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扩血管等治疗,均在病情得以控制后,按照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它们的病例资料,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基础疾病、偏瘫、卧床时间、体重指数肥胖人数、留置下肢深静脉导管等因素在两组患者中是否有差异,判断它们是否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性治疗的方法。结果高龄、曾有基础疾病、术后偏瘫、长期卧床是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经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故应及时诊断、早期预防、消除危险因素,以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2009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456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VT分为两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和DVT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术后卧床时间、合并感染、休克在有无DVT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卧床时间(OR=1.001,95%CI:1.000~1.001)、休克(OR=4.314,95%CI:1.239~11.993)、合并感染(OR=3.710,95%CI:1.451~8.573)、年龄(OR=0.479,95%CI:0.261~0.880).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外科医生应对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胡虞乾  莫瑞祥  杨威  杨镇 《广西医学》2002,24(3):332-333
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诸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对5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病历资料进行多变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严重程度与术前是否存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PHG)是复发出血的决定性因素;肝功能状况、手术时机、合并症,则是术后复发出血的一般因素。结论:⑴术前、后及时防治PHG并积极处理合并症。⑵把握手术时机即肝功状况A级或B级条件下的择期手术为宜。⑶及时对再出血进行定性与定位并运用药物和介入治疗等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脑出血并发LDVT患者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等指标,结合病史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55例脑出血未并发LDVT患者对比。结果年龄、卧床时间、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脑出血并发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并发LDVT与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6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2年至2011年住院DVT患者的人口学特点、获得性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DVT患者617例,男∶女=1∶1.21,中位年龄56(12~92)岁。其中初发DVT患者550例,占89.14%,发病高峰年龄在40~70岁,其中男性高发年龄在50~70岁,女性高发年龄在40~60岁。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外伤和(或)手术(49.1%)、初发年龄70岁(20.7%)。其中具有多种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9.6%。104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其中的34例患者还同时检测了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抗凝蛋白总缺乏率达53.8%,且以PS缺乏为主,占35.6%。同时具有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6%。DVT患者血脂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随着这四种指标值升高,DVT患病率也升高。结论住院DVT患者的初发年龄集中在40~70岁,其中女性比男性提早约10年,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为外伤和(或)手术、年龄70岁,遗传性危险因素以PS缺乏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使DVT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鲁敏晔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10-1712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影响因素,为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诊治的448例老年脑卒中后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 448例老年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中有2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8%;单因素分析显示:脱水剂使用、静脉炎、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感染、肿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CD62p、CD63、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血小板聚集等是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脱水剂使用、静脉炎、合并高血压、感染、肿瘤、hs-CRP升高、D-D升高、CD62p升高、CD63升高、PAI-1升高、血小板聚集升高等是老年患者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 脱水剂使用、静脉炎、合并高血压、感染、肿瘤、hs-CRP升高、D-D升高、CD62p升高、CD63升高、PAI-1升高、血小板聚集升高等是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足背静脉穿刺顺行灌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天)5例(55.56%),慢性(〉10天)4例(44.44%),有2例曾有DVT病史。结果 总有效率100%(9/9)。平均住院日为10天。结论 足背静脉穿刺顺行灌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董燕  黄亚雪  崔妍 《安徽医学》2022,43(3):295-298
目的 探讨妊高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4例妊高症产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给予下肢气压治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治疗的186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下腔静脉滤器植入116例,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手术取栓62例,深静脉置管溶栓54例.随机分为3组,置管溶栓组54例,手术取栓组62例,抗凝组70例.结果:149例(80.1%)随访3~72个月,平均40个月.116例滤网均展开良好,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胀痛,1周后逐渐消失,无移位、倾斜和扩张不良.多普勒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发现2例18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其他下腔静脉均通畅.溶栓组显效4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手术组显效5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抗凝组显效13例,有效43例,无效14例.手术组和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1),但手术组和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抗凝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下肢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岩  沈焕  杨春宁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4):591-592
目的通过对2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病人的治疗和对其中8l例病人的随访,观察药物溶栓的近远期疗效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的271例(286侧)下肢DVT的诊治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人药物溶栓治疗近期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8l例获得随访(随访率29.9%),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消失为19例(23.4%),肢体出现静脉曲张28例(34.6%),皮肤色素沉着24例(29.6%),溃疡9例(11.1%)。结论药物溶栓治疗DVT方法简便,疗效比较满意,创伤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2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病人的治疗和对其中81例病人的随访,观察药物溶栓的近远期疗效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的271例(286侧)下肢DVT的诊治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人药物溶栓治疗近期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8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29.9%),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消失为19例(23.4%),肢体出现静脉曲张28例(34.6%),皮肤色素沉着24例(29.6%),渍疡9例(11.1%)。结论药物溶栓治疗DVT方法简便,疗效比较满意,创伤小。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支架植入术。根据病程、症状及造影表现,每例选择2~6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6个月~3年。结果:治疗疗效为:优170例(29.5%),良269例(46.7%),中126例(21.9%),差11例(1.9%)。平均住院天数为9.5天。89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其疗效判断为优34例(38.2%),良45例(50.6%),中4例(4.5%),差6例(6.7%)。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治疗18例急性重症DVT患者,均有肿胀和肢体疼痛;16例伴有皮肤颜色青紫(1例小腿皮肤坏疽),2例伴有皮肤苍白;10例出现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8例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1例因患肢坏疽行膝上截肢手术.17例采用手术切开取栓,仅3例单纯采用手术切开取栓术,5例加用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术,6例加用人工血管耻骨上转流术,3例采用髂静脉松解成形术.结果 手术死亡1例(5.6%).下肢肿胀消失7例(41.2%),明显减轻10例(58.8%).除截肢的1例外其余患者皮肤颜色均基本恢复正常,动脉搏动也恢复正常.16例患者被随访,随访率为94.1%;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为34个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5例,占31.3%;肿胀明显减轻者8例,占50%;肿胀复发3例,占18.7%.复发的3例中,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晚期恶性肿瘤,2例分别于35个月和48个月后因移植血管桥内膜增生导致闭塞而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取栓是治疗急性重症DVT的有效方法 ;当髂静脉受压,耻骨上转流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