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面联合入路切除颅眶鼻沟通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颅面联合入路成功切除颅眶鼻沟通瘤5例,包括上颌窦腺鳞癌及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各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分化好的软骨肉瘤1例。重点讨论了手术方法,眼球保留及颅底修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翼点-眶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至2009年收治的13例颅眶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经翼点-眶顶入路的手术方式切除肿瘤.结果 在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0例,大部或部分切除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4例.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为脑膜瘤,本组6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翼点-眶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手术创伤小.术中应注意保护球后重要组织,并根据需要进行眶顶修补或重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dure via pterional -orbital approach for cranioorbital communicating tumors.Method 13 patients with cranio -orbital communicating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Pterional approach was adopted for the operations with resection of orbital roof, and the surgical advantages and cautions were concerned.Results In 13 patients, 10 cases undertook total removal, and 3 cases undertook subtotal or partial removal of tumors.9 cases were benign, and 4 cases were malignant tumors.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6 cases were meningioma which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Patient's follow - up ranged from 3 to 52 months, which showed that no operative death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revealed.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injury of extraocular muscles, which occurred in 4 patients.Conclusions Resection of cranio - orbital tumors via pterional - orbital approach provided facilities for exposing tumors and showed less operative damages.Protecting important tissues in postglobal region and reconstructing orbital roof will result in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
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均采用双侧额部发际内冠状切口,根据肿瘤大小、占据眶内的部位以及是否有颅内侵犯,调整皮肤切口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入路、经额经眶上缘入路或经额经颧经眶上缘入路。对单纯眶内肿瘤,采用硬膜外入路;对眶-颅沟通性肿瘤,先经硬膜内处理肿瘤的颅内部分,然后打开眶顶和(或)眶外侧壁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全切除26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除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另2例遗患侧眼失明外,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颅入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时,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而使肿瘤得以充分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颅眶沟通肿瘤包括颅眶型及眶颅型两类.我院自1988年10月~1995年10月采用额颞眶颧新联合入路,切除颅眶、中颅窝底肿瘤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7(7~62)岁.临床表现 病程2个月至8年,其中1年以内10例,l~3年14例,7年后复发脑膜瘤1例.有不同程度突眼22例(单侧18例,双侧4例).复视、眼球固定及眼球活动障碍12例,视力下降20例,单侧视力下降14例,双侧6例,视乳头水肿15例,视神经萎缩5例.  相似文献   

5.
经额颞眶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眶沟通肿瘤包括颅眶型及眶颅型两类。我院自1988年10月~1995年10月采用额颞眶颧新联合入路,切除颅眶、中颅窝底肿瘤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索手术根治颅咽管瘤的方法。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23例颅咽管瘤病人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4.08岁,以视力障碍起病12例,月经紊乱或闭经3例,头痛7例,性欲减退1例。MR检查肿瘤<2.0cm者2例,2.1~3cm者11例,3.1~4cm者5例,4.1~5cm者4例,>6cm1例。肿瘤位于鞍上者14例,进入三脑室内者7例,鞍上和鞍内者2例。肿瘤钙化者13例,无钙化者10例;囊性18例,完全实性5例。二次手术者3例,初次手术20例。全部病人均在全麻后行右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可以从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结果:除1例二次手术病人肿瘤近全切除外,22例肿瘤全切,术后1~6个月观察,术后参加日常工作者21例,生活需要照顾者1例,1例病人术后7天因误吸窒息死亡。结论:翼点入路是对鞍上和三脑室内各种类型的肿瘤手术切除的优选入路,绝大多数病人可达到肿瘤全切除及良好的愈后。  相似文献   

7.
