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探诊,拍摄根尖X线片、CBCT,均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6个月再次拍摄CBCT,比较治疗前后被测磨牙、切牙各测量位点牙槽骨高度变化。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前,CBCT、临床探诊检测后牙区近远中牙槽骨缺损高度高于根尖X线片(P0.05),CBCT、临床探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CBCT检测后牙区近远中牙槽骨缺损高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被测磨牙、切牙各测量位点牙槽骨高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和后期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测量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探讨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CBCT测量222颗轻、中度牙周病患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三维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18例,以个别正常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分别拍摄CBCT片,分析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倾斜度、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切牙唇倾度明显增大( P<0.05)。在牙槽骨厚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整个牙槽骨形态表现为狭窄,而且上中切牙牙根距颊侧皮质骨较近( P<0.05)。在牙槽骨高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腭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到PP平面高度大于正常( P<0.05);而颊侧牙槽嵴顶到 PP 平面的高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槽骨表现为狭窄且腭侧牙槽骨略高,矫治中可对上中切牙施加适当的内收和压低,但是在矫治中需严格控制切牙的转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CBCT检测不同牙周生物型牙周健康及慢性牙周病正畸患者整平排齐阶段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20例成年女性患者, 按不同牙周状况、牙周生物型, 牙移动方向进行分组, 锥形束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 无论牙周状况健康与否骨密度均降低 (P<0.05) ;牙周病组唇向移动在根中腭侧、根尖唇侧骨密度降低比率薄龈型大于厚龈型 (P<0.05) ;薄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中部唇侧及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腭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厚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侧、根中、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中部唇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结论 正畸治疗可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 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降低程度存在差异, 在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4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龈上洁治,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查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PPD、CAL、SBI、PLI牙周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各项牙周指标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6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牙周基础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在较短时期内可使大多数位点临床指标保持稳定甚至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Initial Therapy)和牙周支持治疗(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SPT)的疗效以及慢性牙周炎全口牙不同位点间病情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检测患者在治疗前,第一次SPT时和第2次SPT时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情况(Bleedingon Probing,BOP)和牙齿松动度(Tooth Mobility,TM)。检测位点为患者所有天然牙的4个位点。将全口牙分成前牙组、前磨牙组、磨牙组和所有牙组四组。比较四组间以及PD〈5mm和PD≥5mm的位点间两次治疗前后PD、BOP和TM的变化。结果四组受试牙两次治疗后PD、BOP和TM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PD〈5mm和PD≥5mm的牙周位点间PD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深PD的牙周位点改善更明显。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牙周炎不同位点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不一致。牙周支持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治疗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共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只是单纯的利用基础治疗,并未实施牙周维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之上,再联合牙周维护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每年的缺失牙数,牙龈出血指标、牙周袋探诊深度以及牙龈附着水平.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平均每年的缺失牙数、牙龈出血指数和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372、t=22.5874,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每年缺失牙数、牙龈出血指数和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40,t=11.1926,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每年缺牙数、牙龈出血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962,t=7.3793,P<0.05);另外,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牙龈附着水平、牙周带深度,较治疗前,都有较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125,t=2.4584,P<0.05),观察组患者的牙龈附着水平、牙周带深度,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68,t=10.5772,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牙龈附着水平改善状况、牙周带深度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530,t=14.6578,P<0.05).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牙周炎时,可以在常规治疗结束之后,对牙周进行定期维护,这种治疗方法,有利于改善牙周炎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牙齿尽早恢复健康,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即刻种植修复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水平、龈沟液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PLI、BI评分和PD、AL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龈沟液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E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种植修复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可提高PES评分,降低牙周指标和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牙周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9.
甘泽坤  罗震  徐迅  黄建生  徐怡馨 《广东医学》2016,(15):2261-2263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10.
