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 US)与磁共振( MR)诊断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价值。方法:6例孕妇,孕龄27-34周产前行US与MR检查,US检查后24-48h内行MR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均行胎儿腹部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将产前US检查结果及MR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6例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US表现为肝脏内边界清晰的单发、低回声或稍强回声肿块。MR表现为肝脏内边界清晰的单个肿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SSTSE)序列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T1加权选择性水激发( T1 W-WATS)序列上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肿块。结论:产前US筛查可发现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MR能进一步提供诊断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有价值信息,是产前影像诊断又一重要手段,两者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少见的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127例肝癌病人进行了肝脏手术,手术结果与 CT、术前B超检查(US)、术中B超检查(IOUS)对照结果表明,在小肝癌定位,肝实质内转移灶(子瘤)、门静脉分支内癌栓和胆管内癌检的显示,IOUS均优于CT和US.IOUS的应用定位准确,图象清晰,使肝实质子瘤可减少遗漏,术式设计更合理,提高了根治性,弥补了CT、US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AML的CT、MR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结果: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内见斑点状、务状及片状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楚.MR中,3例T1WI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内见斑点状、细条状高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1例呈"靶"征,CT平扫中心密度与肝实质相仿,周围被更低密度环绕,对应MR在T1WI呈中心低信号,周围环绕高信号.CT、MR增强扫描均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中度和轻度强化.1例瘤内伴假性动脉瘤,2例有假包膜,表现在门脉期和(或)延迟期病变边缘环形强化.结论:CT、MR表现可反映其病理组织学基础,对微小脂肪灶的检出及病变增强扫描特点有助于HAML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已报告动脉性门脉造影CT(CTAP)可检出直径2cm以下的瘤灶,但手术、术中B超(US)证实仍有13%~23%的瘤灶被遗漏。另外,CTAP也可产生灌注异常伪影。为此,作者对10例病人联合进行CTAP与CTA(肝动脉造影CT),以观察对瘤灶及肝血流异常灌注检出能力的改善。 男7例,女3例,17~76岁。结肠腺癌肝转移7例,肝细胞癌(HCC)2例,肝腺瘤1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两侧股动脉插入5.5F导管行腹腔动脉造影,再将导管分别置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肝动脉。CTAP时自肠系膜上动脉注入125ml造影剂,CTA时向肝动脉内注入75ml造影剂。扫描层厚与间隔均为10mm。4例行肿瘤切除,1例肝移植,1例术中认为不能切除;另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2例肝癌,肝扫描(LS)呈现大片放射性缺损区,显示亲~(67)Ga(~(67)镓)的摄取,而灰阶超声检查(US)不能证实其异常。其中一例CT扫描亦为阴性。因此,上述现象促使作者回顾LS(~(99m)TC-SC)、~(667)Ga和US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问题,进而探讨影响US诊断率低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HC)的 MRI 检查技术及应用价值。方法 HC 34例所有病例均行 MR一体化扫描,包括 MR 平扫、MRCP、MR 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DCE-MRA),并作出能否手术切除的评价,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34例 HC 均可见肝门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肝门胆管中断,动态增强扫描31例表现为延迟强化,3D-DCE-MRA中6例在动脉期表现为螺旋样动脉,18例可见门静脉受侵,表现为门脉侧壁浸润、门脉缩窄或闭塞,MRI 对能否手术切除评估的准确性为88.2%(30/34)。结论 MRI 检查能充分显示 HC 病变及其侵犯范围,对 HC 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HC)的MRI检查技术及应用价值。方法HC34例所有病例均行MR一体化扫描,包括MR平扫、MRCP、MR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DCE-MRA),并作出能否手术切除的评价,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34例HC均可见肝门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肝门胆管中断,动态增强扫描31例表现为延迟强化,3D-DCE-MRA中6例在动脉期表现为螺旋样动脉,18例可见门静脉受侵,表现为门脉侧壁浸润、门脉缩窄或闭塞,MRI对能否手术切除评估的准确性为88.2%(30/34)。结论MRI检查能充分显示HC病变及其侵犯范围,对HC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MRI对评价胰腺癌侵犯血管的价值。85例经US或CT引导下穿刺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患者,32例在US或CT检查中发现属于进展期的病人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其余53例中39例位于胰头,11例位于胰体,3例位于胰尾。0.5T超导型MRI扫描机,使用体线圈,层厚7.5mm,间距1mm,采用SET_1加权像及屏气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注射Gd-DTPA后,分别作屏气梯度回波序列及SET_1加权像扫描,所有病人都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平扫和增强MRI扫描观察肠系膜上血管、腹腔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64层螺旋CT征象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117枚瘤体)PTMC的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77例(80枚瘤体)行CT增强扫描,从瘤体形态、部位、边缘、钙化、强化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归纳其特征.结果 92枚瘤体呈不规则形,25枚瘤体呈类圆形;28枚瘤体位于甲状腺边缘,其中25枚瘤体旁甲状腺包膜缺损.96枚瘤体CT平扫显示,87枚瘤体边缘清晰,9枚瘤体边缘模糊;瘤体钙化率为36.8%,74.4%位于瘤体内部,65.1%为细颗粒型钙化.80枚瘤体增强扫描后,63枚瘤体边缘变模糊,瘤体直径较平扫时缩小.