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阿魏酸作用下,出生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动物模型(rd小鼠)血浆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动态表达特征,探讨阿魏酸对rd小鼠表达ET-1的作用特点。方法 取新出生的rd小鼠90只及C57/BL6小鼠18只,按照阿魏酸灌胃浓度的不同分成4组,0.25g? L-1组、0.50g? L-1组、0.75g?L-1组、1.00g?L-1组,每组再按照给药时间分为2周组、3周组、4周组,以上12组为药物处理组,每组各6只。相同周龄的rd小鼠各6只不作处理作为病变对照组,相同周龄的C57/BL6小鼠各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浆ET-1浓度。结果 2周组、3周组、4周组病变对照组小鼠ET-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3周组、4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10)。经阿魏酸治疗后2周时,0.50g?L-1组、0.75g?L-1组ET-1水平低于病变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时,0.25g?L-1组、0.50g?L-1组、0.75g?L-1组ET-1水平低于病变对照组,其中0.50g?L-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4周时,0.25g?L-1组、0.50g?L-1组、0.75g?L-1组ET-1水平低于病变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27、0.021)。各浓度治疗组中,仅1.00g?L-1组治疗3周和4周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9)。结论 rd小鼠在病变过程中,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RP的发生发展有关。在不同浓度阿魏酸治疗下,rd小鼠ET-1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其中0.50g?L-1、0.75g?L-1治疗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 视网膜移植是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新方法,但如何避免或减少视网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的实验研究中常将正常C57 BL/6小鼠视网膜作为供体,视网膜变性(rd)小鼠作为受体.研究表明视网膜中Fas配体(FasL)蛋白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Fas+炎症细胞凋亡,推测可能与视网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FasL蛋白在不同鼠龄C57BL/6小鼠和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特点,揭示小鼠视网膜的免疫特性,为视网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将出生后(PN)-0周(出生日)、PN-1周、PN-2周、PN-3周、PN-4周的正常C57BL/6小鼠和rd小鼠处死制备眼球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摄片,并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采集图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各鼠龄不同品系小鼠间视网膜中FasL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FI)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PN-1周C57BL/6小鼠视网膜发育尚不完善,FasL蛋白在视网膜各层均呈阳性表达.PN-2、3、4周C57BL/6小鼠已发育成10层的视网膜结构,FasL蛋白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内节段(IS)、外界膜(OLM)、外丛状层(OPL)、内核层(INL)、内丛状层(IPL)及节细胞层(GCL)呈阳性表达.PN-1周rd小鼠视网膜结构与同龄C57BL/6小鼠接近,FasL蛋白在视网膜各层均呈阳性表达.PN-2周至PN-4周rd小鼠视网膜中外核层(ONL)细胞随着鼠龄增大逐渐减少,FasL蛋白在RPE、OPL、INL、IPL及GCL呈阳性表达;PN-2、3、4周rd小鼠RPE中FasL蛋白表达FI值分别为184.199±16.747、186.797±7.904和184.319±18.795,均明显高于同龄C57BL/6小鼠的160.402±22.851、160.995±22.799和105.787±17.6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0,P=0.002;t’=-4.277,P=O.000;t=-12.175,P=0.000);各周龄rd小鼠与C57BL/6小鼠间视网膜IPL中FasL蛋白表达的F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rd小鼠随着鼠龄增加视网膜ONL细胞逐渐减少,其RPE内免疫赦免相关抗原FasL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同龄C57BL/6小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BALB/c与C57BL/6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研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为成功构建E2抗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成年雌性BALB/c、C57BL/6小鼠各40~45只,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去势手术对照组,去势光照组(小鼠去势手术14d后进行持续10 000lx白光光照刺激4、8、12、16、24h组),玻璃体腔注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E2预处理组(去势手术14d后暗适应24h后分别行玻璃体腔注射2μL生理盐水或10-5mol/L E2),每组各6只。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TUNEL染色、视网膜电图检测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结果:去势光损组视网膜内核层/外核层厚度从白光10 000lx光照4h组开始显著减小; 玻璃体腔注射E2预处理可显著抑制两种品系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凋亡(P<0.01)以及C57BL/6小鼠视网膜电图检测中最大混合反应a波和b波波幅的下降(P<0.05)。
