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玉娟  张艳梅  黎志云 《吉林医学》2014,(13):2844-284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年限与子宫下段厚度的关系及两者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孕妇术后至再次妊娠的时间分为A组(<1年)、B组(1~2年)、C组(2~3年)、D组(>3年),采用B超经腹部高频探头测量所有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及直视下检查子宫前壁下段的厚度,比较4组产妇子宫下段厚度,同时观察4组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率。结果: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剖宫产术后时间呈正相关;D组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率最高,其次为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孕晚期子宫下段厚度在疤痕子宫再次分娩中有重要价值,1年后子宫下段基本愈合,对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瘢痕子宫再次妊娠190例,其中136例行阴道试产(A组),54例直接行剖宫产术(B组),对其产后出血、母婴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36例阴道试产患者中,试产成功96例,试产成功率70.58%.B组在产后出血,住院时间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子宫并不是手术指征,适合试产条件的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比再次剖宫产对产妇的身体健康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产妇61例(TOLAC组),同期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直接选择性再次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73例(ERCS组),比较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另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的产妇61例(试产组),与TOLAC组比较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总产程、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子宫破裂、产后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TOLAC组成功经阴道分娩53例,成功率86.89%,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产后出血明显低于ERCS组(P<0.05);与试产组比较,分娩成功率、总产程、出血量、子宫破裂、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掌握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的指征、加强监护、具备急诊剖宫产术条件下,可给予首次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经阴道试产的机会,并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瘢痕子宫中晚期孕妇子宫前壁下段厚度在阴道试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30例瘢痕子宫中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孕妇的子宫前壁下段厚度,依据厚度不同将其分为三组:I级瘢痕组80例、II级瘢痕组80例和III级瘢痕组70例。比较三组阴道试产成功率和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结果:I级瘢痕组阴道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II级瘢痕组、III级瘢痕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低于II级瘢痕组、III级瘢痕组,II级瘢痕组阴道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III级瘢痕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低于III级瘢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瘢痕子宫中晚期孕妇子宫前壁下段厚度对阴道试产和妊娠结局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择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23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再次择期剖宫产及经阴道试产两组,对两组分娩方式、子宫破裂、出血、新生儿室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3例阴道试产中98例试产成功,试产成功率为79.7%。再次择期剖宫产组较经阴道分娩组出血量多,而子宫破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试产与剖宫产比较利多弊少,我院98例瘢痕子宫成功阴道分娩,表明把握好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指证,做好医患沟通,符合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应给予试产,因为阴道分娩可减少再次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及手术的痛苦,恢复快。试产失败者改急诊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及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且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16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阴道试产71例为A组,选择再次剖宫产分娩93例为B组;另选取同期初产阴道分娩80例为对照组(C组),比较3组产妇分娩结局.结果 A组阴道试产成功率77.46%,C组为88.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阴道助产率9.86%,C组为1.25%,A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试产成功产妇出血量、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P<0.01);A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3%,B组为15.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不能作为剖宫产的必然适应证,在严格控制产妇适应证的基础上,应优先选择经阴道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妇女156例,将阴道分娩54例(A组),再次剖宫产102例(B组)与随机抽取同期的非瘢痕子宫孕妇阴道分娩54例(C组)及首次剖宫产102例(D组),对其产后出血、母婴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56例中68例选择阴道试产,试产成功54例,试产成功率为79.4%。A组与C组在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与先兆子宫破裂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产后出血、住院时间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子宫并不是手术指征,适合试产条件的在严密监护、孕妇配合、家属理解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时分娩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瘢痕子宫待产孕妇207例,所有孕妇均选择阴道试产分娩,根据试产结局将其分为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即阴道分娩组和再次剖宫产组,分别131例和76例。比较2组孕妇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产褥病率、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各临床资料差异,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资料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影响。结果再次剖宫产组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产褥病率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再次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的年龄、孕周、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子宫下段厚度、阴道分娩情况、胎儿估重、分娩前宫颈评分等产前因素和潜伏期时间、尿潴留、临产后胎方位、宫缩程度、潜伏期宫颈评分等产时因素比较具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孕周、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子宫下段厚度、胎儿估重、分娩前宫颈评分、产前BMI、阴道分娩情况、潜伏期时间、尿潴留、临产后胎方位、宫缩程度、潜伏期宫颈评分等产前和产时因素均是影响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在严格筛选年龄、产前BMI、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等适应指征情况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有助于改善孕妇分娩结局,提高分娩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赖冬梅   《四川医学》2018,39(8):921-92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采取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215例,其中自愿选择且符合阴道试产分娩条件的产妇114例(阴道分娩组),自愿要求或具有剖宫产指征而选择剖宫产产妇101例(剖宫产组),同时选取非瘢痕子宫阴道试产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产妇分娩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11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选择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为68. 42%,对照组试产成功率为72. 00%,两组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19. 20±30. 06) mL、(140. 06±28. 81) mL和(4. 72±1. 63) d,明显低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瘢痕子宫和非瘢痕子宫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和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成功产妇年龄≤30岁、产前BMI<30kg/m~2、距上次剖宫产时间>3年的比例分别为74. 36%、89. 74%和53. 85%,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失败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产前BMI(>30kg/m~2)和距上次剖宫产时间(≤3年)是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OR=1. 988、3. 391和2. 593,P<0. 05)。结论在严格掌握阴道试产适应症及禁忌症前提下,瘢痕子宫采取阴道分娩是合理选择,能减少产妇出血量,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董秀英 《河北医学》2015,(3):469-47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最佳方法。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排除阴道试产禁忌症,随机选40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阴道试产,并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0例。第一组采取1方法,必要时采取5;第二组采取1+2方法,必要时采取5;第三组采取1+2+3方法,必要时采取5;第四组采取1+2+3+4方法,必要时采取5;并选同期瘢痕子宫足月妊娠无阴道试产禁忌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措施,待自然分娩。