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母婴预后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单胎妊娠的10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胎膜早破组;同时收集未破膜110例早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按孕周各分为三组组,分析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及结局、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延长孕周时间等的差异。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膜早破组中28-31^+6周延长孕周成功率低于对照组(χ^2=8.79,P〈0.05),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早产儿的呼吸窘迫、脑室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的发生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围生儿并发症及母婴感染的发生与孕周及处理方式相关,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应采取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破膜孕周及不同潜伏期长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例孕28~37周PPROM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孕产妇发生PPROM的孕周将所有病例分为28~33周(A组)和34~37周(B组)两组,并根据潜伏期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48h和﹥48h。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围产结局。结果 B组母婴结局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潜伏期大于48h孕妇分娩后发生产褥感染和绒毛膜羊膜炎概率高于潜伏期小于48h孕妇(P<0.05),潜伏期大于48h胎儿窒息、肺部感染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优于潜伏期小于48h者(P<0.05)。B组潜伏期大于48h孕妇分娩后发生产褥感染和绒毛膜羊膜炎概率高于潜伏期小于48h孕妇(P<0.05),新生儿各项指标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临床处理,增加孕期保健,综合治疗,可减少母婴病率,改善孕妇及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相关细胞因子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母血、脐血中的含量,探讨其与绒毛膜羊膜炎及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 未足月胎膜早破80例研究对象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34例(观察组)和非绒毛膜羊膜炎组46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母血和脐血中的白细胞介素(IL)-6、IL-2、IL-10的含量及分娩后胎盘病理学检查。对各指标绘制ROC工作曲线比较各细胞因子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特异性、尤登(Youden)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并记录早产儿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母血及脐血中IL-6均高于对照组(P<0.05);IL-10在母血及脐血中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在两组母血及脐血中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别(P>0.05)。采用母血和脐血IL-6、IL-2大于截断值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分别为91.4%、40.0%和85.7%、91.4%,特异性分别为82.2%、77.8%和93.3%、24.4%,Youden指数为0.736、0.178和0.790、0.158,ROC曲线下面积Az为0.940、0.567和0.956、0.550。母血和脐血IL-10大于截断值时排除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分别为77.8%、88.9%,特异性分别为88.6%、80.0%,Youden指数为0.664、0.689,ROC曲线下面积Az为0.901、0.928。观察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5.2%(12/34),对照组发生率为6.5%(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妇女母血、脐血中IL-6、IL-10水平变化与绒毛膜羊膜炎有关,检测二者的浓度变化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早发现早治疗绒毛膜羊膜炎,可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5.
6.
吴丽丽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6,1(11):1002-1003
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PPROM)是指妊娠未满37周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临床观察报道发生率为2.0%~3.5%。越近足月发病率越高,发生在34孕周前者约占19%,34孕周后者占81%。PPROM母亲面临的危险有绒毛膜羊膜炎、脐带脱垂、胎盘早剥、难产、产后出血等,而胎儿可能发生早产、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等,从而增加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4周,34^+1~36^+6周二组作比较分析。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和流产、引产史及胎位异常。不同孕周的二组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主要原因,而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率越高。提高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对围产医学质量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84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84例诊断为PPROM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PROM在所有妊娠中的发生率为1.9%,早产合并PPROM占31.5%.在持续阴道流液的孕妇中60%在7天内启动分娩,治疗上常规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妊娠<35孕周者40%发生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围生期死亡率为25%,肺发育不良达35%.结论PPROM不仅可导致羊水过少,羊膜腔内感染;还可能引起早产,围产儿病死率显著增加.因此,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PPROM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详细记录笔者医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05例单胎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观察母婴感染率。按破膜距分娩时间长短将胎膜早破孕妇分为<12h组和≥12h组,观察破膜距分娩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母婴感染率的关系。比较83例感染孕妇和2322例未感染孕妇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将83例伴有新生儿感染的胎膜早破孕妇分成未足月胎膜早破组和足月胎膜早破组,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结局。结果 2405例胎膜早破患者中,孕妇感染83例,占3.45%,新生儿感染72例,占2.99%。与破膜距分娩时间<12h组相比,≥12h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母婴感染率明显增高(P<0.01)。感染孕妇组的新生儿感染率高于未感染孕妇组。与足月组相比,未足月胎膜早破组胎儿宫内窘迫率及新生儿感染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分娩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膜早破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发生感染的孕妇更易发生新生儿感染。对于不同孕周、破膜时间长短不同的胎膜早破孕妇应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母婴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母婴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PPROM单胎妊娠的537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孕23-32+6周PPROM患者的死产率为83.3%,新生儿死亡率为63.3%,围产存活新生儿发病率与孕33-36+6周的PPROM患者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PPROM患者的围产儿结局与破膜孕周密切相关.