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脉循感线和穴位是一体的,经络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穴位是通道中的输气站点。经穴同源,先有循经感传的概念,然后才有穴位的概念。经络的发现与心身结合锻炼的练功者和经络敏感的人密切相关,穴位是从经脉循感传导路线发展而来的。经脉学是经络学说的基础,经脉循感传导路线是经络学说的基本架构,经脉学说虽然还没有穴位的名称,但经脉学已经包含有穴位的内容,只是当时还没有用穴位来命名而已。  相似文献   

2.
张柳青 《中医学报》2016,(10):1513-1514
《黄帝内经》在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经感传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这与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因此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3.
为经络、针灸效应及原理的深入研究做点工作,我们查阅了有关中医“心”的研究及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的研究文献,兹综述如下:1 对中医“心”的研究(心气虚为例)经络现象是指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感觉传导、感觉异常现象以及各种可见的变经,其中最主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各种方法(如脉冲电刺激、针刺、艾灸等)刺激穴位时,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而产生的感觉传导现象.循经感传过程伴有心电、肌电、脑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对手厥阴经形成的影响符仲华(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510515)关键词经络起源,内圣外王,手厥阴心包经关于经络起源,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由穴连经说、导弓旧气说、感传论、血管论。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早期经络学文献(下文简称《帛书经脉)...  相似文献   

5.
中医的经络学说是脏象学说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脏象学说等为理论基础,采用中医学方法 -系统方法 对中医的经络进行研究,提出和说明了经络、穴位、循经感传现象的新定义、新概念,并提出人体上的每一点都是穴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络与穴位的生理基础,方法:逻辑分析比较经络的各种假说和循经感染现象的实验发现,结果:经络一循经感传现象只是一种对正常人体并无特别作用的生理副现象。结论:经络本质上为生物高能聚集线,是由于肌电向心性聚集而形成,穴位是对高参聚集可调节的点。  相似文献   

7.
卞连举 《开卷有益》2006,(11):42-43
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了解和高度重视经络、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是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所致,《黄帝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和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那么,什么是经络学,经络学与气血的关系以及对人体健康长寿的影响如何?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用三种生物物理方法证实人体14条经脉线,354个穴位都可以精确地测定,并和古典经络图谱有惊人的吻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经历数千年的弘扬与继承,中医经络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瑰宝,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推崇。经络学是中国古代医家结合藏象学说和解剖知识,通过长期医学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经络循行路线及其所反映的规律也是一种立体性很强的知识结构。面对中医腧穴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平面图片或者实体模型,无法达到直观、形象和互动的学习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开发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立人体经络三维数字模型,在人体模型上按标尺绘制各个穴位,再配上穴位信息,从而可以形象、立体地展示出人体经络的所在位置,实现人机交互。  相似文献   

9.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19,(11):2268-2272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回顾现代经络研究的概况。认为经络研究必须 发重视十二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加强对经功能整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对比研究,分析四塔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同时研究经筋在人体的循行走向规律、生理病理表现及疾病主治范围。得出经脉作为经筋的主体,每一条经脉都有其对应的塔都属性。四塔辨证是傣医诊疗体系的基本辨证方法,经筋辨证是傣医应用于外治诊疗的特色辨证方法,四塔病证涵盖经筋病证,四塔辨证指导经筋辨证,经筋辨证提高临床辨证效率。以上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四塔理论与经筋理论不是各自为用,而是广泛深入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4.
经络理论在皮肤病辨证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络系统使经络与皮肤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周继刚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根据皮肤病皮损的部位循经辨证,结合临床经验合理运用引经药治疗皮肤病,使药物直达病所,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喉科专著《喉科秘诀》的方药归经涉及经络理论研究,揭示《喉科秘诀》作者在喉科临床上对于喉科疾病方药归经经络理论认识实质,反映了喉科方面医家在治疗喉科疾病临床上对于方药归经的经络理论认识,对于研究药物归经经络理论认识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柳青 《中医学报》2016,(12):1928-1930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天文理论认为“天人相应”,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分析后发现,古代天文学中的历法、星占等理论与经络和腧穴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密切相关。古代天文理论指导构建了经络和腧穴系统,并用于解释经脉循行、腧穴命名,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关、阖、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对其理论内涵的解读历代分歧甚大。本文通过还原其出处经文《灵枢·根结》《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皮部论》的成篇背景,提出关、阖、枢应视为经、络、皮部联系系统的功能模式,其中阳经之气受天阳之气的影响而布散于表,开气门而与天气相通,主外之皮肉筋骨;阴经之气受水谷之气充养,回输腑脏。阴阳经又以关、阖、枢的形式气化相通,构成人身内之脏腑、外之皮肉筋骨与外界沟通之门户。《素问·皮部论》补充了内外邪气按三阴三阳关-阖-枢传变的模式,并为用调经刺络法治疗外经病和脏腑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对神秘数字的信念,是经络学说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十二月与十二经脉、二十八宿与二十八脉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使经络学说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的印记,并影响着现代对经络实质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经络理论研究、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对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胃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阳明经穴物理特性的改变,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运动功能、平衡胃肠激素的分泌等途径改善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对胃调节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可以有效治疗胃病。研究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对丰富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及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能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