锥形束CT是图像引导放疗的重要工具,在放疗过程中可测量和修正摆位误差、计算肿瘤靶区外扩范围,在通过校正后还可进行剂量计算验证。但锥形束CT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提高图像质量,并在图像采集过程中控制辐射剂量,采用最佳的配准方式以达到图像引导和剂量引导双重功能。本文重点介绍了锥形束CT的成像系统、临床应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快速扩弓前后牙齿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生长发育高峰期上颌牙弓狭窄患者30例。扩弓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体束CT扫描重建,对上颌牙及牙槽骨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快速扩弓后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5),从尖牙到第一磨牙根冠宽度增加量的比值依次为0.97、0.58、0.43、0.40。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变化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宽度不变(P〉0.05)。牙及牙槽骨均发生颊倾,颊侧牙槽骨倾斜度大于腭侧,两侧牙槽骨与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快速扩弓后牙槽骨随牙的颊倾发生适应性变化,在适应征范围内扩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J M Lu 《中华医学杂志》1989,69(3):140-2, 12
Pituitary enlargement was detected on CT scanning in 10 of 17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before thyroi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The serum prolactin levels were slightly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enlargement. After replacement therapy with thyroid tablet, the enlarged pituitary glands were returned to normal in 6 patients when they were in euthyroid, while another patient's pituitary was still enlarged for inadequate dose of thyroid tablet. In conclusion, pituitary enlargement was frequent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and can be restored to normal after effective treatment with thyroid hormones.  相似文献   

1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7):654-656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机械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的牙周致病菌检出率。方法选择南阳市口腔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牙周机械治疗;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对象治疗前后致病菌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及出血指数(B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4个月患者的PD、B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PL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患者的PLI、PD、BI与治疗后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龈沟液中致病菌Aa、Fn、Tf、Pg、Pi、Pn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龈沟液中致病菌伴放线杆菌(Aa)、具核梭杆菌(Fn)、硒赛类标菌(Tf)、牙龈卟林单胞菌(Pg)、中间普菌(Pi)、变黑普菌(Pn)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个月龈沟液中致病菌Tf、Pg、Pi、Pn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a、Fn检出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个月龈沟液中致病菌Aa、Tf、Pg、Pi、Pn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Fn检出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机械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龈沟液中的致病菌Aa、Tf、Pg、Pi、Pn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度牙周炎病例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的应用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具有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共52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牙周治疗,而试验组实施牙周牙髓联合治疗,从中分别记录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探诊深度(PPD)、龈沟出血指数(SBI)值,从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PLI、PPD、SBI指标比较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指标比较均有其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提示重度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治疗法优于单纯疗法。结论:重度牙周炎病例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的应用与疗效观察效果良好,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10-12+16
目的探讨伴高血脂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80例慢性牙周炎伴高血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包括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PD、AL、PLI、BI值;比较治疗前后TC、TG、HDL、LDL值。结果经过牙周基础治疗12周后,PD、AL、PLI、BI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经过牙周基础治疗12周后,TC、TG、HD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LDL未发现明显改变(P0.05)。结论伴高血脂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过牙周治疗后,其相关的血脂水平有明显改变,临床可根据血脂水平变化辅助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尹高权  王治平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8):917-919,930
目的评估一组中重度牙周炎伴Ⅱ型糖尿病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以及代谢控制、患病时间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60名中重度牙周炎伴Ⅱ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以48名无系统性疾病的中重度牙周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牙周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包括探诊深度(PPD)、探诊出血指数(BOP)、附着丧失(CAL)。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OP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PPD和CAL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的各项临床指标没有明显改变;实验期间两组患者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变化:BOP与CAL在罹患糖尿病病史长短不同的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P以及PPD在血糖控制差与血糖控制良好的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牙周炎的牙周基础治疗是有效的,且疗效稳定,不需激进的治疗方式。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史较长的糖尿病并牙周炎患者的疗效比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病史短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4):574-576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托槽矫治;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牙周组织状况及牙齿松动度(TM),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及菌斑指数(PLI)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牙龈退缩指数(GR)则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D、CAL、SBI及PLI明显高于对照组,G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M明显改善,其中0°牙齿数量增多,Ⅰ°~Ⅲ°牙齿数量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可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及牙齿松动状况,降低牙周周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9例慢性鼻窦炎术前CT及内窥镜的检查结果,探讨CT诊断、内窥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4.9%(37/39),内窥镜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9.7%(35/39),CT结合内窥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所测上颌窦病变CT平均值为30.94Hu。结论:鼻窦CT结合内窥镜检查能够准确评估鼻腔鼻窦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便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纵向观察分析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内龈沟液中6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并分析检出率的变化与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试为评价牙周炎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一个微生物学手段。方法: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13名CP患者基线、牙周机械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时以及11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的6种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结果: CP组在牙周机械治疗后2个月和4个月的菌斑指数(plague index, 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治疗后4个月比2个月有少量升高。CP组基线的6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CP组在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3个时间点的Tf(42.1%、73.7%、70.2%)、Pg(47.4%、68.4%、77.2%)、Aa(15.8%、22.8%、7.0%)、Pn(38.6%、57.9%、64.9%)、Pi(15.8%、38.6%、42.1%)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f 96.5%、Pg 93.0%、Aa 36.8%、Pn 86.0%、Pi 84.2%),而Fn的检出率则仅在治疗后2周减少明显(84.2% vs 98.2%),在治疗后2个月(93.0%)和4个月(96.5%)略有回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被检致病菌在治疗后2个月检出率比2周时回升。结论:Tf、Pg、Aa、Pn、Pi等牙周致病菌的共同感染可能在CP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CP组在牙周机械治疗后牙周致病菌的变化早于临床指标的变化,治疗后2个月内即应开始定期复查复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