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入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1)、整合素蛋白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 Blot结果提示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入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1)、整合素蛋白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 Blot结果提示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应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K562细胞探讨干扰素-α2b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抗血管生成作用。用ELISA法检测K562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VEGF和bFGF水平;应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103、102、10U/ml IFN-α2b作用K562细胞24、36、48小时VEGF、bFGF mRNA的表达;通过MTT法、Transwell室及体外微管形成实验研究K562细胞培养上清液及IFN-α2b对HUVEC增殖、迁移及体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K562细胞系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细胞培养上清液能明显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微管形成,其作用随着细胞培养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IFN-α10U/ml作用K562细胞24、36、48小时,VEGF相对表达量为1.64±0.18、1.49±0.14、1.31±0.05,bFG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10、1.29±0.15、0.79±0.13(p=0.002),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VEGF、bFGF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CML存在血管新生,K562细胞分泌和表达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和bFGF,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微管形成,干扰素通过抑制HUVEC的增殖、迁移、微管形成,下调K562细胞VEGF和bFGF mRNA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AFB)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ngⅡ诱导的ERK1/2磷酸化水平及AFB表型转化的标志产物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其增殖能力应用CCK-8法检测,迁移能力应用Transwell及划痕实验进行观察;在抑制ERK1/2磷酸化后对上述结果的影响。结果 AngⅡ能诱导AFB表型转化,10-7 mol/L AngⅡ刺激24、48h后α-SMA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8h略高于24h。AFB在10-7 mol/L AngⅡ刺激10min左右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逐渐降低,而总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U0126预处理能明显降低AngⅡ诱导的α-SMA蛋白表达及ERK1/2磷酸化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0126预处理能抑制AFB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结论AngⅡ能诱导AFB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ERK1/2磷酸化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U0126能降低ERK1/2磷酸化水平,阻断相关信号通路,从而抑制AFB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本文就VEGF的分子特征、VEGF受体及信号转导、VEGF及受体的表达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凋亡及内皮细胞ECV304体外血管形成的影响和以VEGF反义RNA进行多发性骨髓瘤(MM)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将VEGF121反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构建重组质粒AS-VEGF,酶切、测序鉴定。用此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阳性克隆中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利用基质胶中内皮细胞ECV304的网络形成检测血管形成。结果表明:获得了携带反义VEGF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AS-VEGF;VEGF121反义RNA部分阻断了U266细胞中VEGF的表达,转染重组质粒的U266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都较对照组细胞有明显减少,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加。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培养上清在基质胶中作用ECV304细胞后的血管形成较对照组亦有明显减少。结论:VEGF反义RNA可以下调VEGF表达,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增加其凋亡并抑制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颅内静脉压增高状态下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及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实验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Wistar雄性大鼠65只,造模成功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对照组12只,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慢性颅内静脉压增高的动物模型;90d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的硬脑膜血管中VEGF仅呈微弱表达,其吸光度值(A)为2.12±0.59,实验组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A值为8.66±1.75,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数量显著增高(P<0.05);微血管密度(×200倍计数)对照组为(3.04±0.31)/视野,实验组为(11.70±2.36)/视野,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密度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的硬脑膜血管中PCNA仅呈微弱表达,其A值为1.12±0.19,实验组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表达A值为6.46±1.02。两者相比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升高,PCNA增殖活跃,可能与血管生成及动静脉畸形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及其与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选Wistar雄性大鼠24只(实验组:n=12;对照组:n=12),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的动物模型;90d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壁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的硬脑膜血管中VEGF仅呈微弱表达,其吸光度值(A)为2.12±0.59,实验组硬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A值为8.66±1.75,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数量显著增高(P<0.05);微血管密度(×200倍计数)对照组为(3.04±0.31)/mm2,实验组为(11.70±2.36)/mm2,两者相比实验组微血管生成密度显著增高(P<0.05)。而且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平滑肌数量减少,胶原组织增多。结论:大鼠脑动静脉瘘模型硬脑膜血管中VEGF表达升高,可能与血管生成及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本文就VEGF的分子特征、VEGF受体及信号转导、VEGF及受体的表达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成因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因微小血管闭塞、缺血,以血管新生为主体的增殖性病变。大量的报道指出,DR的最重要原因是高血糖[1],与其它并发症一样,是伴随高血糖而细胞因子、代谢、血流动态异常的一组病症。严重DR 90%可致盲。现就DR的成因和治疗作一综述。 1 DR的成因 1.1 从细胞因子异常来看DR的成因 DR时可见各种细胞因子异常,并相互影响,主要有下述因子。 1.1.1 血管内皮增殖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缺血网膜能产生诱导血管新生的因子,主要是VEGF[2]。由于血管闭塞,视网膜缺氧,以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血管细胞为主,VEGF亢进,使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增殖,引起血管新生。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其作用为组织胺的5万倍。另外VEGF有促进产生组织因子、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1,PAI-1)等作用,易形成血栓,促进微小血管闭塞。VEGF的生物活性与视网膜病的基本病态往往是一致的,在DR出现明显的血管闭塞之前就已亢进,所以VEGF从网膜病早期就可能参与了病态的形成。以猴子作实验,向晶体内注射VEGF,即出现网膜血管的通透性亢进、闭塞及血管新生[3]。 1.1.2 促转移增殖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 β) TGF β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及促进管腔形成,促进细胞外基质产生的作用。以无活性的潜在型被分泌,可选择性地与周皮细胞膜结合,与周皮细胞接触时被活化。高血糖引起内皮细胞变性、消失,潜在型TGF β的活化受到阻碍,不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加重了周皮细胞消失,引起血管局部变脆,易发生随内皮细胞增殖的毛细血管瘤和血管新生。在增殖视网膜病变时,TGF β作用于纤维母细胞,促进细胞外集基质的产生,在血管新生的同时,参与了血管纤维增殖膜的形成。另外TGF β可诱导VEGF的产生,间接地促进血管新生。 1.1.3 血管生成素(aangiopoietin,Ang) Ang是最近新发现的血管调节因子,有Ang 1和Ang 2两种[4]。Ang 1可增强内皮细胞和周皮细胞的连接,稳定血管构造。Ang 2是Ang1的拮抗体,使周皮细胞游离,引起血管构造不稳定,在VEGF存在时促进血管新生[5]。  相似文献   

11.
