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组织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5组(每组大鼠8只),同种肝移植组(A组)以纯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雌性BN大鼠为受体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同种肝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术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0.25 mg/kg);同种肝脾联合移植组(C组)于肝移植同时移植供体脾脏;同种肝脾联合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D组)于肝脾联合移植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异体脾组织移植组(E组)于同种原位肝移植同时移植第三品系大鼠脾脏组织,术后进行小剂量FK506治疗.观察各组的存活期,并分析受体脾脏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嵌合体的形成情况以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C组大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其受体T细胞同种抗原反应性明显降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1),且在6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仍然较高;肝脏病理分析也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结论: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脏移植能明显诱导受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嵌合体的形成,降低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促进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因素、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实施的87例DCD供肝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7例中29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58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胆管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无1例放置T管。结果: 87例肝移植患者中9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8例治愈, 1例好转, 无死亡。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0.1%(9/87)。结论: 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缺血时间、DCD供肝质量、胆管吻合技术及供肝修剪技术等因素有关,术后胆道造影有助于及时诊断胆道并发症。介入技术是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因素、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实施的87例DCD供肝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7例中29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58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胆管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无1例放置T管。结果: 87例肝移植患者中9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8例治愈, 1例好转, 无死亡。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0.1%(9/87)。结论: 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缺血时间、DCD供肝质量、胆管吻合技术及供肝修剪技术等因素有关,术后胆道造影有助于及时诊断胆道并发症。介入技术是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死亡状态对大鼠供肝肝移植后早期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活体大鼠供肝肝移植组(L组)和脑死亡大鼠供肝肝移植组(B组).L组仅建立活体大鼠供肝的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B组供体大鼠建立脑死亡模型后切取供肝行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监测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大鼠血压和心率变化,观察肝移植术后受体6 h、24 h存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电镜观察肝脏形态变化,TUNEL法测定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B组供体大鼠脑死亡模型建立后血压和心率与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组和B组6 h和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B组ALT、AST、TNF-α和HA水平均升高(P<0.05),肝细胞形态学损伤重、凋亡率高(P<0.05)、Kupffer细胞显著活化.结论:供体脑死亡可以加重脑死亡供肝移植后早期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和脑死亡供体血压、心率的改变以及Kupffer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中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指数变化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患者40例,在Narcotrend监测下实时调整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参数,维持深度在D2~E1阶段。门静脉开放后,维持靶控参数不变,观察Narcotrend指数(NI)变化,当NI值比基础值升高超过20时,加深麻醉并记录所需时间(S)。分别于术前(T1),手术开始后1 h(T2),门静脉开放后2 h(T3)、24 h(T4)、48 h(T5)、72 h(T6)抽取静脉血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S值取其中位数,将高于和低于这个中位数的病例分为H、L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后24 h两组AST、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48 h两组ALT、AST和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2 h大部分指标均有所回落,H组和L组比较只有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值变化趋势监测可以指导麻醉深度的调控,还能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DCD供肝早期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胎肝组织微片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胎肝微组织移植的临床试验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急性肝功能衰竭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20)、移植组(n=20).孕14 d的SD胎鼠肝组织作为供体;移植组每只受体接受两个胎鼠肝脏组织微片移植,移植部位在受体肝组织中;对照组只行开腹手术;手术后24 h、72 h、7 d及30 d分别检测受体ALT、AST、TBIL及ALB的变化,统计存活大鼠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后24 h、72 h、7 d移植组ALT、AST及TBIL明显下降,ALB显著升高,死亡率下降.