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危冠心病患者190例,按照介入途径的不同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观察组13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行介入术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桡动脉组优于经股动脉组.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术的治疗效果相当,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且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护理要点。方法:289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途径(150例)和经股动脉途经(139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情况的差异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和主观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需中断肝素抗凝、无需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而且住院时间短;在术后观察护理工作量上及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经股动脉路径。  相似文献   

4.
周俊高 《吉林医学》2010,(30):5382-5382
目的:观察经挠动脉和股动脉两种路径冠脉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2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6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可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常规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途径行PDA介入封堵术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PD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桡动脉(16例)或经股动脉(16例)联合股静脉行PDA介入封堵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介入封堵。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显著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PDA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与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相比显著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60例,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80例,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比较两组介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桡动脉组成功率92.5%(74/80),股动脉组成功率97.5%(78/80),两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片曝光时间及成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两种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均介入满意效果,而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老年冠心病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伍远雄 《当代医学》2016,(30):56-5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桡动脉组40例采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股动脉组40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治疗成功率为92.5%,股动脉组治疗成功率为97.5%,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少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组穿刺时间明显少于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穿刺较易,便于掌握的有点,而桡动脉具有不影响患者活动,术后便于止血,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应当掌握两种手术的适应证,合理采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23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同意接受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介入组(TRA组)和股动脉介入组(TFA组),每组各11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TR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3.8±1.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2.0±9.5)min,手术成功率为95.65%;TF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14.8±5.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3.0±8.9)min,手术成功率为97.39%,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2%)明显低TFA组(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介入治疗急性心梗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与对照组股动脉穿刺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在造影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2.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并发症少、造影成功率高、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等优势,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4月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桡动脉途径58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4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PCI特点、手术并发症、患者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均为100%,X线曝光时间、射线量、造影剂用量观察组略高于或多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拔管时迷走反射、尿潴留)、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较高。结论经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选择心内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进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2例进行研究,随机将102例患者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 52例,经股动脉途径PCI 5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术后护理特点。结果:从(1)拔出动脉鞘管前的准备及拔管时间及局部压迫方式;(2)卧床及平均住院时间;(3)穿刺部位观察时间;(4)拔管综合症;(5)尿潴留;(6)低血压;(7)疼痛及情绪变化等七个方面对比分析,经桡动脉途径PCI有明显改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较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具有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护理方便、创伤性小、安全有效,术后局部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经济便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整理经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过临床确诊,并符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8例,其中采取经桡动脉途径的患者16例(桡动脉组),采取经股动脉途径的患者12例(股动脉组).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6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全脑血管介入术后术肢解除制动的最佳时机及早期下床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3-07-2014-04间入住我院脑血管中心的100例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术肢伸直制动12 h,绝对卧床24 h;干预组在术肢制动期间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术后2 h术肢解除制动,术后8 h下床活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及非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和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伤口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腰背部疼、排尿困难、腹胀等非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全脑血管介入术后2 h术肢解除制动、术后8 h下床活动是可行的、安全的,可明显减少非穿刺部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