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切除鞍上颅咽管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上间隙在切除侵及脚间窝、与下丘脑粘连的颅咽管瘤中的作用.方法位于第1~Ⅲ间隙难以全切除的颅咽管瘤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术中利用颈内动脉分叉部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视束外侧缘围成的颈内动脉上间隙辅助切除肿瘤.结果本组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颈内动脉上间隙增加了直视和分离肿瘤的范围和角度,特别是增加了向下、向前推挤肿瘤的空间,更有利于上方及后方的肿瘤分离和切除.结论在翼点入路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中,如肿瘤与后上方神经血管组织关系密切,利用颈内动脉上间隙切除肿瘤则可增加肿瘤全切除的机会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经耳前或耳后颞下入路切除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经耳前或耳后切口颞下入路切除5例颅底沟通瘤。其中巨大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和软骨肉瘤1例。5例中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全部手术病人除1例出现轻面瘫外,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好。作者就手术入路选择等体会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13例颅咽管瘤患者均采用经右侧翼点入路手术,合理利用四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结果11例肿瘤达到全切,1例囊实性和1例实性肿瘤次全切除(术后分别行γ-刀治疗);1例术后9d死亡。随访6月~2.4年,12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翼点入路可满意地切除颅咽管瘤,术后辅以放疗或γ-刀治疗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经眶-额-翼点联合入路切除巨大鞍上脑膜瘤25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巨大鞍上脑膜瘤的开颅手术切除方法。方法 对 2 5例偏侧生长的巨大鞍上脑膜瘤经眶 额 翼点联合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本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 2 1例 ( 84%) ,无手术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入路具有显露良好、脑牵拉轻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适用于切除偏侧生长的巨大鞍上脑膜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颅咽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间,我科采用翼点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21例大型颅咽管瘤,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8例。年龄8~56岁,平均31.5岁,病程4个月至7年。1.2 临床表现 头痛20例,视力、视野改变2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急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病人14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A检查,采用该入路开颅,充分显露动脉瘤然后夹闭,并行血肿清除。结果本组无1例死亡,该入路可缩短手术操作距离,对深部结构的观察角度明显扩大,消除视路死角,牵拉性损伤明显减少。14例动脉瘤成功夹闭,清除血肿较完全。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导致颅内血肿,病情凶险,需尽早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手术是首选,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具有手术野暴露好,术中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牵拉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及脑损伤。降低病残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耳囊入路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听神经瘤患者资料,术前常规进行纯音测听、面神经功能评估、颞骨CT、内耳MRI等检查,选择听力损失超过50 dB或肿瘤直径>2 cm而无法保留听力且颞骨CT提示中颅窝低位、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32例,在全麻下经耳囊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结果 肿瘤全切30例;术中面神经结构保留率100%;术后患耳丧失听力,部分患者出现头晕,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出现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各1例,重新打开术腔对症处理治愈.结论 对于颞骨气化不良表现为中颅窝低位、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如果不考虑保留听力或无保留听力价值,可选择经耳囊入路以利于彻底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功能和减少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采用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处理上斜坡病变的显露范围和工作角度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7例(14侧)尸头上模拟两种手术入路的操作,应用神经导航技术,选择上斜坡区为手术靶区,测量并计算两种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和工作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翼点入路的观察角度显著性小于颅-眶颧入路(P<0.05).在显露范围上翼点入路小于颅-眶颧入路,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翼点入路相比,颅-眶颧入路对上斜坡病变的显露范围有所扩大,工作角度显著增加,因此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减少脑牵拉性损伤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18.
眶颅沟通瘤全切除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四例眶颅沟通瘤,采用经额颞-眶入路行肿瘤全切除,结果满意。对眶颅沟通瘤的诊断和手术入路进行了讨论。认为经额颞-眶入路是切除眶颅沟通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20.
经Yasagil标准翼点入路可施行大部分的鞍内/鞍旁和鞍周肿瘤手术。眶上翼点(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SOP)入路由Al-Mefty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道,主要用来处理前中颅窝底病变,但有手术创伤大和并发症较多的缺陷。对于一部分鞍内肿瘤或鞍内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肿瘤,经翼点入路手术时并不需要过多地显露颢叶,行标准翼点开颅并非必须。将眶上翼点入路加以改良,就能使鞍区及鞍旁结构得到良好显露,达到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