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对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前后大通水文站丰,平,枯各典型水文年的水位数据,用内插法推算安徽省铜陵县胥坝铁锚洲水位变化规律;结合现场调查不同高程滩地钉螺分布及人群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月建坝后较建坝前水位上升,5-9月建坝前后水位变化较小,10-12月建坝后较建坝前水位下降;秋季退水时间提前;有螺带分布于整个高程的滩地;居民上滩活动主要分布于滩地的较低和较高两个部分高程带。结论: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将会造成低高程滩地钉螺扩散和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和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2.
地表温度在监测湖区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比较钉螺孳生地和无钉螺孳生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探讨LST在监测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江西省退田还湖区和赣江堤内洲滩,按有螺、无螺分为4个试区,从遥感图片中提取植被指数(NDVI)和LST,比较二者在钉螺孳生区和无钉螺孳生区的差别,从而说明LST在判别湖区钉螺孳生地中的作用。结果 东风圩(退田还湖区)的NDVI主要在0—0.20范围,2个有螺区域的NDVI主要在0.20—0.40之间。4个试区的ND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9,P〈0.01)。东风圩LST是24—30℃,五洲头-无螺区的LST主要在23—28℃范围,五洲头.有螺区取值在22-26℃,长江洲的LST较低,其值主要位于20-24℃之间。4个试区的LST值总体分布不同(x^2=115.2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无螺区的NDVI低于有螺试区,而LST较高。结论 钉螺孳生地和非钉螺孳生地的NDVI和(或)LS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ST对某区域是否适宜钉螺孳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2—1995年在东至县七里湖稠林长江外滩根据滩地高程、植被和感染螺分布特征,对滩地划分单元,采取因地制宜、结合生产整治滩地,同时进行人畜化疗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结果表明,4年中居民感染率由治理前10.5%降至1.4%,下降86.4%,急性感染得到控制;耕牛感染率由64.8%下降到9.5%,下降了85.3%;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显著下降。经过治理,江外滩滩貌明显改观,结合生产整治滩涂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杉木洲位于安庆市城西江岸边 ,长江与皖河口交汇处 ,面积 1 39.86万 m2 ,冬陆夏水 ,每年 4~ 5月被水淹没。滩地土质肥沃 ,芦苇生长茂盛 ,是钉螺滋生的良好环境。为了掌握螺情动态 ,以便更好地开展查灭螺工作 ,现将 1 990年以来的螺情分析如下。1 方法每年春季进行钉螺调查 ,均采用随机抽样法 ,框线距为 2 0 m× 2 0 m。检获钉螺分装包装 ,室内压碎镜检 ,统计有螺框数、活螺数、阳性钉螺数并计算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阳性率等螺情指标。2 结果与讨论1 990~ 1 999年间在杉木洲共开展 6次螺情调查工作 ;调查发现 ,杉木洲滩地活螺框…  相似文献   

5.
凤仪洲1998年洪水溃堤后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凤仪洲特大洪水溃堤后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对溃堤后螺、病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灾前有关年份疫情资料及水堤特征。结果 1998年溃堤后,造成滩地钉螺扩散,有螺面积增加了56.2%,灾后1999年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密度、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下降。但2000年螺情很快回升,已恢复到1998年水平,居民感染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结论 洪水溃堤后,加重了凤仪洲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岳阳市洞庭湖区洲滩地貌类型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用ArcGIS 10.2软件,按照地貌特征对岳阳市洞庭湖区的洲滩进行分类,并生成由2 440个六边形组成的洲滩类型格网系统。收集2010-2014年岳阳市28个血防站的洲滩查螺数据,生成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六边形格网系统。