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3.0T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对肩袖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肩袖损伤MRI肩部软组织影像,为肩袖损伤的诊断和评估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宁德市闽东医院医学影像科接诊的60例疑似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0T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诊断肩袖损伤的检测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MRI影像下肩关节损伤分型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分析MRI影像下肩袖损伤影像特征,综合分析肩袖损伤的类型、部位和程度。结果:MRI检查准确度为93.33%(56/60)、灵敏度为94.34%(50/53),与金标准一致性很好,Kappa值=0.835、0.830,特异度为85.71%(6/7),与金标准检测特异度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5;3.0T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肩袖损伤类型中,其诊断Ⅰ型、Ⅱ型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很好,诊断Ⅲ~Ⅴ型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肩袖损伤MRI影像分析结果得知,T1加权成像显示肌腱的形态和位置,T2加权成像显示肌腱的水分含量、病变情况及肌腱的撕裂情况。根据肩袖损伤MRI影像可确定肩袖损...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193-1194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大动脉炎患者,采用3.0 T双梯度MR扫描仪进行检查,分析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段、甲状腺双侧的颈动脉,并且进一步判断增厚管壁是否存在分层、多环征、内壁强化、血管边界模糊不清等异常情况,比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血管壁MRI的图像特征。结果 (1)活动期血管壁MRI图像多环征、强化、边界模糊不清的节段明显多于非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主动脉分支与双侧颈总动脉的受累情况: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受累分支共23支(88.5%),平均血管壁厚度为(3.69±0.80)mm。90个节段中,35个节段可见血管壁环形增厚,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55个节段可见血管壁环形增厚,多环征,边界模糊不清,信号不均匀混杂,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明显。结论 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大动脉炎血管壁的精细形态学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直肠癌是消化道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治性手术治疗仍是治疗直肠癌的"金标准",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提出,对于属于进展期T3及以上的直肠癌患者应先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1]。故对于术前准确的诊断TN分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有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50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两组均接受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考,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8.00%,准确度为90.00%;恶性组动态增强扫描的峰值时间、峰值、强化幅度、强化率分别为(55.19±12.61)s、(582.43±186.94)、(291.42±123.35)、(2.48±0.81)%,与良性组的(104.27±58.34)s、(495.34±118.42)、(418.42±187.46)、(1.71±0.5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诊断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手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多平面重建、透明显示图像、CT仿真内镜、表面阴影成像等,与横断面图像进行结合,明确术前分期,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CT显示均出现阳性表现,60例患者病灶均检出,检出率为100%,其中术前分期准确率为90%;预测食管癌手术切除率为96.7%;术前CT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通过CT诊断食管癌能够明确淋巴结转移、病灶侵犯范围、远处转移等,准确术前分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180例T2WI无高信号的颈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年DTI扫描,根据患者有无椎管狭窄将其分为椎管无狭窄组(A组,43例)和椎管狭窄组(B组,37例)。分析各组颈髓分数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颈髓平均FA值为0.643±0.051,ADC值为(I.16±0.172)×10-3mm2/s;A组和B组患者颈髓平均FA值分别为0.621±0.036、0.592±0.060;平均ADC值分别为(1.236±0.135)×10-3mm2/s、(1.429±0.150)×10-3mm2/s。三组之间两两比较,FA值对照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P值均<0.05);ADC值对照组最低,A组次之,B组最高(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成像较常规T2WI更早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髓损伤,椎管狭窄患者颈髓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磁共振3.0T高分辨T2WI成像技术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磁共振3.0T高分辨T2WI成像技术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癌症类型分为管状腺癌35例,黏液腺癌3例,高级别绒毛管状腺癌6例,中-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病灶形态分为环周浸润22例,环周菜花14例,局部肿块14例;分化程度为高分化6例,中-低分化5例;T分期为T1分期3例,T2分期13例,T3分期19例,T4分期15例;N分期为N0分期7例,N1分期10例,N2分期33例.患者T分期诊断中的灵敏度分别为76.36%、72.52%、96.25%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99.99%、95.63%、92.25%和100.00%.N分期灵敏度为86.63%、88.52%和93.25%,特异度为99.63%、94.25%和100.00%.结论:对于直肠癌术前T N分期诊断而言,磁共振3.0T高分辨T2WI成像技术应用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于患者TN分期诊断和识别具有准确率高、可控性强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周茂榕 《医疗装备》2021,(10):15-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度,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病变部位的检出情况及T2 WI、T1 WI信号显示情况.结果 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3.0T磁共振(MR)在颅咽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年间入院的41例颅咽管瘤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总结颅咽管瘤的MRI特点。结果 41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MRI 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12例T1WI呈现高信号、T2WI高信号;8例患者T1WI为等信号、T2WI高信号;2例患者T1WI为低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后所有患者实性部分均出现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均无强化,但出现囊壁强化。