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对厦门市2013年一次重大活动期间发生的2例登革热病例调查处置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患者发病过程、临床体征及外出史等,同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血常规及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采取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管理、媒介调查及消毒等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结果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判定该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未出现续发病例,疫情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及处置,提示口岸检验检疫人员过硬的专业本领、快速的联防联控、旅行者受教育和配合程度以及对传染病的风险意识、口岸有效控制蚊媒密度,是成功阻断输入性登革热境内疫情扩散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3年南宁口岸回国人员中发现的5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出入境登革热监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年南宁口岸回国人员体检中发现的5例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RT-PCR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5例病例均为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病例,来自登革热疫区,出现乏力、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4例患者的DEV-IgM呈阳性,1例呈阴性,5例的登革病毒实时荧光RT-PCR结果均呈阳性.结论 荧光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近几年南宁市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增多,应加强进出口岸及边境地区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或局部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庆口岸2013年输入性虫媒病病例的检测、处置过程,为制定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国疟疾、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对媒介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3年重庆口岸共检出3例输入性虫媒病病例,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及登革热,其中登革热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结论 虫媒传染病检出数量为近年来最多,输入性虫媒病的风险加大。应加强对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口岸发现的发热病人进行登革热、疟疫、基孔肯雅热的排查与诊断,对出现的传染病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诊1名入境发热者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扩散。[结论]对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成功应急处理,为国境口岸处置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成功模式,为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重庆口岸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分析和总结,为口岸防治输入性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检测、处置以及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等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事件进行口岸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检测采集的21份样本,其中8份登革热核酸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确诊8例为登革热感染者,发病率为38.10%。结论此起疫情为重庆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口岸应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深圳市宝安区疑似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以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风险评估。方法建立病例定义,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联系进行分析,并对疫情的扩散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该起登革热疫情共有2名病例,发病原因均为参加同次旅行团在印尼旅游期间感染后回国的输入性病例。对其中1名患者家庭周围的91户居民调查后发现,存在播散登革热疫情的可能(灭蚊前后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8.68和6.98)。结论该疫情为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例国外输入性HIV感染者的处置过程。方法对1例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输入性外籍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总结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其特点。结果通过认真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被确诊为输入性HIV携带者,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发生疫情扩散。结论口岸当局加强与地方卫生部门合作,形成规范化合作机制,共同参与输入性病例的调查与处置,有效防止疫情自境外传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17—2018年3例发热归国人员进行实验室病毒RNA鉴定,确认为输入性登革热,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河南口岸输入性疫情发生规律。方法采集3例发热归国人员血清样本,提取核酸进行实验室实时荧光RT-PCR检测,调查境外染疫病史。结果 3例发热归国者的血清样本登革热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病毒核酸分型鉴定均为登革热病毒Ⅱ型;病史调查显示,患者感染登革热的时间、地点与疫区疾病流行期吻合,染疫地分别为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随后,对患者进行后续医疗援助,直至疾病康复,无传染性。结论确认3例归国染疫人员均为来自境外疫区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应针对来自疫区短期旅游的归国人员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疾病监测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2009年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前在印度工作,有蚊虫叮咬史和登革热患者接触史,登革热病毒IgM呈阳性、登革热病毒IgG呈阴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结论此疫情为中国2009年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由于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没有二代病例产生。  相似文献   

11.
赵中飞  何均 《现代预防医学》2015,(14):2624-2625
摘要:目的 查明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原因。方法 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在柬埔寨务工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IgM抗体阳性;疫情发生后,诸暨市迅速启动《诸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患者经住院隔离治疗后1周痊愈出院;对患者居住地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10月24日蚊幼指数监测结果BI(布雷图指数)为2,属于安全范围;全市各医疗单位加强对发热病例的检测,在1个最长潜伏期内无二代病例发生,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此起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培训,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风险分析,评估登革热传入防城港口岸的风险,为实施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口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周边疫情、交通运输状况、口岸蚊媒监测情况、口岸地区人群发病及输入性病例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防城港口岸地理条件适宜登革热病原及媒介的生存及繁衍传代;周边国家疫情严竣,给与之有着经常性贸易往来的防城港口岸构成严重威胁;存在通过交通工具携带而输入登革热病人、潜伏期带毒者或带毒蚊媒的可能;近3年来防城港口岸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和密度较低,伊蚊的传播引起登革热流行风险较低;防城港口岸所在地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也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结论〕登革热传入防城港口岸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不容忽视,应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7年河南口岸2名疑似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入境人员进行实验室鉴定,为口岸实施精准检疫提供依据。方法 2名疑似病例分别从斯里兰卡和泰国旅游归国,入境时间分别为2017年1月和12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怀疑其在境外感染登革病毒,采集血清样本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登革病毒检测。结果 2个病例样本均为登革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分型鉴定均为登革病毒Ⅱ型,Ct值为19。确定为输入性病例。结论应根据国际疫情动态变动形势,加强输入性疫情的早期预警,实施口岸输入性传染病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惠水县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进一步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做好准备。方法:对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经黔南州疾控中心、惠水县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为惠水县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结论:惠水县出现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需提高意识,进一步加强落实各项登革热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厦门市湖里区2014年发生的1例疑似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同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疟原虫。采取隔离患者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管理、消毒及健康教育等措施。结果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排除了埃博拉出血热,但标本检出疟原虫,判定为一起恶性疟输入疫情,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未出现续发病例。结论埃博拉出血热以防止疫情输入为主,应严阵以待,联防联控,加强防范,一旦发生输入性病例,应有效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防止输入性传染病在境内传播。方法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和快速联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口岸传染病防控模式。结果分别从来自泰国的中国籍游客和来自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籍商务人员中各查获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成功地阻断了可能造成的输入性登革热境内传播疫情。结论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和快速联控三位一体是口岸传染病防控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荆州市发生的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为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共发生登革热6例,6例均出现发热、头痛,3例出现皮疹;实验室检查2例病例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均降低(其余不详),6例血清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均阳性;6例病例发病前均有到泰国旅游或务工史,有在当地被蚊虫叮咬史。[结论]6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并经实验室确认。由于发现及时,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未发生二代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九江市2010年以来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采取以应急杀灭成蚊和消除幼虫孳生地为主的防控措施。结果 2010年以来九江共发生登革热疫情5起,报告病例5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例、临床诊断1例;5例病例发病前一周内均有在东南亚国家生活史;有在境外白天被蚊虫叮咬史;患者出现发热等登革热相关症状和体征;患者有诊断不及时情况。结论对5例登革热病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没有续发病例报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九江市存在一定的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危险,应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徐艳梅 《中国校医》2011,25(9):682-683
目的了解2009年徐州市泉山区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登革热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热IgM和IgG抗体检测。结果患者起病时在越南工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肤有皮疹和出血点等症状,患者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M呈阳性、IgG阳性或4倍增长。结论患者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此起疫情为2009年徐州市泉山区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