对洲滩类型格网系统与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格网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洲滩地貌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 岳阳市洞庭湖区洲滩可按地貌类型分为9类。其中,凹陷型洲滩的活螺、感染螺平均密度的平均值分别达到9.62只/0.11 m2和3.66只/0.11 m2,为最高水平;带外堤洲滩、岛型洲滩次之;河口洲滩、一般洲滩、窄型洲滩、宽型洲滩居中,而隆起型洲滩、带林洲滩的钉螺平均密度相对较低。结论 洲滩地貌类型与钉螺密度具有空间相关性。如能以工程措施对凹陷型洲滩、带外堤洲滩的地貌加以改变,则可有效降低区域钉螺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钉螺在湘江洲滩的扩散趋势及程度.方法 借鉴血防站2005-2008年其监测区域内湘江洲滩的螺情资料,结合2009年本课题组的现场调查.分析比较5年来长沙-衡阳段湘江洲滩钉螺孳生情况的变化、扩散趋势. 结果 2009年春季本课题组对长沙-衡阳段湘江流域洲滩的实地调查中未发现钉螺孳生.从此河段各地区血防部门获取的资料结合2009年本课题组调查的情况汇总分析显示湖南长沙-衡阳段湘江流域洲滩的"有螺框出现率"2005-2009年基本呈下降趋势;"活螺率"各洲滩之间的差异较大;除鹅洲外的其它8个洲滩的"活螺平均密度(只/0.1m2)"2005-2009年均呈下降趋势;钉螺的总体分布区域五年来无扩散且无阳性钉螺. 结论钉螺在湖南湘江沿岸长沙-衡阳段无明显扩散,此区域内洲滩的钉螺孳生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农用地膜覆盖灭螺对土内钉螺和螺卵的影响.方法 选择潮湿的有螺田埂作为试验现场,分设施药覆膜组(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按2g/m2的剂量喷洒后覆盖地膜)、单纯覆膜组(不施药直接覆盖地膜)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灭螺措施).于施药覆膜后40 d和单纯覆膜后90 d分别对试验环境0、0~2、2~5、5~10和10~15 cm的土层进行钉螺调查.结果 覆膜40 d和90 d后,钉螺在土内分布的特点发生了改变,钉螺由土表向土内深层呈逐渐递增趋势(R2=0.9877,R2=0.7619),土内钉螺死亡率高于对照组(x2=281.198,P<0.001;x2=47.970,P<0.001),活螺平均密度较对照组均有下降(Z=-6.390,P<0.001;Z=-4.681,P<0.001),幼螺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Z=-6.733,P<0.001;Z=-5.131,P<0.001).结论 地膜覆盖对土内钉螺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并且可抑制钉螺第2代的繁殖和孳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2—2021年芜湖市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类型和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螺情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2012—2021年芜湖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调查资料,分析新发现、复现、感染性钉螺面积,以及钉螺密度、有螺框出现率等螺情情况。结果 2012—2015年芜湖市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突增,分别为515.77 hm2和266.67 hm2,2017—2021年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山丘型流行区钉螺面积总体平稳,2016年后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变化不大。活螺密度年度波动较大,2015年最高为1.62只/0.11 m2,2018年最低为0.37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7 300.220,P<0.001);10年间全市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012—2021年芜湖市有螺环境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有螺环境数较2012年下降了14.00%。结论 芜湖市近10年钉螺螺情稳定,现行的防控策略以及钉螺控...  相似文献   

10.
钉螺(Oncomelania snail)是对哺乳动物危害较严重的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湖区5省的江滩地和洲滩地是钉螺主要栖息地〔1-2〕。研究显示,高温季节钉螺停止繁殖〔3-4〕,但泥土中是否具有繁殖活性的螺卵报道较少,而对土壤中钉螺螺卵以往较注重对土壤的筛取物进行镜下螺卵的检测,但此种方法如遇砂石质土壤因筛取杂物较多,不宜检测出虫卵,限制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此,于2008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江西省进贤县2005-2007年间开始实施"封洲禁牧"的爱国、新和、黄家、繁荣、丰富和曹门 6个村及相应的爱国牛洲、六零圩洲、黄家牛洲、大洲、勾连洲和犁头咀洲等6块草洲.