结论:相同光照条件对两种品系小鼠光损敏感性存在差异; E2对BALB/c小鼠无论是视网膜形态学及功能学上都产生了保护作用,而对C57BL/6小鼠功能学保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Cathepsin B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Cathepsin B的变化,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方法取C57BL/6J7d龄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缺氧环境中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视网膜ADP酶染色铺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同时测定眼组织Cathepsin B活性。结果组织病理学见突破内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无血管区面积及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面积,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Cathepsin B平均光密度、Cathepsin B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57BL/6J构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后,小鼠视网膜组织Cathepsin B表达增加、活性增强,CathepsinB可能是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alcels,RPE)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celnuclearantigen,PCNA)和bc1-2的表达。方法用SABC法对培养的人RPE作鼠抗人PCNA单抗及兔抗人bc1-2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RPE在接种后24小时和48小时,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31.2%和50.6%,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内,斑块状。bc1-2的表达为76%~90%,阳性染色在细胞浆,细颗粒状。结论培养中一半RPE有PCNA抗原表达,提示这些细胞处于S期;bc1-2抗原在大多数RPE表达阳性。这些生物标记物可能与培养的RPE生长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 deprivation myopia,FDM)巩膜中BMP-2表达的变化,研究其在巩膜重塑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3~4周龄的C57BL/6小鼠6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形觉剥夺21d组(16只)、同龄对照组(16只);形觉剥夺28d组(16只)、同龄对照组(16只).形觉剥夺前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带状光剪影验光检测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游标卡尺测量小鼠的眼轴长度,造模后分别于21d和28d取小鼠的巩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用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巩膜BMP-2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形觉剥夺21d和28d后,剥夺眼分别诱导出-1.60±1.03D和-3.10±1.19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拉长16±12μm和21±13μm,与自身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行巩膜形态学观察,可观察到剥夺眼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眼B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与自身对照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57 BL/6小鼠形觉剥夺眼巩膜中BMP-2呈下调趋势,BMP-2可能参与了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巩膜重塑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C57BL/6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变技术建立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探讨其主要条件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ENU(150mg/kg)腹腔注射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d后与其同品系雌性小鼠配种,F1代小鼠中发现角膜混浊小鼠,以具有角膜混浊表型小鼠与C57BL/6小鼠回交的方式繁育。对角膜混浊小鼠角膜感染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并使用不同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从自发性角膜混浊(B6一Co)小鼠眼部成功分离纯化了松鼠葡萄球菌,筛选出了对该菌敏感及耐药的抗生素。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左氟沙星、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呋喃唑酮;对该菌耐药的抗生素有头孢西丁、青霉素、氨苄西林、新生霉素;属于中间态的抗生素为呋喃妥因。结论C57BL/6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为自发性动物模型,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以松鼠葡萄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8.
