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肺囊虫病的X线、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肺囊虫病的X线胸片和3例CT胸部的表现。结果:X线胸片和CT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分布的类圆形结节状阴影,直径约3.0-12.0mm,边缘较清楚,有的结节密度不均,中心密度较周边低,形成高密度环状影,有的结节内或环壁可见点状钙化,有的结节密度浅淡均匀,病灶间无融合征象,无胸膜反应,无胸腔积液、无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6例均合并皮肤,肌肉囊虫病,5例合并脑囊虫病,结论:肺囊虫病虽少见,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注意合并其他部位囊虫病,诊断本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X线胸片和CT诊断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肾移植后CMV患者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肾移植后CMV肺炎8例X线胸片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3例胸片正常;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磨玻璃影最为常见,并与其它影像学表现合并存在,主要与实变影和多发性小结节样影合并存在;磨玻璃影在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两侧肺分布.10例患者有多发性小结节样影;8例患者有多发实变影;5例并发有少量胸腔积液和小叶间隔增厚.结论: 肾移植后CMV肺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X线及CT表现。方法:对已确诊的5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卡氏肺囊虫肺炎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1例)、线状和网状(2例)、弥漫性网状和细小结节状(1例)及肺内多发实变影像(1例)。结论:艾兹病病人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磨玻璃密度结节肺腺癌CT、X线表现的对比分析,总结其在X线上的影像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3例磨玻璃密度结节样肺腺癌的影像信息,对比其在CT与X线上的影像表现,以CT影像特征为参考标准,分析其X线特点,加以总结归纳,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3例磨玻璃密度结节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36例,在X线胸片上均未见显示。混合密度磨玻璃结节67例,X线胸片上46例可见,检出率68.7%,其中1~10mm区间大小检出率为41.2%(7/17),11~20mm区间大小检出率为77.1%(27/35),21~30mm区间大小的检出率为80%(12/15),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4,P=0.018);肺的隐蔽部位检出率为41%(9/22),肺非隐蔽部位检出率为8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47,P=0.0077);X线上42例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结节影,4例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片状影;伴随征象中分叶征27例,毛刺征17例,胸膜凹陷征6例。磨玻璃结节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1,P=0.0003),实性成分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56,P=0.006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病变密度高(OR=1.0068,95%CI:1.0031-1.0115,P=0.0012)、病变位置非隐蔽(OR=8.2261,95%CI:2.4053-36.5576,P=0.002)均显著提高检出率。结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肺腺癌在X线胸片上无法显示;混合密度结节肺腺癌在X线胸片上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结节状影,少数表现为片状影,分叶征较其他征象更为常见,其X线表现主要取决于结节的密度和结节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肾移植术后继发卡氏肺囊虫肺炎5例,均摄胸部X线片,其中2例行胸部CT扫描。结果:胸片示病变呈双侧性网状结节影、浓密的斑片状影和云团状影及全肺实变影。CT扫描示肺内毛玻璃样、片状影以及正常肺与病变肺交织嵌合构成马赛克图形。结论: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X线胸片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X线、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6例经病理证实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6例)和CT资料(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X线平片中,3例双肺呈弥漫性磨玻璃阴影,3例呈斑片状、网状结节影;1例合并气胸.5例CT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影,间以线状、条状及网状小结节影;4例胸膜下见"月弓征",3例见肺气囊;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合并气胸l例.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CT对其诊断较X线平片敏感,最后确诊仍需病理.  相似文献   

7.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X线胸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CT及胸资料,所有患者均依照目前通用的ABPA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8例ABPA患者的胸片中7例发作期见游走性浸润影,3例有局限性肺不张,7例见支气管扩张,5例合并牙膏样、树枝样或指套样阴影。CT显示8例患者均有囊状支气管扩张并支气管黏液栓形成及以树芽征为主要表现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3例患者有段或叶的实变、不张。结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胸片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贾红明  崔冰  左六二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99-1101
目的:探讨经静脉应用毒品致胸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8年间28例临床收治证实的经静脉应用毒品致胸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两肺纹理增粗、多模糊5例,浸润性斑片状、片状模糊阴影X线胸片12例、CT14例,结节影X线胸片16例、CT17例,空洞影X线胸片10例、CT13例,肺气囊X线胸片17例、CT19例,心脏增大6例,胸腔积液X线胸片6例、CT12例,液气胸3例,6例CTPA显示肺动脉充盈缺损2例(2/6)。多种形态病灶并存。本组除5例仅1种改变外,余23例均出现两种以上病变,病灶分布肺外周或胸膜下,主要在中下肺野。结论:影像学检查是静脉应用毒品致胸部病变重要的检查方法,多发周边或胸膜下的气囊、结节伴或不伴空洞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X线、CT表现 (附4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X线、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6例,所有病例经多次X线胸片检查,且每隔2d复查胸片,其中CT检查5例,分析其X线、CT表现特征。结果:46例胸片表现可分三期:①肺间质性炎变期;②肺实变期;③吸收消散期(转归期)。结论:X线表现是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CT能更清楚显示病灶的密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0.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影像资料,病初6例摄胸部X线片,其中4例复查,1例行胸部CT检查.结果 6例病初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实质浸润和间质改变,其中实质浸润累及双肺3例,左肺3例;肺门增大3例.病程中复查4例,影像表现变化较快,与临床表现一致.CT检查表现为双肺中内带实变和磨玻璃密度影、胸膜下小结节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右侧胸腔积液.结论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最终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炎的X线、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由两位阅片者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实验室证实的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炎的X线、CT表现。