背景:体外构建工程组织时常因植入区血供不良或植入物建立血管化过程延长,造成种子细胞缺乏营养,代谢紊乱,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移植物最终失效。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移植能否促进组织工程脂肪组织的血管新生。方法:利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体外转染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然后与脂肪组织工程移植物混合移植于裸鼠背部(实验组),以移植脂肪来源干细胞+脂肪组织工程移植物(细胞组)、DMEM培养基+脂肪组织工程移植物(对照组)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个月,实验组脂肪组织存活湿质量、脂肪组织血管密度高于细胞组与对照组(P〈0.01,P〈0.05),且细胞组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促进组织工程脂肪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水平,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后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关灯盏花乙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细胞、神经元及平滑肌细胞上,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尚少。目的:观察灯盏花乙素预处理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蛋白激酶Cε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设立对照组,模型组和及灯盏花乙素高、中、低剂量组。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予缺氧缺糖3h/复氧糖5或24h;灯盏花乙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1×10^-5,1×10^-6,1×10^-7mol/L灯盏花乙素孵育30min,然后予缺血再灌注处理。实验结束后取细胞裂解液用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激酶Cε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缺血3h再灌注5及24h,较对照组,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细胞颗粒部分蛋白激酶Cε的表达明显增加。灯盏花乙素能促进缺血3h再灌注5h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尤其以灯盏花乙素高剂量和中剂量组明显,但对蛋白激酶Cε的表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生肌玉红胶原促进血管新生与组织愈合的疗效显著好于生肌玉红膏及单纯胶原或明胶。目的:探察兔皮下植入生肌玉红胶原促进血管新生与修复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在新西兰兔背部两侧对称制作皮下口袋模型,并对称植入生肌玉红胶原(实验组)与胶原(对照组),于术后3,7,14,28,56d取植入标本及标本周围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标本周围组织修复状况,测定胶原内血红蛋白水平,免疫荧光与CD34染色标记法观察周围组织微血管新生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周围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分泌及两者的比例。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标本周围皮下血管增多,胶原周围组织随着时间推移炎性渗出减少,肉芽组织增生,到28d时已形成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且促进微血管新生作用及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3,7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Ⅰ型胶原分泌与对照组相当,但术后28,56dⅢ型胶原的分泌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28,56dⅠ、Ⅲ型胶原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生肌玉红胶原可显著促进周围组织微血管新生,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同时协同调节胶原形成及Ⅰ、Ⅲ型胶原的比例达到减少瘢痕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萎缩性正常子宫内膜患者12例(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14例(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3组均手术切除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COX-2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对照组中COX-2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3.58±56.96)%、(56.68±41.75)%、(8.33±5.21)%,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3.28±59.86)%、(57.33±46.78)%、(15.31±10.86)%,各组间COX-2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腺癌组COX-2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289,P=0.014)。结论COX-2及VEGF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均呈高表达,其作为肿瘤恶化程度标记物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胶原与透明质酸均有利于组织培养中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与胶胀,透明质酸膜、明胶海绵的细胞相容性,并筛选最佳种植方法。方法:将第3—5代兔缸管平滑肌细胞种植住胶原/透明质酸膜(或明胶海绵)材料上,连续培养2周后将兔内皮细胞接种在平滑肌细胞-胶原/透明质酸膜(或明胶海绵)复合体上,并砹锐竹纯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同接种组。结果与结论:①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种材料上均随着培养时间,接种次数增加而生长加快,其中在胶原/透明质酸膜上的细胞生长更好,细胞连接更致密。②WST-1法检测:胶原/透明质酸膜组平滑肌细胞的黏附术及增殖率均高于明胶海绵组(P〈0.05),且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有不同程度提高。③3H-TDR掺入法检测DNA合成率:在胶原/透明质酸膜上的细胞DNA合成最高,明胶海绵上的较差。表明胶原/透明质酸膜具有较理想的细胞相容性,采用适当间隔、反复接种的方法可提高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诊断中的应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5例为稳定组,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脓痰组15例和非脓痰组15例)为加重组,选取同期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在入院24小时内检测各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血清降钙素原(PCT),记录第8天加重组以上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加重组患者入院24小时内及治疗第8天急性生理与慢性生理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III)评分。结果 加重组24小时内 VEGF 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而稳定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VEGF 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60%,脓痰组24小时内 VEGF 水平显著高于非脓痰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加重组 VEGF 水平和 APACHEIII 评分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 是 COPD 急性加重期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以反映病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呈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加速骨形成。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普伐他汀组建模成功后以普伐他汀(1.2mg/kg)灌胃,1次/d,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于造模后8,12,16周截取各组股骨头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股骨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为阳性。造模后8周,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普伐他汀组呈弱阳性表达。造模后12周,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阳性表达,16周呈弱阳性表达。结果证实,普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