术后30 d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胎肝组织微片移植可以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肝功能,降低大鼠死亡率.这种作用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CTLA4Ig腺相关病毒载体经门静脉导入移植肝中,研究该基因在移植肝中的表达以及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受体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对,对照组:将1011v.g.pSNAV鄄LacZ病毒液灌注移植肝门静脉并冷保存1h;CsA组:移植后第1~7天腹腔内注射CsA8mg(kg·d);基因转染组:供肝加用1011v.g.pSNAV鄄CTLA4Ig病毒液灌注移植肝门静脉并冷保存1h,术后1周剖腹取肝、脾和血标本。RT鄄PCR检测移植肝中CTLA4Ig的表达,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中CTLA4Ig浓度,TUNEL法检测肝细胞、脾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并观察大鼠生存时间。结果:基因转染组大鼠生存时间平均为61天,与对照组1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转染组大鼠的肝脏中能扩增出特异性约500bp条带,而对照组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基因转染组血中CTLA4Ig浓度为(41.87±11.02)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49±0.16)μg/ml,基因转染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肝细胞凋亡计数(5.88±1.88)%与对照组(28.25±6.50)%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转染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脾淋巴细胞凋亡计数(57.62±10.83)%与对照组(16.37±3.1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门静脉供肝灌注pSNAV鄄CTLA4Ig能在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尸体肝修整前活检病理结果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56例同种异体肝移植资料,对发生胆道并发症的46例供肝组织形态学改变与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的210例供肝进行对比.结果 发生胆道井发症的46例供肝27例病理检查发现小叶间动脉内膜上皮细胞或小叶间胆管有程度不等的水肿、核固缩、凋亡、缺失,而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的210例供肝仅24例出现上述损伤(P <0.05),供肝在40%以下的脂肪变性与术后胆道并发症无相关性( P>0.05).结论 尸体供肝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损伤与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每博变异度(SVV)指导肝移植手术中容量治疗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全身麻醉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患者4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SVV指导下进行输液治疗,其中A组以SVV≤9%作为容量反应性的参考,B组以SVV≤13%作为参考,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1)、切皮即刻(T2)、无肝前5 min(T3)、无肝期30 min(T4)、新肝期30 min(T5)及术毕(T6)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入量及生命体征变化未见明显差异.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麻醉恢复质量评分术后3 d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术后7 d逐渐恢复术前水平(P>0.05),术后14 d和30 d均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各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B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A组更低(P<0.05),但两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采用SVV≤13%或SVV≤9%作为容量治疗的参考均可安全指导术中输液管理,二者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对肾移植后大鼠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Lewis和F344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然后将Lewis大鼠淋巴细胞负载F344大鼠抗原,然后从负载抗原后的Lewis大鼠淋巴细胞悬液中用MACS磁珠分选法分离纯化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并用流式检测分选Treg细胞纯度以及RT-PCR检测分选细胞的Foxp3基因表达.以F344、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肾移植动物模型,将供体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入受者体内(治疗组,n=8),选取未注射组为对照组(n=8).于术前1d,术后15d检测移植后4组大鼠血清IL-10、IgG,并于术后15d 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结果 所分选之CD4 CD25 Treg细胞成功获得供体抗原特异性,对供体抗原的抑制率(IR)为85.4%,并检测到Foxp3表达.移植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中均无法检测到IL-10浓度.术后15d治疗组血清IL-10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对照组在术后15d血清IgG浓度已经显著升高,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术后15d血清IgG浓度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供体脾细胞的刺激反应也明显低于Ⅰ组(P<0.01).结论 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能显著促进体内IL-10的产生以及抑制免疫球蛋白IgG的产生,并且可特异性抑制受体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施行的109例DCD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供者因素对受者胆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09例DCD肝移植受者术后共24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2.0%。单因素分析显示胆道并发症组与对照组间的热缺血时间(P<0.001)及ICU住院天数(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O血型是否相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升压药及患者脂肪肝有增加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01,OR=1.328,95%可信区间为1.124~1.526)和ICU住院天数(P=0.012,OR=0.840,95%可信区间为0.732~0.963)是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道并发症仍然是DCD肝移植术后的主要难题,热缺血时间和ICU治疗是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供肝紧缺的情况下,使用ABO血型不相容的供肝不失为拯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廖责益  于德新  方卫华  施浩强  江山  唐亮  赵磊 《安徽医学》2009,30(10):1174-1176