结果: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上叶尖后段1例,左上叶舌段1例,左肺下叶基底段1例,左肺各肺叶、肺段病变1例,左侧胸膜腔1例。团块状、结节状病灶6例,X线表现为直径约3.0~7.0cm大小结节状。结论: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炎的X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肺内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肺淋巴瘤和肺假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8例肺淋巴瘤均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CT检查,其中6例行胸部CT、2例行气管分叉体层和肺内病灶体层检查;2例肺假性淋巴瘤均X线胸片、气管分叉体层及肺内病灶体层检查。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8例肺淋巴瘤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肺结节、肿块,7例病灶边缘呈棉絮状或周围呈磨玻璃样,2例灶内可见支气管气像,1例可见空洞。2例合并有双肺多发斑片,2例合并双肺细网状结构或磨玻璃样变,1例合并双肺多发粟粒结节。2例肺假性淋巴瘤表现为含支气管气像的双肺多发大片浸润实变,无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样,结节或肿块型的病灶边缘棉絮状或其周围呈磨玻璃样,多合并肺内斑片、肺间质变。但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3.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胸部X线片和CT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胸部X线片、CT和HRCT的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管肌瘤病的胸部X线、常规CT及HRCT表现。结果:2例胸片显示广泛的网格状、蜂窝状阴影。常规胸部CT见双肺野磨玻璃样改变,肺实质内多发囊状低密度灶。HRCT特征性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均匀分布的薄壁小囊状阴影。结论:常规CT可显示淋巴管肌瘤病部分肺部改变,而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熟悉其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对支气管肺外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肺外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并与X线胸片比较来选择最佳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胸部外伤患者的CT表现,主要分析支气管和肺组织损伤的表现。结果:根据CT表现将肺损伤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轻度5例,2例X线胸片漏诊;中度6例,X线胸片显示病变较CT显示的范围小,程度轻;重度8例,其中3例X线胸片漏诊部分病变。支气管损伤2例,X线胸片均不能清晰显示,经螺旋CT薄层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可清晰显示病变。结论:胸部创伤的急诊检查,不能满足于X线胸片的粗略显示,还应重视多层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IDS患者常见肺部机遇性感染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23例AIDS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胸部X线片及CT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合并肺结核13例,细菌性肺炎3例,肺部影像表现与普通肺结核、肺炎相似;卡氏肺囊虫肺炎(PCP)7例,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斑片状、网格状、结节状影或磨玻璃样改变。结论肺部感染是AIDS病患者晚期的主要机遇性感染,影像表现对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 2 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表现。结果 :本组 2 4例中 2例肺野可显示网格及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 ,2 1例表现为肺野透光度减低 ,1例仅表现肺纹理增强。其中 16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本组合并肺出血 6例 ,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 5例 ,并发气胸 1例。结论 :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主要方法。胸部照片显示肺野透光度减低、“白肺”及空气支气管征 ,结合临床 ,可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附18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继发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艾滋病患者继发卡氏肺囊虫肺炎18例,均摄有胸部X线片和CT扫描片,HIV抗体检查均为阳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典型的胸部表现:双肺门周围及中下肺野弥漫性不对称的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和对称的毛玻璃样影以及更多融合均匀的肺实变影.非典型表现:局部气囊性改变,大叶实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肿块和空洞性结节等.结论胸部X线片及CT扫描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典型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和血清HIV抗体阳性,诊断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肺部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2例经临床证实的艾滋病患者肺部疾病,包括卡氏肺囊虫感染7例,卡波氏肉瘤2例,肺结核2例,以及真菌感染1例,均经胸部X线检查,8例又经胸部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卡氏肺囊虫感染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呈网状合并斑片状、结节状及磨玻璃样影,2例卡波氏肉瘤表现为直径小于等于1cm的结节影,沿支气管血管分布,伴小叶间隔增厚或淋巴结肿大,2例肺结核表现为血行播散型和浸润型各1例,1例真菌感染表现为肺内结节伴空洞形成及空洞内结节与气体半月征。结论胸部X线与CT检查在艾滋病患者各种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脓毒性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脓毒性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脓毒性肺栓塞MSCT表现,并与X线胸片比较.结果 所有12例患者,X线胸片和CT表现比较,分别见结节(8、12例),滋养血管征(0、9例),空洞(6、10例),楔形阴影(4、7例),局灶浸润影(2、4例),气囊(2、5例)及胸腔积液、脓胸(3、6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0、3例).发现病灶分布在外周或胸膜下分别为8和12例,CT较X线胸片可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大多数滋养血管环绕结节周围,MPR显示结节边缘规整.结论 脓毒性肺栓塞的CT表现多样,但MIP、MPR能更好显示滋养血管征及结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清学确诊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17例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足月儿16例,过期产儿1例.发病年龄9.0 ~28.0d,平均(16.8±5.8)d.17例均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其中13例行CT检查.所有患儿均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衣原体IgM及IgG抗体.结果 17例患儿均以无热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血清学衣原体抗体检查均为阳性.X线胸片表现双侧肺过度通气10例次;广泛小结节及网格影10例次(类粟粒结核改变7例次,实变9例次).CT表现为肺内间质网织结节影13例次,结节影大小、密度及分布不甚均匀,以胸膜下结节影(11例次)及融合结节(10例次)多见;两肺过度充气10例次,合并实质浸润12例次,支气管血管束增厚10例次,磨玻璃影5例次,无胸膜渗出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新生儿衣原体肺炎影像以双肺过度充气和弥漫网织颗粒影为主要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热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和影像学结合可以高度提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