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先天性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杆细胞为原发性变性,因此无法了解视细胞变性的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自发突变小鼠具有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类似的自然过程,有助于深入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及确定疾病基因治疗靶点.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LCA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自然变性过程. 方法 按出生后天数(P)取P14、P21、P35、P90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LCA的自发突变动物模型Rpe65rd12(B6[A]-Rpe65 rd1 2/J,rd12)小鼠各5只,同时选择鼠龄匹配的野生型C57BL/6J(B6)小鼠作为对照.采用RolandQ450SC UV视觉电生理检测仪行小鼠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用单次白色发光二极管(LED)闪光刺激记录总视锥细胞反应,刺激强度分别为1.00 cds/m2和1.96 cds/m2;采用紫外光闪光刺激记录短波长紫外光(UV)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刺激波长为(363±6)nm,刺激强度分别为2.0 mWs/m2和3.0 mWs/m2.ERG记录后次日处死小鼠并制备视网膜铺片,分别采用FITC荧光标记的花生凝集素(FITC-PNA)和Cy3荧光染色法检测2个组不同鼠龄小鼠视网膜中总视锥细胞和UV敏感的视锥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结果 P14 rd12小鼠明适应ERG反应为负波型,各波潜伏期延长,UV敏感的视锥细胞ERG各波记录不到.P21 rd12小鼠视锥细胞ERG b波振幅较野生型B6小鼠下降了约75%,b波潜伏期为(102.80±11.39)ms,较B6小鼠的(43.40±5.60) 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6,P=0.001);P21、P35和P90野生型B6小鼠UV敏感的视锥细胞ERG b波振幅分别为(59.60±36.00)、(82.40±12.22)和(68.43±17.63) μV,P21、P35和P90 rd12小鼠UV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均记录不到.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14野生型B6小鼠视网膜视锥细胞较多,呈绿色荧光,大量的视蛋白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腹部鼻侧象限UV敏感的视锥细胞中,呈红色荧光,P14、P21、P35 rd12小鼠视网膜中视锥细胞逐渐减少,绿色荧光逐渐减弱,UV敏感的视锥细胞呈散在表达.结论 rd12小鼠出生后早期即出现视锥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的丢失和功能异常更早于中长波长的视锥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C57 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探究Smad1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3周龄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NC),包括形觉剥夺3wk组(FDM 3W,n=20),形觉剥夺4wk组(FDM 4W,n=20),FDM3W正常对照组(FDM 3W-NC,n=10)和FDM4W正常对照组(FDM 4W-NC,n=10),实验组右眼遮盖,左眼自然暴露作为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在实验3 wk及4 wk时检测所有小鼠屈光状态,HE染色观察巩膜及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Smad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组呈生理性远视化发展,FDM3W、FDM4W实验眼均呈相对近视化发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FDM3W、FDM4W实验眼巩膜及视网膜明显变薄;实验眼视网膜中Smad1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尤其是内核层及内丛状层)中Smad1的表达呈下调趋势, Smad1极有可能通过转导视网膜信号参与了近视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c-jun N末端激酶(JNK)作为一种凋亡基因,在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研究已成为近些年的热点之一,而JNK3作为JNK的亚基因之一,在DR中的研究目前较少.目的 定量检测JNK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JNK3在DR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4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30只糖尿病组小鼠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溶解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糖尿病模型,18只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柠檬酸钠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2、4、8周摘除小鼠左眼眼球,提取视网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JNK3 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造模后2、4、8周,糖尿病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75、-5.498、-5.347,P<0.01).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视网膜中JNK3 mRNA相对表达量(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02.345,P<0.05;F时间 =131.679,P<0.05);其中造模后4周和8周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中JNK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21±0.14和5.43±0.37,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54 ±0.42和2.26±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23.399,P<0.05);糖尿病组内比较可见,造模后8周小鼠视网膜中JNK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2周和4周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56、16.857,P<0.05).结论 JNK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上调,其早期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JNK3可能参与早期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1基因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中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中视网膜色素变性1(retinitis pigmentosa-1,RP1)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方法,对6个ADRP家系的47例成员和50例对照者进行了RP1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筛选与检测。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RP1基因点突变在RP发病中的作用。结果:ADRP家系成员和对照组RP1基因第4外显子上检测出2个变异位点。在1691和1725密码子存在杂合的两种类型的密码子(S1691P,Ser-Pro,TCT→CCT;Q1725Q,Gln-Gln,CAA→CAG)。ADRP家系成员中Ser-1691-Pro及Gln-1725-Gln位点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1.202,P<0.05)。结论:RP1基因Ser-1691-Pro及Gln-1725-Gln位点多态性可增高RP的危险性,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考虑为ADRP家系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常合并眼部多种并发症.针对RP原发病治疗的报道较多,包括药物、激光、手术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既往的治疗方法大多疗效不明确,而近期发展的某些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方法经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可改善部分患者视功能,值得进行... 相似文献
13.