结论 掌握PTMC的64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提高CT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孙晓云  甄鑫  张强  徐晓燕 《癌症进展》2018,16(3):299-301,30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64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包括23例胃淋巴瘤和18例肠道淋巴瘤;同时选取32例胃间质瘤患者和4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胃淋巴瘤与胃间质瘤、肠道淋巴瘤与结肠癌的CT、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CT扫描显示,大部分浸润型胃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完整,胃壁不规则增厚且多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常规增强扫描后,胃黏膜明显强化.MRI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在T1WI上多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多呈稍高或等信号.胃淋巴瘤门静脉期平均CT值和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65.02±21.15)Hu和(0.81±0.10)×10-3cm2/s,均低于胃间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和胃间质瘤的发病部位(胃窦、胃体、胃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淋巴瘤CT扫描显示,肠道管腔狭窄或扩张,肠道管壁增厚且多呈等密度影;常规增强扫描后,增厚肠道管壁均匀强化,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肠道淋巴瘤平均ADC值为(0.89±0.17)×10-3cm2/s,低于结肠癌的(1.27±0.32)×10-3c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淋巴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CT值及ADC值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垂体转移瘤的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6例确诊为肺癌并伴有垂体转移的患者,其中5例进行颅脑cT扫描,3例进行颅脑MRI扫描.结果: CT平扫表现为鞍区高、略高或等密度占位病灶.MRI表现为转移灶位于垂体后叶和(或)垂体柄,呈浸润性生长,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略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多层螺旋CT(muhipleslice spiral CT,MSCT)矢状位重建及MRI矢状位显示病灶为典型的"哑铃状"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及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垂体转移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或)MRI检查对垂体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5T磁共振的WB-DWI评价骨转移瘤临床应用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B-DWI+MR/CT的联合应用对骨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名健康志愿者行WB-DWI+常规MR,35例恶性肿瘤患者均在1周内接受WB-DWI、常规MR及CT检查.部分病例后续行MR增强扫描.所有骨转移瘤判断结果均经手术病理、MR/CT检查或者临床随访5≥个月(病灶范围扩大、数目增多、病变处症状加重)证实.结果:55名健康志愿者中轴骨骨髓ADC值为(0.471±0.114)×10-3 mm2/s.3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3例骨转移瘤患者骨转移区的ADC值为(1.611±0.564)×10-3 mm2/s.正常骨髓与骨转移瘤的骨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WB-DWI+MR/CT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53.66%,假阴性卒为2.77%,假阳性率为46.34%,准确度为82.55%;依据CT/MR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70.37%,特异度为53.66%,假阴性率为29.63%,假阳性率为46.34%,准确度为65.77%.因此,依据WB-DWH+MR/CT综合影像比依据MR/CT影像诊断骨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MR/CT方法的联合应用是检查骨转移瘤的一种快速、高效而又实用的技术,比单独应用MR/C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德红  李琳  周纯武 《癌症进展》2006,4(2):111-1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评价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其MPR表现,包括神经鞘瘤23例,神经纤维瘤5例,颈动脉体瘤6例。结果神经鞘瘤23例,肿瘤边缘规则,肿物整体强化不明显,内部均有斑驳状高、低混杂密度。颈动脉体瘤6例,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MPR像均清晰直观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椎旁间隙肿瘤16例,横断面图像显示肿瘤与椎间孔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2.7%、100%、81.3%,MPR显示肿物与椎间孔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明确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尤其是横断面图像结合MPR能全面直观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3.0T MRI和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将MRI和螺旋CT的检查的TN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在40例直肠癌患者中,T1~2期为8例,T3期为17例,T4期为15例,而淋巴结阳性22例,淋巴结阴性18例;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MRI检查的T分期准确率为72.50%,术前螺旋CT检查的T分期准确率为65.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MRI检查的N分期准确率为77.50%,术前螺旋CT检查的N分期准确率为72.50%,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和螺旋CT检查的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一般,其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613和0.207,且MRI检查的一致性优于螺旋CT检查(P<0.05);MRI和螺旋CT检查的术前N分期与术后病理N分期的一致性较差,其一致性检验值Kappa分别为0.392和0.154,且MRI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一致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0TMRI和多层螺旋CT检查均是直肠癌患者术前TN分期较为可靠的检查方式。