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建平  孙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70-2272
目的: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共52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将1999年6月~2005年1月入住ICU的昏迷患者共104例,按有无人工气道分为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两组均实行定时翻身、肺部叩击等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85.07%,无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35.1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维持人工气道的内环境平衡,使之符合生理的要求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致昏迷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将2006年1月—2010年4月入住神经外科的68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儿,按有无建立人工气道分为二组;患儿按GCS评分分:轻型、中型及重型昏迷。所有患儿均实行常规和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77.5%,明显高于无人工气道组(32.1%,P〈0.05);GCS评估为轻型组的感染率为30%,明显低于中型组52.9%,而重型组感染率最高为80.6%。结论人工气道的建立,极低的GCS评分是儿童颅脑外伤致昏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呼吸道护理,促进颅脑外伤的康复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监测的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103例。结果:103例人工气道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60例,感染率为58.25%,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人工气道的建立、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关。结论: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每日评估,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本院人工气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各科室抢救实施建立人工气道13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结果: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3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7例,感染率为41.30%,统计分析显示,插管类型、置管地点、置管后留置时间、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高低、是否机械通气、口腔护理次数、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与置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P〈0.05),而采用密闭式吸痰管、使用人工鼻与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无密切关系(P〉0.05)。结论:多种因素与人工气道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采取多项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监测的方法,调查2010年1~12月在我院实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65例。结果人工气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50.76%,危险因素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人工气道的建立、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关。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及时有效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伴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010年-2012年收治的108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发生院内呼吸道感染3例,感染率为5.0%,对照组发生呼吸道感染11例,感染率为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感染病例发现,感染最多的病原体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例数为9例,占比64.3%(9/14),伴有基础疾病的39例患者中,感染7例,感染率17.9%(7/39),108例中做了气管切开术的患者35例,感染11例,感染率31.4%(11/3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院内呼吸道感染率,在导致感染的因素中,气管切开术、伴有基础疾病及革兰氏阳性球菌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134例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无肺部基础疾病或肺挫伤病史,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本组由家属或主管护士代替填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方差分析法,探讨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134例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中29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占21.6%,这29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相对较多,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体温升高及咳黄黏痰,分别占58.6%及24.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显示: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应用抗生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昏迷时间及使用呼吸机等关系密切(P<0.05).结论 导致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性疾病气管切开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颅脑损伤患者311例,均出现脑出血并进行气管切开抢救治疗,其中34例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为观察组;其他277例未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相关感染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 60岁感染率为22.54%,高于≤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呼吸机、意识障碍、合并其他慢性病感染率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ICU时间>2d感染率为15.31%(15/98),少于≤2d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昏迷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气管切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颅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性疾病气管切开引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应用呼吸机、意识障碍、合并其他慢性病、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吸痰、昏迷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气管切开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科患者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回顾病历,查阅文献,根据实证采取合理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1、2、3周发生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减少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院重症医学科(ICU)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发病特点、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以及研究相应的干预措施对ICU住院病人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对照组)入住ICU的1843例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干预组)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院内感染的影响.结果对照组1843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206例,发病率11.18%.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69.90%),以昏迷、有慢性肺病、留置胃管、气管切开以及使用呼吸机大于5天的病人为主;并且临床病情分类分值越高,院内感染发生率越高;干预组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总发病率、男性病人感染率、以及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结论 对气管切开、昏迷、有慢性肺病、留置导管时间长且使用呼吸机的男性危重病人及时给与护理干预措施,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35-937
目的:探讨麻醉相关因素对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及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在临床中预防效果,以期为其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取拟气管插管全麻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843例,以2015年1月为限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2015年1月以前患者(398例),分析其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因素感染率,对差异≤0.001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定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独立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对策。观察组为2015年1月以后患者(445例),对其应用预防措施,观察应用后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时间>3h、喉镜消毒剂消毒方式、多次过滤器、盲探插管、经口插管、插管偏深及拔管时间延迟均与下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时间、喉镜消毒方式、插管途径、插管深度及时间均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针对多因素分析结果制定预防措施,并应用于观察组,观察组感染率仅为仅为1.80%,低于对照组7.79%(P<0.05)。结论:麻醉相关因素与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直接相关,通过插管前、插管中及插管后饮食、环境、操作等进行综合预防,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了解气管切开术与医院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气管切开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61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85.9%.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0%.铜绿假单胞菌占40.5%,为引起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可能是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与传统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护理,统计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采取持续气管内滴药法对气道进行湿化;B组66例,采取传统雾化吸入法对气道进行湿化,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在气管切开后3、6、12d对患者进行痰液细菌培养,A组阳性例数少于B组(P0.05)。在所有痰液细菌培养标本中,G-菌占75.23%,G+菌占24.72%,较常见的细菌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传统雾化吸入法与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比较,后者能明显缩短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是为探讨如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进行有效的护理,解决呼吸道感染,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人工气道的病人,实施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及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结果本研究36例病人护理后,仅5例气管切开患者、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人工气道的感染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严格的人工气道管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和因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骆秀萍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144-14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的护理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充分湿化气道,正确彻底吸痰,气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结果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的正确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和减少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救治的过程中进行规范的气道护理,有利于改善缺氧及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建立人工气道前无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41例,将其中建立人工气道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58例作为感染组,未感染的83例作为对照组,并对2组人群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头部位置、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及吸痰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4d,有基础疾病,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反复吸痰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而建立人工气道后患者头部位置抬高〉30°,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结论医院内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必须针对重点人群高危因素即相关环节,采取有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选择较理想的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管理方法,比较观察我科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62例随机分成两组,湿纱布组和人工鼻组,观察气管切开后病人气道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呼吸道阻力增加、护理时数及气管切开后的不良症状。结果,除呼吸道阻力增加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外,人工鼻组在湿化不足、湿化过度、痰液黏稠、痰痂、堵管、肺部感染、护理时数项目上明显优于湿纱布组(P<0.01或P<0.05)。表明人工鼻可明显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降低气管切开病人的并发症,尤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大大减少护理工作量,且人工鼻组并不增加呼吸道阻力。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细菌培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华振  柯水源  陈昌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12-2713
目的:为了了解气管切开术与医院呼吸道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气管切开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136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75.6%,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1%,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40.5%,鲍曼不动杆菌占25.5%,两者为引起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可能是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慈花  黄焕容 《吉林医学》2012,33(16):3510-3511
目的:探讨在人工气道患者持续使用湿化装置吸氧系统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气管切开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46例,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对照组(B组)48例,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纱布块、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的患者明显少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湿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