结论 孕23-32+6周PPROM的早产儿预后较差,在保守治疗期间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终止妊娠,而孕33-36+6周PPROM患者建议在积极期待治疗期间及时分娩,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解脲支原体 (UU )在不同状态下与早产及胎膜早破 (PROM )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 2 10例孕妇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DNA检测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孕妇血清抗UUIgM ,以两项检测结果同时阳性做为宫颈UU感染的标准 ,以UUDNA阳性而血清抗UUIgM阴性做为宫颈UU的携带状态的标准 ,并结合分娩后胎膜UU培养及病理检查 ,进一步区分宫颈UU的携带状态与感染。【结果】 2 10例孕妇中宫颈分泌物UUDNA阳性10 0例 ,占 47 6 % ,宫颈分泌物UUDNA及血清抗UUIgM均为阳性者 6 2例 ,占分娩总数的 2 9 5 % ,占宫颈分泌物阳性者的6 2 % ;感染组分别与携带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 ,胎膜早破、早产、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差异显著(P <0 0 5 ) ,而携带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宫颈UU发生感染与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密切相关 ;携带状态与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4-01~2014-08间21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的发生率A1组分别为16.17%、30.95%、21.43%、0;A2组分别为47.83%、73.91%、56.62%、4.35%;B组分别为6.12%、23.13%、2.04%、0。A组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其中A1组与A2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28~33+6孕周的胎膜早破应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34孕周的胎膜早破可积极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处理足月胎膜早破时间过程中的有效处理策略,从而为临床的相关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分娩的156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1)两组产妇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产后出血发生率、宫内感染发生率和产褥病发生率组间比较,期待治疗组产妇均显著高于引产组产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围产儿患病率组间比较,期待治疗组新生儿显著高于引产组新生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针对足月胎膜早破实施处理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尽快引产的主动处理方式与采用等待自然分娩的被动处理方式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实施主动处理策略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处理足月胎膜早破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4.
早产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早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影响早产胎膜早破的因素。结果在孕期增重上正常足月组明显高于早产胎膜早破组(P〈0.05)。在早产胎膜早破组和正常足月组中,无系统产检(OR=2.29,95%CI:1.02~5.14)、无吸烟或被动吸烟(OR=0.43,95%CI:0.19~0.98)、人工流产(OR=3.30,95%CI:1.44~7.59)、绒毛膜羊膜炎(OR=4.12,95%CI:1.06—16.05)、孕期阴道流血史(OR=9.60,95%CI:1.15~80.04)是影响早产胎膜早破的独立性因素。结论为预防早产,提高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健康水平,需要对影响早产胎膜早破的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围生儿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26例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发生率为3.1%;胎龄小死亡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胎龄小于31周者;应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可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主要原因。若临床无感染征象,应尽量保胎至孕34周,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期待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期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适宜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对入院时孕<31+6周(A组,40例)、孕32~33+6周(B组,46例)以及孕34~36+6周患者(C组,44例)实施期待疗法,比较期待治疗时间,母体感染率及围生儿结局的差异。采用WHCIEP16.0医学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B组延长孕周时间>A组、C组(P<0.05)。A组新生儿体质量低于B组、C组,A组的母体感染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以及围生儿死亡率均高于B组、C组(P<0.05)。B、C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32~33+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实施期待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故在母体与胎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施期待治疗以延长妊娠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因未足月胎膜早破而早产的340例28-34^+6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本结果采用X^2分析法。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但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P〈0.05)。结论:对于pPROM的处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产胎膜早破者胎盘病理改变的情况,探讨其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10月-2015年9月在该院分娩的早产孕妇中方便简单选取158例早产胎膜早破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早产即无胎膜早破者又无合并症者作为对照组(206)例,胎盘采用统一HE染色,研究两组孕妇胎盘病理改变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绒毛膜羊膜炎、合体结节增多、脐血管炎、胎盘梗死、绒毛间质纤维化其比例分别为51.9%、41.2%、15.2%、17.7%、22.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胎盘肿瘤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围产儿死亡等妊娠结局的发生比例分别占13.9%、8.86%、6.33%、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数据对比,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胎膜早破者胎盘病理形态学改变与妊娠结局紧密相关,监测胎盘病理改变,可防治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未足月胎膜早破为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其治疗方法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子宫收缩抑制剂治疗、促胎肺成熟治疗、羊膜腔内输液、羊膜腔封闭治疗等。未足月胎膜早破作为危及母儿生命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受到了产科界的重视,而正确的治疗在改善新生儿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