Bojana Radojevic Kaylie Jones Martin Klein Margarita Mauro-Herrera Ronald Kingsley David G. Birch 《Ophthalmic genetics》2021,42(1):15-22
ABSTRACT
Purpose
In a cohort of eight families (11 patient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 (arRP), we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utations in CNGB1. 相似文献14.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杆体α—cGMP门离子通道基因(α—cGMP—gated cation channel,CNGA1)基因突变。设计对照性实验研究。研究对象35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ARRP)家系的先证者和55名散发病例。随机收集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DNA分离试剂盒提取DNA,应用11对CNGA1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NG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的拼接区。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将PCR产物进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硝酸银染色,观察有无变异带。如果发现变异带,再将该PCR产物进行DNA测序。主要指标通过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发现CNGA1基因突变。结果未发现CNGA1基因突变。结论CNGA1基因突变在国人RP患者中的致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胶质细胞在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活化表现.方法制备22个原发性RP患者及18个正常人眼的石蜡切片.抗体HLA-DR,CD45及CD68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标记. 结果 RP患者赤道部视网膜内层出现大量肥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部分向变性的感光细胞层浸润.黄斑区小胶质细胞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在视网膜内层明显活化并向感光细胞层浸润;在视网膜内层活化但很少向外核层浸润;视网膜全层未见小胶质细胞活化.视神经及视网膜前膜均见小胶质细胞活化.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是RP的一种独特的炎性反应方式,在感光细胞变性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的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及临床异质性。IMPDH1存在于全身各处器官中。近年来对RP发病机制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对IMPDH1基因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IMPDH1基因对RP的发病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这种致病基因的结构、突变及其功能目前已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IMPDH1基因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ERGs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电图(ERGs),测定了75例150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的ERGs,分析了其b波振幅情况。方法:用视觉电生理仪测量ERGs的b波振幅。分析从5个月到70岁的75例150多膜色素变性病人的ERGs的b波振幅情况。结果:(1)b波振重度降低或记录不到波形者130眼,占87%,平均年龄25岁,其最好视力达1.5,最低右无光感。(2)b波振幅轻度或中度降低者10例20眼, 相似文献
18.
FLVCR1 (feline leukemia virus subgroup c receptor 1) is a transmembrane protein involved in the trafficking of intracellular heme. Homozygous variants in FLVCR1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ssociation with a clinical syndrome of posterior column ataxia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PCARP). Here,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non-syndromic retinitis pigmentosa homozygous for a splice-site variant in FLVCR1 (c.1092 + 5G>A) without evidence of posterior column ataxia or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We sugges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intronic splice-site variants in FLVCR1 and the absence of posterior column degeneration and suggest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is observation. Should this association be proven, it would provide valuable prognostic information for patients. Retinal degeneration appears to be the sol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is FLVCR1 variant;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using an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 with sub-retinal delivery may therefore represent a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halting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this patient group.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判断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4眼)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结果。观察患者术前合并黄斑病变和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情况,分析白内障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变化和相关性。根据OCT的椭圆体带(ellipsoidal zone,EZ)结构完整性将RP患者分为EZ结构完全缺失组(Grade1组)、EZ结构异常或部分缺失组(Grade2组)和EZ结构基本正常组(Grade3组),观察各组术后BVCA。结果 术前有11眼RP患者合并有黄斑病变,其中黄斑囊样水肿2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拉4眼;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5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分别为(1.529±0.535)logMAR、(1.232±0.656)logMAR、(1.056±0.498)logMAR、(1.013±0.565)logMAR,术后最终BCVA较术前BCVA显著提高(t=3.252,P=0.002),其中19眼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BCVA与术后最终BCVA显著相关(r=0.683,P<0.01)。Grade1组、Grade2组、Grade3组术后最终BCVA分别为(1.331±0.545)logMAR、(0.617±0.256)logMAR、(0.660±0.378)logMAR,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最终视力均好于Grade1组(F=6.764,P=0.005),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结论 大部分RP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可得到改善,OCT可以判断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尤其是EZ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