每年采用单纯随机的方法抽取试点村约300名居民进行Kato-Katz病情调查,春秋两季对试点村相应的草洲进行系统抽样查螺;选择高程16.5 m以上富田大岸草洲进行螺情调查并翻耕和种植芝麻;对丰富和爱国村20~5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居民对实施"封洲禁牧"的认知情况,了解居民对"封洲禁牧"的依从性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实施"封洲禁牧"前,爱国、新和、黄家、繁荣、丰富和曹门村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1.35%(90/793)、4.00%(12/300)、4.00%(6/150)、8.00%(12/150)、3.17%(4/126)和6.64%(14/211),6个村实施"封洲禁牧"后,至2008年,其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18%(1/551)、0.00%(0/348)、0.00%(0/316)、2.27%(7/308)、1.17%(5/428)和1.16%(5/430),除丰富村外(χ2=2.4,P=0.12),其他5个村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χ2=126.77,P<0.01;χ2=16.31,P<0.01;χ2=18.79,P<0.01;χ2=10.39,P<0.01;χ2=14.17,P<0.01);6个相应的草洲中有5个草洲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只在单元性较差的大洲发现了3只感染性钉螺;2008年在富田大岸草洲种植经济作物,使得该草洲活螺密度从种植前的0.063只/0.11 m2(34/540)下降至种植后的0.0074只/0.11 m2(4/538),下降了88.25%(Z=12.47,P<0.01);发放调查问卷986份,获得有效问卷968份,综合评价显示爱国和丰富村居民对"封洲禁牧"的依从性分别是84.38%(216/256),75.42%(537/712).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居民对草洲放牧的危害性知晓情况、居民"以机代牛"的意愿和是否愿意在草洲上投入这3个变量是影响居民实施"封洲禁牧"的因素.结论 在单元性强的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3年后,能有效控制感染性钉螺密度,降低人群感染率;影响"封洲禁牧"的主要因素是村民对在草洲上放牧危险性的认识程度,"以机代牛"的意愿和是否愿意在草洲上投入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目平湖水位和洲滩植被变化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目平湖三峡建坝前后两个时段气象水位资料及螺情资料,从2003—2007年,纵向开展春秋螺情调查,比较三峡建坝前后环境变化并分析对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目平湖区三峡建坝后比建坝前枯水位升高1m,洪水位降低0.5m,枯洪水位落差缩减了1.5m,年均水位升高0.9m;年均气温升高0.8℃,平均降雨量增加466mm。春秋两季活螺密度及感染螺密度建坝前后无明显变化,但有年间差异。草洲植树后,活螺密度逐年减少,第2年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三峡工程对目平湖洲滩钉螺分布影响不大,但湖洲钉螺分布与水位及植被变化有明显关系,草洲植树可改造疫源地,降低疫情。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用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的监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应用遥感技术探索适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监测的合理指标。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东至县境内的一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3个相邻的洲滩作为遥感分析的研究现场。运用Idrisi遥感分析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多波段信息合成并进行计算机非监督分类,计算反映地物绿度和亮度的校正植被指数(NDVI)、穗帽变换绿色植被指数(GVI)和亮度指数(BI)值,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上述各类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NDVI、GVI和BI能够定量描叙地物特征,不同类型的地物,其NDVI、BI和GVI值有所差异,其中适宜钉螺孳生环境的NDVI、GVI和BI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522~0.3566、2.4162~28.2672和29.3404~40.3135。结果显示NDVI模型标记出的第5、6类区域为钉螺的主要孳生地,第4类区域为钉螺潜在扩散区域,其NDVI值为0~0.1。GVI模型分类显示钉螺的孳生环境主要为第5~7类区域,第4类区域是钉螺迁移扩散的潜在区域,其GVI值为2~10。NDVI、GVI均显示第2、3类区域暂不适宜钉螺孳生。结论 通过合理分组重新形成的NDVI和GVI指数图不仅能够反映洲滩钉螺孳生地以及钉螺潜在扩散区域的分布范围,而且能够反映洲滩的演变规律,即新生滩地的形成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4.