比较各组阴道试产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1阴道试产的成功率为38%;观察组2阴道试产成功率为49%;观察组3阴道试产成功率成功率为67%;观察组4阴道试产的成功率为85%;对照组阴道试产的成功率为1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A4与A1、A2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4与A3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符合阴道试产条件的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者,采取联合干预1+2+3+4,必要时加用5方法,大大提高阴道分娩率,并具有产时、产后出血量少,新生儿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阴道分娩的最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足月后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结局,为其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2月113例有剖宫产史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资料,经阴道分娩者48例设为A组,经阴道试产失败后转剖宫产者19例设为B组,剖宫产46例设为C组,另选取同期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51例设为D组,对比分析四组分娩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热发生率、新生儿一般情况、Apgar评分等。结果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成功率为466%(48/113),入院时宫颈容受程度越高(宫颈长度越短)、子宫前壁肌层厚度测值越大,经阴道分娩成功率越高。A组产时或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与D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出血量、平均住院日与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四组产褥热发病率、新生儿一般情况、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严格监控临床风险为前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在出血、住院日等方面优于剖宫产,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可行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615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再次剖宫产组536例,经阴道试产分娩组79例,并选取同期非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产妇3470例与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产妇117例及首次剖宫产的产妇2274例与再次剖宫产的产妇536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再次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在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小于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成功率及顺产率均小于非瘢痕子宫阴道试产产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的孕妇在侧切、产钳使用、产后出血方面与非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的孕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再次剖宫产产妇在切口感染、介入、羊水栓塞方面与首次剖宫产产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再次剖宫产产妇子宫切除率、产后出血率大于首次剖宫产产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孕妇应进行综合评估,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另外需严格掌握首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67-70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子宫下段肌层愈合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9月间我院收治的240例首次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产妇,根据首次手术子宫切口肌层的缝合方式分为观察组(单层连续缝合)和对照组(单层连续缝合+平行褥式包埋)各120例,通过超声方式测量患者再次妊娠临产前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再次剖宫产术中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盆腹腔粘连情况,对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者的试产成功率。结果单层缝合组测得瘢痕处肌层厚度低于双层缝合组[(1.33±0.68)mm vs(1.89±0.71)mm],但对比瘢痕愈合情况、盆腔粘连率及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肖敏  陶瑞雪  张燕 《安徽医学》2020,41(5):526-529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且符合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纳入标准的产妇160例,依据医生评估结果及产妇意愿选择分娩方式,按实际分娩结果分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简称阴道分娩)组68例,再次剖宫产(简称剖宫产)组80例,12例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简称阴道试产失败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40例单胎顺产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临床特征以及分娩信息,分析影响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瘢痕子宫患者中,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5%。阴道分娩组与阴道试产失败组相比,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孕周、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娩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孕妇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以及孕期控制体质量指数、胎儿体质量可鼓励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对122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35周起采用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的厚度及结构(其中下段厚度≥3 mm 67例,<3 mm 55例);下段厚度≥3 mm孕妇中32例进行阴道试产;<3 mm适时行再次剖宫产术,于再次剖宫产术中对子宫下段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无瘢痕子宫孕妇(P<0.05);(2)高频超声显示子宫下段呈“鼠尾状”及“截断状”的病例,子宫不全破裂和瘢痕愈合不良的比例较“均匀一致”组高(χ2=27.99,P〈0.05);(3)瘢痕子宫下段厚度≥3 mm且超声呈“均匀一致”孕妇阴道试产率为47.76%,试产成功率为81.2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瘢痕子宫下段肌层状态,为临床判断是否可以经阴道试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谷宁 《医学综述》2014,20(21):4001-4002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术前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的剖宫产200例,根据B超检测结果分为瘢痕厚度>3 mm组和瘢痕厚度<3 mm组,每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阴道试产成功率及先兆子宫破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瘢痕厚度>3 mm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5%vs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厚度>3 mm组先兆子宫破裂1例(1%),而瘢痕厚度<3 mm组8例(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阴道分娩或再次剖宫产),以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回顾分析13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选择阴道试产者8例,其中试产成功阴道分娩6例,122例选择再次剖宫产。结论有一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无阴道分娩禁忌证者,可以在严密监测下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8.
肖曼  郝传伟  贺小薇  张兴刚 《吉林医学》2013,34(12):2301-230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疤痕子宫妊娠经阴道分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孕35周左右孕妇,疤痕子宫患者209例,无疤痕子宫患者100例,常规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结果:疤痕子宫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无疤痕子宫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产率接近38%,试产成功率接近80%。结论:通过超声检查疤痕子宫下段肌层状态,为临床判断是否可以经阴道试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吴娟 《吉林医学》2012,(10):2061-2063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613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阴道分娩成功组与阴道分娩失败组的母婴并发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613例中109例阴道试产,7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5.14%,试产失败38例,占34.86%。阴道试产成功组(即成功组)产后出血与产后发热率明显低于阴道试产失败组(即失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掌握疤痕子宫阴道试产的适应证,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可行的。成功的阴道试产明显减少产后出血与产后发热,有良好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0.
黄乐  陈琰  彭景 《当代医学》2016,(34):98-9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临床资料,与随机选取的同期瘢痕子宫择期剖宫产、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分娩结局相比较。结果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为88.54%(85/96),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309.41±13.03)mL、产褥病率[7.05%(6/85)]及住院天数(5.49±1.74)d均明显高于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的(200.00±9.94)mL、0%(0/85)、(2.49±0.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住院天数在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与非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把握经阴道分娩指征的前提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