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目的 确定0.4%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5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4%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4%罗哌卡因28mL,相邻剂量比为1.1∶1.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剂量;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剂量.阻滞效果完全定义为0.4%罗哌卡因注药后20min时,腋路臂丛神经支配区无痛觉和运动反应.计算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为22.0mL,95%可信区间为(21.3~22.7)mL.结论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为22.0m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定位和传统方法定位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定位组(U组)和传统方法定位组(C组)。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0.4%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28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2ml。依据序贯公式和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患者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 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ED50:U组为21.0ml,95%CI为20.7~21.3ml;C组为36.5ml,95%CI为35.6~37.4ml,U组低于C组(P0.01)。U组未见并发症发生,C组出现11例(P0.05)。结论在保证阻滞效果完全的前提下,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定位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传统定位方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叶伟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本组拟行肱骨手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5~85岁,体重52~83kg,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0.3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9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9.0ml(17.1~21.2)。结论 0.375%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9.0ml。  相似文献   

4.
尚宇  于淼  王宇恒 《当代医学》2021,27(2):71-7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前臂尺骨骨折患者39例,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由预试验中呈阳性反应的较大容量22 mL开始进行试验,每个梯度之间的容量变化为1.2 mL。若前例患者阻滞成功则下例罗哌卡因的容量降低1级,若前例患者阻滞失败则下例罗哌卡因的容量提高1级,获取7个拐点则结束研究。结果本组患者中共22例阻滞成功,阻滞成功率为56.41%。0.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18.0 mL,95%CI为15.2~20.2 mL,0.5%罗哌卡因的95%有效容量为21.5 mL,95%CI为19.2~23.8 mL。结论罗哌卡因在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为18.0 mL。  相似文献   

5.
汪昕  祝胜美  胡双飞 《浙江医学》2016,38(24):2003-2006
目的研究芬太尼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最低有效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RF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R组注射30ml的罗哌卡因,RF组注射罗哌卡因与0.05mg芬太尼混合液,罗哌卡因以0.30%为起始浓度,采用序贯法,相邻浓度比值为1.2。注药后30min内通过视觉模拟法评分(VAS)评定麻醉是否有效,同时记录围麻醉期相关并发症。采用Dixon-Massey法计算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R组与RF组罗哌卡因EC50(95%CI)分别为0.251%(0.231%~0.274%)和0.219%(0.198%~0.245%)。与R组比较,RF组罗哌卡因EC50降低,降低幅度为13%。结论B超引导下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可显著强化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Zhang XG  Li L  Liao J  Xu T  Feng L  Li S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209-2211
目的 探索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适宜0.5%罗哌卡因最佳容量.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年3至4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30例,美国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定位,定位神经后推注0.5%罗哌卡因,以up-and-down序贯分配实验法(阶梯法)计算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初始容量为36 ml,相邻容量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效果即VAS<3为有效.试验终止时不少于5个上下周期.用Dixon-Massey公式计算半数有效容量及95%可信区间,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95%有效容量.结果 通过30例病例研究得出逆行锁骨上臂丛阻滞0.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3.6 ml,95%可信区间为21.3~26.2 ml.95%有效容量为32.3 ml.结论 序贯法简便、高效,适用于局麻药半数有效容量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逆行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为30 ml.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用于囊周神经群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择期行全髋置换术患者50例,年龄60~7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囊周神经群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药为含有右美托咪定1μg/kg的罗哌卡因混合溶液,对照组(C组)仅用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确定罗哌卡因EC50,起始浓度均为0.5%,相邻浓度比值为1∶1.2,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3分为阳性反应,下一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反之则采用高一级浓度。应用概率单位法计算罗哌卡因用于囊周神经群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EC50及其95%CI。结果:D组罗哌卡因的EC50[0.274%(95%CI:0.236%~0.314%)]显著低于C组[0.338%(95%CI:0.304%~0.379%)](P<0.05)。结论:复合使用右美托咪定1μg/kg...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2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给予0.5%浓度罗哌卡因。结果研究组麻醉完善率(88.52%)、尺神经完全阻滞率(85.25%)、桡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90.16%)、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9.56±3.48 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02±3.48 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2.58±1.15min)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提供罗哌卡因浓度选择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3~6岁拟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患儿25例,ASA Ⅰ~Ⅱ级,所有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全身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给予罗哌卡因1ml/㎏。