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眼科于2002年5~12月,用麝珠明目滴服液治疗视疲劳患者60例,与珍珠明目滴眼液组40例进行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麝珠明目滴眼液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0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珠明目滴眼液有祛瘀通络、退翳明目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是纯中药制剂,主要成份有麝香、珍珠、石决明、冰片、冬虫夏草等。我们共观察治疗107例204眼,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病例全部来自我院门诊,其中治疗组76例,147只眼;对照组31例,5...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麝珠明目滴眼液治疗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临床效果,自1992—12~1994—12期间对其治疗白内障开始临床观察,共完成病例327例(491眼),其中显效105眼,有效289眼,总有效率80.16%,对照组完成病例108例(187眼),其中显效30眼,有效182眼,总有效率为59.7%。显示麝珠明目滴眼液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长期随访也显示其疗效稳定性较好。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抗白内障用药。  相似文献   

4.
麝珠明目滴眼液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馨  季莲芳  曾敏 《中草药》1999,(1):27-29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麝珠明目滴眼液中冰片的含量,用薄层色谱法测定盐酸小壁碱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6.
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467例临床疗效观察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467例临床疗效观察报告福州市卢镜明中医眼科研究所卢隆平(350007)关键词麝珠明目散,老年性白内障自1993年2月~6月,笔者与协作医院眼科采用据祖传秘方改进、研制的纯中药外用眼药──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467...  相似文献   

7.
麝珠明目散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短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麝球明目散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以麝珠明目散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92例162只眼,对照组应用白内停治疗30例57只眼,治疗1-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9.01%,显效率25.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84%和7.02%。治疗组中随访42例患者进行4-8个月的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可在1-3个疗程中达到最高疗效。结论:麝珠明目散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可使大部分患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疏肝明目汤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50例成人视疲劳患者,给予口服疏肝明目汤,观察用药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2例复发,复发率4%。结论中药疏肝明目汤治疗视疲劳安全有效,能缓解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肝明目汤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50例成人视疲劳患者,给予口服疏肝明目汤,观察用药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2例复发,复发率4%。结论中药疏肝明目汤治疗视疲劳安全有效,能缓解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疏肝明目组方眼部超声雾化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50例与西医对照组50例,西医对照组针对不同病因采用矫正屈光不正、训练集合功能、矫正眼位等措施治疗,同时用七叶洋地黄滴眼液3次/日点眼;中药治疗组除上述西医综合疗法外,加用疏肝明目组方眼部超声雾化治疗。结果:1疗程结束后,中药治疗组显效9例,好转3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西医对照组显效6例,好转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症状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眼部中药超声雾化可有效治疗视疲劳,改善眼表条件,较单纯西医治疗改善更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参芪明目颗粒治疗肌性视疲劳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物作业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重影、复视、眼痛、眼胀、酸重难睁、干涩不舒,阅读文字跳跃、字迹串行,不能持久等症状.全身可有头晕头痛,眉棱骨、鼻根部及眼眶酸痛,恶心欲吐,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1].1998年以来,笔者在开发研制健视明颗粒剂(后为参芪明目颗粒)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基础上,系统观察该药对眼肌性视疲劳的作用.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杞菊地黄汤联合珍珠明目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视疲劳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治疗组服用杞菊地黄汤联合滴用珍珠明目滴眼液,对照组滴用珍珠明目滴眼液、口服维生素B1片.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总有效率5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杞菊地黄汤联合珍珠明目滴眼液对改善患者视疲劳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徐峰 《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0):34-35
1993年至今,笔者采用自制明目增视糖浆治疗视疲劳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肝肾阴虚复合视疲劳大鼠模型,基于证效相关探讨中药复方新产品杞菊明目片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功效.方法:采用灌胃左甲状腺素钠溶液结合夹尾情志刺激的方法建立肝肾阴虚证候模型,同时采用15 000Lux的蓝光灯源照射复合视疲劳模型.48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杞菊地黄丸组、杞菊明目片高、中、低剂量组,每...  相似文献   

16.
金红娟 《新中医》2015,47(10):149-150
目的:观察石斛明目丸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石斛明目丸治疗,疗程均为1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及睑板腺评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9.3%,总有效率为98.8%,均高于对照组的40.2%和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证候积分、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组患者睑板腺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50)。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6.1%,对照组为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石斛明目丸治疗干眼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珍珠明目滴眼液离子导入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用珍珠明目滴眼液滴眼,治疗组用珍珠明目滴眼液离子导入,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泪液分泌量(Schirmer test I法)、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Schirmer、BUT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珍珠明目液离子导入治疗干眼症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33-136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视疲劳(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相同入选和排除标准病例113例,按就诊顺序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及对照组。试验组1给予耳穴贴压配合珍珠明目滴眼液点眼,试验组2给予耳穴贴压,对照组给予珍珠明目滴眼液点眼,疗程10 d。观察治疗前后明视持久度百分比,眼部及全身症状等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1明视持久度百分比为(83.84±10.43)%,试验组2为(80.44±8.61)%,对照组为(66.90±9.81)%,试验组1、试验组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1优于试验2组(P0.05);试验组1总有效率为85.71%;试验组2总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56%。试验组1及试验组2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1优于试验组2(P0.05),中医症状改善试验组1最明显,试验组2次之,对照组较差(P0.01)。结论:耳穴贴压配合珍珠明目滴眼液滴眼对视疲劳有明显缓解作用,能增强患者明视持久度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视频终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使用时间及频率逐渐增高,越来越多患者以眼部发痒、烧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部胀痛等不适症状来门诊就诊。笔者运用珍珠明目滴眼液治疗这种视频终端综合征眼部不适症状,获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患者43例,86眼,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为20-35岁,平均22.4岁。  相似文献   

20.
麝珠明目散对豚鼠实验性白内障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和6%麝珠明目散滴眼液能显著抑制由D-半乳糖诱发的实验性白内障豚鼠晶状体混浊度的进展,也能显著减少豚鼠血清LPO含量,但对SOD活性无明显的影响。提示该药可明显控制、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