Lund-Kennedy评分评价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结果,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5和IL-12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1% vs.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鼻窦炎术后相关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流涕、鼻塞、面颊部疼痛或胀痛、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复查过程中,观察组鼻内镜评分及鼻窦CT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血清学指标测定方面,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5和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窦内窥镜术后应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经鼻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较好,还可降低IL-5和IL-12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