江宁县江滩钉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江宁县江滩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空间扫描法检测江滩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 ,并进一步以变异函数对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地理信息系统可见 ,2 0 0 0年江滩钉螺孳生地主要分布在洲滩的沿江地区 ;同时空间扫描分析发现在江滩分别有 2个活螺和 2个感染螺的高聚集区 ,其螺密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 (P <0 0 0 1) ;进一步以变异函数分析显示 ,江宁县江滩钉螺在空间的分布存在自相关性 ,其分布变异呈球型模型 ,当距离小于 0 0 3 0 1时 ,钉螺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异与距离有关 ,并可以通过变异函数来估计。同时钉螺在空间各方向上的分布有所不同。结论 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及自相关性 ,提示这些地区存在适合于钉螺孳生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镇江市丹徒区沿江地区羊血吸虫病疫情情况,为制定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2019年每年对沿江地区羊血吸虫病病情、江滩环境羊粪、羊敞放区域水体感染性、居民病情、螺情和防治措施等开展纵向观察并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9年在沿江地区共检查羊12 076只,查出粪检阳性羊57只,感染率为0.47%;粪检阳性羊感染强度高,“+++”和“++++”共查出46只,占阳性总数的80.70%。江滩环境羊粪占总野粪数的96.30%,阳性率为9.10%,其他野粪未查出阳性。沿江高危水域监测发现2009—2011年有6处哨鼠阳性。共对居民开展血清学查病124 009人次,查出粪检阳性3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003%。累计查出江滩钉螺面积1 066.40 hm2,2009年查出阳性钉螺13.56 hm2。采取淘汰粪检阳性羊、羊圈养、以禽代羊、人畜化疗、灭螺和灭蚴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后,2009年之后未再查出感染性钉螺、2011年之后未再监测到阳性水体和粪检阳性病人、2012年之后连续7年未再查出粪检阳性羊和阳性羊野粪。 结论 监测区内羊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沿江江滩仍然存在大面积的钉螺和敞放羊的羊粪,羊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相应的防治策略及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洞庭湖及长江中游5个湖沼型县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2个乡镇12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为监测点,调查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畜感染状况、家畜饲养方式、垸内外钉螺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其原因。结果2012-2013年5个县市共调查6~65岁常住居民119 708人次、耕菜牛(主要传染源)19 828头次、钉螺孳生环境10 646.22 hm2,至2013年,监测区域内人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85%和0.4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32.98%、64.55%和100.0%,疫情比往年有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同年全国其他地区。影响血吸虫病的主要因素仍是敞放于有螺地带的家畜(R复相关=0.64,P<0.05)以及具有疫水接触频率高的职业人群(RR=1.75)。结论湖沼型地区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需继续加强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查治病、查灭螺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铜陵县钉螺分布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县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钉螺孳生可疑环境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查螺面积 6743. 9413万m2,有螺面积 3217. 7741万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 13. 43万m2,残存回升 347. 51万m2,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 47. 81%。解剖钉螺 161 842只,其中感染性钉螺 437只,活螺平均密度 0. 396只 /框,钉螺感染率 0. 27%,感染螺平均密度 0. 00107只 /框。结论 全县有螺面积与防治初期相比大为下降,但“九五”以后大幅度增加。97%以上的有螺面积分布在江洲湖滩地区,这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湖北钉螺是三水市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根据调查,钉螺分布分为两型:草塘型分布于六泊草塘和迳口草塘.呈片状分布;州滩型分布于北江西岸,呈点状分布。防制对策是:①拦蓄山洪,②水利建设,包括建拦洪堤、河堤、挖排灌渠道、水库和电排站,变钉螺孳生地为可耕地,③开垦荒地,种植作物,④复杂的钉螺孳生场所采用沙埋、水淹、火烧和药杀灭螺等。通过上述防制措施,活钉螺数量逐步减少,1978年消灭了钉螺。螺情监测15年,未有反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灭螺方法.方法 选取普格县特兹乡作为研究现场设框查螺;选择面积均为1000 m2、活螺密度分别为9.88只/0.11 m2和9.80只/0.11 m2的2块渗水草地作为灭螺现场;试验组用"堆敷"灭螺法,对照组用喷洒灭螺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5 m×5 m)查螺比较2种方法的灭螺效果,样本量均为40框.结果 钉螺主要分布在渗水草地、沟和田三类环境中,有螺面积以田中最多,但其活螺平均密度相对较低,其次是渗水草地且活螺平均密度较高;在灭螺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87.50%和82.50%.钉螺死亡率分别为3.89%和4.16%.在灭螺3个多月后,试验组没有发现活螺,而对照组有螺框出现率(77.50%)(X2=0.31,P>0.05)和钉螺死亡率(7.03%)(X2=3.12,P>0.05)均没有明显的降低,活螺平均密度下降幅度也不大,仅下降8.88%.结论 "堆敷"灭螺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灭螺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微卫星锚定PCR分析19个湖北钉螺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关系。方法采用微卫星锚定PC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中国大陆8个省的19个种群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各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并对钉螺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9个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在0~0.73之间,平均遗传距离D为0.22±0.013。19个钉螺种群被聚成4类,一类包括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16个钉螺种群;广西宜州、福建福清和云南大理的钉螺种群分别单独成一类。结论目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湖北钉螺可能分为4个亚种,即指名亚种、滇川亚种、福建亚种、广西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