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患儿接受罗哌卡因的起始浓度为0.2%,若前一例患儿切皮后有体动反应或平均动脉压(MAP)和(或)心率(HR)与切皮前相比升高>20%,则下一例患儿应用高一级浓度;若前一例患儿切皮后无体动反应或MAP和(或)HR与切皮前相比升高<20%,则下一例患儿应用低一级浓度,试验剂量的浓度序列级别为0.025%。数据采集后使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EC50及其95%CI。结果 在25例参与研究的患儿中,运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128%(95%CI:0.111%~0.142%)。结论 序贯法计算得出,在全身麻醉下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罗哌卡因EC50为0.12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幼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浓度。方法:将8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幼儿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均在全麻下用甲磺酸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3%、0.25%、0.20%、0.167%,容量为1ml/kg,观察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0.167%组浓度较低,阻滞效果较其他三组差。0.33%组有2例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结论:0.2%、0.25%、0.33%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以安全地用于幼儿臂丛神经阻滞,0.33%甲磺酸罗哌卡因要注意防止局麻药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肩关节镜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组(对照组)、D1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h)]和D2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7 μg/(kg·h)],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入0.37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10 mL,评价臂丛阻滞效果后进行全身麻醉。D1组和D2组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10 min内泵注完毕后分别以0.2 μg/(kg·h)、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记录各组臂丛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首次疼痛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同时记录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停药时(T3)、术毕时(T4)及气管拔管时(T5)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R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D1和D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T1~T5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延长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其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临床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择期全身麻醉行肩关节镜下韧带断裂修复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组)和颈5-6神经根阻滞组(C组),每组20例。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单次神经阻滞,I组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C组经侧颈部入路行颈5-6神经根阻滞,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记录穿刺后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术后1、6、12、24 h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患者手指运动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主要终点为神经阻滞后到术后1 d患者术侧肩关节静息及运动疼痛情况,次要终点为患肢手指运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I组镇痛持续时间(571.50±70.11) min,C组(615.60±112.15)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6、12 h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两组间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后患肢手部肌力,C组为5(4,5)级,I组为4(2,4)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部支配区感觉评分,桡神经C组为1(0,2),I组为 2(1,2),正中神经C组为0(0,2),I组为2(1,2),尺神经C组为0(0,1),I组为1(1,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侧肩部感觉评分,C组为2(1,2),I组为2(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 I组为8(6,9),C组为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都可以满足肩关节镜术后镇痛需求,但颈5-6神经根阻滞后患肢前臂及手部活动不受限,麻木感更为局限,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麻醉剂用量。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的择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 A 、B 、C 、D 4组,A 、B 、C 、D 组在 B 超引导下分别使用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30 mL 进行麻醉。观察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变快,镇痛维持时间更长,其中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与0.250%的罗哌卡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0.375%以上浓度的罗哌卡因在 B 超引导下对老年人行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6.
谢红春  杨丽佳  黄超  杨剑 《四川医学》2012,33(5):834-835
目的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93.3%),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上肢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单纯臂丛组(D组),右美托咪定+臂丛组(G1组),喷他佐辛+臂丛组(G2组),右美托咪定+喷他佐辛+臂丛组(G3组),每组15例。D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G1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20 mL,G2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mg/kg喷他佐辛混合液20 mL,G3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μg/kg右美托咪定+0.5 mg/kg喷他佐辛混合液20 mL。记录各组麻醉前、手术开始5、10、30、60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HR)、血氧饱和度;记录各组感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持续时间;观察病人是否有镇痛不全及更改麻醉方式;记录病人术后6 h的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评分。结果:手术开始5、10、30、60 min时平均动脉压G3组0.05)。G1、G2、G3组病人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痛觉消失持续时间均短于D组(P < 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G3组短于G1组(P<0.01);痛觉消失持续时间G3组长于G1组与G2组(P < 0.01)。4组病人镇痛不全及更改麻醉方式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G3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D组、G1组及G2组(P<0.01),其余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镇静、镇痛效果,利于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