目的分析1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中,其中同胞供肾5例,父母供肾6例,妻子供肾3例,婶→侄供肾1例。ABO血型配合符合输血原则。HLA6位点配型:全配1例;单倍体相同8例;4位点相同1例;3位点相同1例;1位点相同3例;全不配1例。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实验均为阴性。群体反应性抗体均〈10%。经开放手术取肾13例,经腹腔镜取肾2例。供者选择右肾1例,选择左肾14例。受者术后均接受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所有供者均无并发症发生,10日内出院,随访至今肾功能无异常。受者:1例发生不典型急性排斥反应,给予抗T淋巴细胞猪免疫球蛋白加甲强龙治疗后逆转;2例发生尿瘘,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半年并发心脏疾病死亡;1例术后半年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死亡;其他13例随访至今肝肾功能正常,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是解决供肾来源短缺的重要方法,经过全面的医学评估合格的供者,捐献一个肾脏对他们来说安全的。亲属供肾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是有效的家庭内自救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在肝癌切除术中的近期疗效.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分为两组:A组(n=12)行肝癌切除+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B组(n=18)单纯行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7,14,21 d血清ALB、ALT、AST、TBIL、P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于治疗后第7天A组降低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B水平均不同程度的升高,于治疗后第14天A组升高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T、TBIL水平于治疗后第14天在A组中明显降低,而B组降低不明显,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及移植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肝癌切除术中应用能显著促进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成人活体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活体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8月间108例成人活体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其中102例为不含肝中静脉(MHV)右半肝移植,6例双供肝移植(双亲属左半肝1例,亲属右半肝加左半肝3例,亲属右半肝加尸体左半肝2例).结果 受体并发症共24例(22.2%),其中胆漏4例,肝断而胆漏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供体并发症共7例(6.3%),其中残留肝断面胆漏2例.胆道并发症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经及时处置,恢复良好.结论 改进术前、术中检查与评估方法 ,选择适当的胆道重建方式,结合显微手术技术精细操作,及时发现与处置,可明显地降低成人活体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20例(连续病例)。分别于9个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供肝于冷缺血末期常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水平(1 500 IU/L为界),将20例患者分为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组和非IPGF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LT、AST、LD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IPGF组7例,非IPGF组13例。供肝冷缺血末期病理检查显示,IPGF组中4例有轻度大泡型脂肪变性,而非IPGF组中未见脂肪变性(P=0.007)。IPGF组血清ALT水平于再灌注后3、6 h显著高于非IPGF组,其血清AST水平在再灌注后1、3、6、12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而LDH在再灌注后1、3、6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P均<0.05);LDH与ALT(r=0.948,P<0.001)及AST(r=0.646,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肝脂肪变性对原位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不良有直接影响;血清AST和ALT水平仍是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和AST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死亡供体肝脏病理改变及对临床移植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3例脑死亡供体肝脏进行活检,做HE染色、PASM染色、网染(快速超声波处理)及电镜检察.结果 光镜下发现23例肝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浊肿变性,但病变区域均<50%;3例见灶性肝脂肪变性,22例肝小叶结构、界板、汇管区多无著变,1例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主要改变为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张.选择22个肝脏对6例肝硬化、16例肝癌患者施行了移植,手术均获成功.21例受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快速下降,7d左右恢复正常,于术后20~30 d顺利出院.随访5-24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因肝内胆管结石肝功能衰竭再次行肝移植术,2例肝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3、15个月复发,失访,余肝功能正常.1例乙肝肝硬化爆发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后8d死于重症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术.结论 脑死亡供肝若肝细胞无明显坏死、浊肿<50%、脂肪化<30%、无纤维化、汇管区无明显改变可以作为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随访观察慢性肾衰尿毒症合并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接受肾脏移植术后肝病转归情况。方法:开放性收集2000年8月至2002年2月39例肾脏移植患者,其中19例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皮肝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分为轻度(A组,n=8)、中度(B组,n=6)、重度(C组,n=5)肝炎3组,无肝炎组(D组,n=20),随访观察3年,术后定期观察血肌酐(Scr),肝功能相关指标(ALT,GGT,TB,CB,PT,A,G),环孢霉素A(CsA)谷值,乙肝病毒学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脏B超,Child-Pugh评分变化,3组中各有2例进行重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在随访3年中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B组从术后6个月开始GGT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在随访终点时Child-Pugh评分2例升至B级,2例重复肝活检显示已处于重度病变。