结论颅咽管瘤的MRI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掌握对本病MRI信号的认识,利于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肝癌患者临床中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与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经临床病理诊断患有肝癌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在临床诊断中分别实施3.0T磁共振成像与64排螺旋C T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肝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80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MRI功能成像特征。结果:21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检出21个病灶,15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病灶累及胸肌;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19例,黏液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病灶边界不清,可见分叶和毛刺征象,T1WI呈稍低、等信号,T2WI+FS呈稍高、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值为(0.90±0.23)×10^-3;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4例呈“流出型”Ⅲ型曲线,17例呈“平台型”Ⅱ型曲线。结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尤其病灶数目、大小,胸肌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HRMRI)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结果 手术及病理证实80例疑似患者中43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40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8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符合率(93.02%)显著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可提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处的管腔信息和管壁信息,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 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DWI技术对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34例,前列腺增生26例以及8例健康志愿者,均行MRI常规扫描、DWI及DCE-MR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Ve和Kep的值以及DWI的信号强度和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经DCE-MRI检查的34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病灶区在DCE-MRI扫描的早期强化,定量参数Ktrans、Ve和Kep值分别为(0.337±0.029)/min,0.208±0.078,(0.701±0.052)/min;26例前列腺增生及8例正常前列腺的Ktrans、Ve和Kep值分别为:(0.263±0.041)/min,(0.171±0.034),(0.651±0.033)/min;(0.213±0.052)/min,(0.161±0.066),(0.634±0.054)/min,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DWI检查34例前列腺癌患者,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ADC图上明显低信号,平均ADC值为(101.86±23.15)×10-5mm2/s,2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65.34±56.23)×10-5mm2/s,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正常腺体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0T DCE-MRI及DWI技术在诊断前列腺病变中各自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对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乳腺微小癌诊断中联合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疑似乳腺微小癌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BI-RADS分类,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数据显示,在96例疑似乳腺微小癌患者中,共8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微小癌,同时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单项检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单项与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微小癌诊断中联合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及BI-RADS分类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对早期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全景矩阵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MRI)全脊柱扫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3例疑有颈、胸、腰椎疾病的患者,应用全景矩阵成像技术行MRI全脊柱扫描,先行各部位脊柱的矢状位扫描,然后应用Composing(合成)软件对图像进行拼接,最终完成全脊柱图像。结果133例均能直观、准确地获得椎管内脊髓、椎体结构等的连续图像。结论应用3.01"全景矩阵成像技术行MRI全脊柱扫描,可以全面地观察脊髓及脊柱多发性疾病,很好地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及临近组织和结构被侵犯的范围及程度,对病变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有利于手术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多种MRI技术(常规EMR平扫与增强、灌注、弥散以及波谱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各种方法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优势。结果:多MRI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有利于前列腺癌的检出和定位,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还能提供有关前列腺癌的生长、预后及转移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1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3.0T 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眼眶良、恶性占位病变的MR信号分别有各自特点,21例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6例,炎性假瘤4例,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皮样囊肿2例,恶性淋巴瘤3例,浆细胞瘤l例,脂肪瘤1例,泪腺腺瘤1例.结论:3.0T磁共振可对眼眶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并判定病变性质,对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头颈肩面罩固定下颈、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中的效果。方法放疗前先采集定位片图像为参照,与治疗过程中实时采集的验证图像对比,测量摆位误差。结果入组30例患者共进行了120次治疗重复摆位,采集验证片120张比较每次摆位的体位误差。X轴(左右方向)3 mm以内误差有29例(96.67%),3~5 mm误差有1例(3.33%);Y轴(头足方向)3 mm以内误差有28例(93.33%),3~5 mm误差有2例(6.67%);Z轴(前后方向)3 mm以内误差有27例(90%),3~5 mm误差有3例(10%);X轴、Y轴、Z轴3个方向误差超过5 mm者未发现,我们对误差在3~5 mm患者进行重新摆位验证。结论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放疗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