与多层螺旋CT比较,3.0TMRI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正确率相对较高,且MRI检查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优于多层螺旋CT。而3.0TMRI和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中未见明显异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征,提高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20例,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学证实.17例患者行CT检查,层厚3mm,层距3mm.MRI检查者为17例,采用T1WI、T2WI、T2WI脂肪抑制等序列扫描.结果: 20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1例,右侧9例;其中精原细胞瘤14例,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6例:包括成熟型囊性畸胎瘤3例、腺瘤样瘤2例、纤维性假瘤1例,这3种良性病变在密度或信号、是否合并钙化及病灶大小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精原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论: 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程度等情况,病灶内是否合并钙化及钙化的形态,对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检查,并经针吸组织病理学或(和)手术切除后病理得到最终诊断。观察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和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243例患者检出周围型肺癌197例,炎性假瘤19例,炎性肉芽肿15例,结核球12例,肺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4例,鳞癌47例,小细胞肺癌23例,其他类型1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178例,漏诊34例,误诊15例;HRCT诊断肺癌186例,漏诊19例,误诊8例;多层螺旋CT和HRCT阳性诊断肺癌157例,漏诊43例,误诊3例;多层螺旋CT或HRCT阳性诊断肺癌209例,漏诊6例,误诊18例。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74%、90.36%、78.17%和96.95%,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67.39%、82.61%、93.48%、60.87%。HRCT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分叶征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扫描(P<0.05)。197例肺癌患者CT值增加幅度18~84 HU,平均(35.82±13.74)HU,CT值增加幅度>20 HU的为189例(95.94%),增加幅度超过30 HU的为132例(67.01%),强化均匀的患者153例(77.66%),有21例处于静脉期的时候在边缘点或结节中间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均是周围型肺癌有效诊断方法,HRCT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具有优势,依据影像学征象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但螺旋CT增强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肺癌的确诊具有参考价值,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 CT、MR对脑膜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5 2 9例经 CT检查 5 1 5例 ,MR检查78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按 1 990年 WHO脑膜瘤新分类进行光镜分类 ,配合 JEM- 1 0 0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 ,作 6种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波形蛋白 ( Vimentin)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角蛋白 ( Keratin) ,S- 1 0 0蛋白 ,上皮膜抗原 ( EMA) ,黑色素瘤抗原 ( HMB45 )。结果 对CT显示混合密度、囊性低密度区 ;MR呈长 T1、长 T2等信号与电镜所见瘤细胞空泡状 ,突起交织形成囊状超微结构的微囊型脑膜瘤为密切关系。其它良、恶性脑膜瘤的 CT、MR表现与电镜显示肿瘤超微结构均为密切关系。对病理分类的 1 2种良、恶性脑膜瘤检测显示 Vimentin和 EMA均为阳性。结论 对 CT、MR可疑脑膜瘤和电镜较难确诊者 ,应配合电镜进行肿瘤超微结构观察和肿瘤免疫组化检测确诊.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及影像诊断很容易误诊。本研究通过总结HEHE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为今后HEHE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的5例经病理证实的HEHE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的疗效。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26~65岁,平均45.6岁,2例肝内多中心发生,3例全身多组织、多中心发生。B超为等低回声,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CT平扫为等低密度,MR平扫为低T1高T2信号,内密度及信号不均匀,CT/MR增强扫描时病灶呈“慢进慢出”式明显、环状强化特点。PET/CT为明显高FDG摄取,且呈延迟显像的特点。DSA造影下见肿瘤血管纤细,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病灶碘油沉积不理想。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分化并出现细胞质内血管腔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例均呈CD31和CD34阳性。5例患者均存活,其中2例经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和(或)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肿瘤局部控制效果显著。结论:HEHE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目前对于全身多组织、多中心发生的晚期患者,TACE联合HIFU和(或)RFA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对HEHE诊断及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HEHE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结果:5例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CT平扫病灶呈圆形及类圆形低密度,多发病灶常分布于肝右叶被膜下等特点。MR平扫病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CT、MR增强后均呈环形强化和渐进性向心强化特点。免疫组化表现为CD31阳性16例,CD34阳性15例,ERG阳性12例。结论:影像学对HEHE有一定的检查价值,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助于术前诊断,但术前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需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