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血清总胆红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春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25(2):23-24
胆红素主要由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内破坏降解而来,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80%,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约20%来源于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质及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上述形成的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UCB)即间接胆红素,与血清蛋白结合而输送,在肝细胞内被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B)即直接胆红素,主要经肠肝循环排除出体外,另一小部分被吸收回肝脏并经体循环由肾脏排除出体外,在临床上血清总胆红素(TB)的检测应用十分广泛,是入院常规检测项目一肝功能检测的项目之一。我们对我院近年来住院及门诊病人的血清,TB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讨论TB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胆红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参与因素,而脑梗死的发病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本文观察了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固兰B单一试剂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方法,对其加速剂作了改进。实验研究结果:批内CV为2.8%,批间CV为33%;平均回收率为98%;与改良J-G法相关显著,φ=0.996,y=0.345+0.982X。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试剂稳定等优点,既可手工操作。也适用于自动分析仪测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认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降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为了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对一组冠心病患者及冠脉正常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为 2 0 0 0~ 2 0 0 1年在本院心导管室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者中选取冠心病患者 (冠脉直径狭窄程度≥ 5 0 % ) 5 5例 (男 4 3例 ,女12例 ) ,年龄 4 5~ 83岁 ,平均 6 8岁。选择同期冠脉正常者 4 8例 (男 30例 ,女18例 ) ,年龄 37~ 85岁 ,平均 6 5岁 ,作为对照。两组均排除有明显影响血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究血清胆红素与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和5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柳州市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柳州市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水平。方法:用重氮法对该市健康人群19637人作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测定,然后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年男性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14.60±5.54)μmol/L,成年女性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12.54±3.91)μmol/L。结论:柳州市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文献报道有较大差异,建议各地实验室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建立各自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测血清和血浆中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重氮法和改良重氮法,在AU640生化分析仪上对体检者血清与血浆标本同时平行检测总胆红素含量。结果:改良重氮法检测血清和血浆总胆红素平均值分别为(14.2±4.10)μmol/L和(14.1±4.10)μmol/L,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氮法检测血清和血浆总胆红素平均值分别为(14.1±4.10)μmol/L和(22.1±4.10)μmol/L,血浆明显高于血清总胆红素,结果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检测方法对血清和血浆总胆红素检测结果有影响,实际工作中要选用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胆红素(BI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6例不同类型ACI患者,包括轻型(40例)、中型(32例)、重型(24例)设为ACI组;93例正常人设为正常对照(NC)组。两组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计算间接胆红素(IBIL),其中ACI组患者于入院后48~72h检测。随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ACI组血清BIL水平(包括TBIL和IBIL,下同)显著低于NC组(P<0.05),ACI组重型患者更为显著(P<0.01)。ACI组内重型患者较轻型血清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轻型患者仍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ACI组与NC组、ACI组内轻、中、重型患者的血清DBIL水平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血清BIL可能参与ACI的病理过程。血清BIL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CI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灶范围及预后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生化观察指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血脂浓度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组64例和对照组32例,应用生化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α(Lp-α)、载脂蛋白A1(ApoA)、载脂蛋白B(ApoB)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TBIL、IBI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DBIL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C、TG、LDL及ApoA浓度较对照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HDL、ApoB浓度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pia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IBIL浓度与LDL浓度呈正相关(r=0.213,P〈0.05)。结论 胆红素、血脂的异常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脂质氧化、氧自由基生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它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保护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该文对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胆红素对缺血性脑卒中起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稳定期患者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AECOPD患者设为观察组(根据机械通气标准分为ICU治疗组28例及内科治疗组32例),60例COPD稳定期患者设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和日本捷斯特产Chestac-8800型肺功能仪检测三组人员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及肺功能,同时分析TBIL、DBIL、IBIL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TBIL、DBIL、及IBIL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其中ICU治疗组降低的趋势较内科治疗组明显(P<0.05);观察组的肺功能FEV1%,FEV1/FVC明显弱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ICU治疗组降低的趋势较内科治疗组明显(P<0.05);经过直线相关分析后可知:COPD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FEV1.0,FEV1/FVC,FEV1%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反应机体氧化/抗氧化失衡的敏感指标,反应疾病的发展程度,同时抗氧化治疗可能是预防和控制AECOPD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塞组67例和非大面积脑梗塞组119例,分别检测其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和2周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11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急性期(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而大面积脑梗塞组血清胆红素较对照组、非大面积脑梗塞组明显增高(P0.01~0.05);恢复期(2周时)脑梗塞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0.05),其中TBiL及IBiL降低更明显。结论:脑梗塞急性期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能是大面积脑梗塞的早期特征,对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未得到影像学证实时更具有临床意义。低胆红素血症可能是脑梗塞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及其与总胆红素关系 ,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 :选取 17例脑梗塞伴有高血压患者 ,应用ELISA法测定发病后第 1、3、7、14天时血清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的含量 ,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发病后第 1、3、7、14天时间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分别为 16 2 5± 2 2 3ng/ml、172 5±2 2 1ng/ml、194 9± 2 11ng/ml、15 5 9± 2 0 8ng/ml,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脑梗塞发病后第 1天到第 7天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呈上升趋势 ,之后下降 ;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性保护措施 ,其值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吉林医学》2017,(8)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新生儿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浓度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血清NSE水平在胆红素脑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1例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清NSE水平,中-重度黄疸患儿以血清NSE水平分为三组,A组为血清NSE≥36 ng/ml,共31例;B组为血清NSE<36 ng/ml,且≥18 ng/ml;C组血清NSE<18 ng/ml。结果:在视力受损、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语言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迟滞、NBNA评分异常、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方面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而在癫痫发作发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是新生儿胆红素性脑病的重要标志物,可作为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尿酸及胆红素水平对慢性心衰患者病情进展的判断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心衰患者124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后分别检测血尿酸、胆红素、NT-ProBNP、E/E'及LVEF.结果 Ⅲ级患者尿酸、胆红素、NT-ProBNP较Ⅱ级患者均出现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患者较Ⅱ、Ⅲ级患者尿酸、胆红素、NT-ProBNP均出现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患者LVEF、E/E'较Ⅱ级患者均出现显著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患者LVEF较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较Ⅱ、Ⅲ级患者均出现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及胆红素分别与NT-ProBNP、E/E'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尿酸及胆红素与心功能相关指标密切相关,对其水平检测有助于明确慢性心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 4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 2 8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胆红素、胆碱酯酶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老年人相比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胆碱酯酶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 ,恢复期胆碱酯酶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 (均为P <0 0 5) ,且急性期较恢复期降低更明显 (P <0 0 5)。结论 :提示血清胆红素的降低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钒酸氧化法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钒酸氧化法和改良 J- G法测定血清胆红素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对钒酸氧化法测定血清中的总(直接 )胆红素的重复性试验、线性试验、干扰试验、回收试验进行评价。结果 :钒酸氧化法和改良 J- G法有很好的相关性(Y1 =0 .99X+1.39,r=0 .98;Y2 =1.36 X+3.0 9,r=0 .96 ) ;测定总 (直接 )胆红素的线性分别达到 6 84 μmol/ L 和 342μmol/ L;测定总 (直接 )胆红素天内重复性变异平均分别为 1.80 %和 2 .13% ,天间重复性变异分别为 2 .5 6 %和 2 .79% ;总 (直接 )胆红素的回收率平均分别为 99.6 %和 99.2 % ;溶血、脂血、低浓度维生素 C(小于 0 .3g/ L)对测定无明显干扰。结论 :钒酸氧化法是一种准确、灵敏、适用于实际工作的胆红素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