C组从术后6个月开始GGT持续高于正常水平,24个月开始,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值,球蛋白高于正常值,随访终点时,Child-Pugh评分均在B级以上,有4例呈肝硬化改变,1例发现原发性肝癌改变,存活率仅为40%。结论: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肾脏移植术后预后有一定差别,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组具有指导手术选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Recently,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epatic artery reconstruction in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can prevent bile duct ischemia and preserve better liver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three methods of graft arterialization, including sleeve, cuff, and stent anastomosi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Methods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with rearterialization was conducted in 90 rat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sleeve, cuff, and stent groups (n=30 in each). Ninety-six rats received OLTs with standardized two-cuff technique without rearterialization as a control. The sleeve technique included an end-to-end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donor common hepatic artery and recipient proper hepatic artery, or between the donor celiac artery and recipient common hepatic artery. Cuff technique involved an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donor common hepatic artery and recipient common hepatic artery. In the stent technique, the recipient hepatic artery and donor hepatic artery were connected using an intraluminal polyethylene stent. The arterial anastomosis time and arterial patency rate in each group were recorded. The liver graft survival and bile duct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total surgical time of OLT with rearterialization was (118.3±12.9) minutes in the sleeve group, (106.2±11.6) minutes in the cuff, (93.8±10.2) minutes in the stent, and (88.2±9.6) minutes in the control. The corresponding anhepatic phase was (19.6±2.8), (19.2±2.2), (18.6±1.8), and (20.0±2.5) minutes respectively in the sleeve, cuff, stent, and control groups. One-week survival rate was 86.5% in the control, and 86.7% in the groups with rearterializa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the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m (P>0.05). The incidence of biliary complications in non-rearterialized group (17.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arterialized group (6.7%,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biliary complications among the three rearterialized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The OLT with rearterialization is more physiological than that without rearterialization, and leads to a lower rate of bile duct complications. Among the three methods of rearterialization, sleeve anastom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survival rate, allowing less dissection and less injury to the surrounding tissu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临床经验 ,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72年 12月至 2 0 0 4年 5月 ,我院有 12例肾移植患者为活体亲属供肾 ,对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 14d~ 8 5年 (平均 4 2年 ) ,供者恢复好 ,未见并发症发生。受者 1998年前后分为A ,B两组 :A组 7例患者中 ,并发肝炎死亡 1例 ,脑疝死亡 1例 ,急排 3例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2例 ;B组 5例患者中 ,1例发生ATN后并发肺部感染 ;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 ,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 ,术后肾功能恢复好 ;其余 3例无并发症 ,肾功能恢复好。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RA)作为一种精确的无创性成像技术 ,用于供肾血管的术前检查效果较好。活体肾移植缺血时间短、组织配型好、免疫抑制剂用量低 ,近期效果好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异位辅助肝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和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建立;B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C组(n=10),为对照组。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变化、残肝和移植肝病理结构改变以及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影响。结果 A组和B组大鼠2周生存率分别是85.7%和64.3%,C组大鼠48h存活率为0。移植肝再灌注后,A组胆汁分泌率比B组明显增高(P<0.05),术后2周内,A组血清ALT、GGT、Tbil值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P<0.05)。移植术后14天,A组和B组残肝细胞都明显增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开始萎缩,肝细胞变性,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使原肝再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逐渐萎缩丧失功能。在大鼠辅助肝移植中,肝动脉血供有助于改善移植肝早期功能,防止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