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脑脊液中t-PA、PAI-1的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比较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24 h、3 d、1周、2周、3周及5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的t-PA、PAI-1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在各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3~5分)组脑脊液及血清中此两项指标在伤后各阶段明显高于GCS(6~8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良好组(n=28例)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预后恶劣组(n=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PA、PAI-1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与预后呈负相关。通过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我们对 2 1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 1994 10~ 2 0 0 0 0 6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 ,诊断符合标准[1] 。男 12 6例 ,女 90例 ,年龄 42~ 83(平均 5 3 2 )岁 ,平均病程 3 6d。根据头颅CT显示的脑梗塞范围分为局限脑梗塞组 (病灶不超过一脑叶及腔隙灶 )与多叶脑梗塞组 (病灶超过一脑叶 )。按文献 [2 ]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多少 ,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 0~ 15分 ,中型 16~ 30分 ,重型 31~ 45分。统计学处理采用 χ…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CT计分与手术指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CT计分与手术指征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520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后24h内行头颅CT扫描和并行CT计分,得到CT图像计分.分保守治疗组(312例)和手术组(208例)进行预后对照分析.结果: 按CT计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5分)占22.7%(118例),中型(5~10分)占35.6%(185例),重型(>10分)占41.7%(217例).中型手术组预后的重残死亡率(21.0%)远低于保守组(44.2%)(P<0.05);轻、重型无显著差异.结论: 颅脑损伤CT计分是较准确可靠的手术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改良氧利用率(BMO_2UC)、动静脉血乳差值(VALa)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4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重型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59例(轻中型组)。重型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9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2例,坠落伤13例;颅脑损伤分类:硬膜下血肿5例,多发血肿9例,脑实质内血肿10例,脑疝7例,颅底骨折4例。轻中型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9.0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1例,坠落伤28例;颅脑损伤分类:硬膜下血肿10例,多发血肿12例,脑实质内血肿21例,脑疝9例,颅底骨折7例。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BMO_2UC和VALa水平,并分析BMO_2UC和VALa水平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重型组患者BMO_2UC和VALa分别为(0.21±0.07)%和(-0.18±0.08)mmol/L,明显低于轻中型组患者(P0.05);94例入院时GCS评分为(8.10±2.6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与BMO_2UC和VALa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5、-0.511,P0.05);94例患者死亡26例,病死率为27.66%。死亡患者BMO_2UC和VALa分别为(0.15±0.06)%和(-0.11±0.07)mmol/L,明显低于未死亡患者(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MO_2UC和VALa明显降低,BMO_2UC和VALa在一定程度可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并在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萍  王珍丽  宋薇薇 《人民军医》2003,46(5):297-298
20 0 0年来 ,我们应用经颅多普勒 (TCD)及脑电地形图 (BEAM )对颅脑损伤 4 5例进行检查 ,并结合临床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脑外伤 4 5例 ,男 2 0例 ,女 2 5例 ;年龄 6~ 6 8岁 ,平均 5 2 3岁。均经CT检查确诊 ,于伤后 2h~ 2天入院。损伤类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 ,硬膜外血肿 2例 ,脑挫伤 13例 ,硬膜下血肿 6例 ,脑震荡 6例 ,脑干损伤 4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计分法分型[1] ,轻型 (13~ 15分 ) 19例 ,中型 (8~ 12分 ) 15例 ,重型 (3~ 7分 ) 11例。伤后 14天 ,清醒状态 4 3例 ,植物状态 2例 ,同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尿酸改变与临床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3 5 9例患者于入院次日晨抽空腹血 3ml检测血尿酸。结果  3 5 9例患者中轻型 13 7例 ,中型 15 8例 ,重型 64例。血尿酸增高共 162例 ,占 45 1%( 162 /3 5 9)。各型增高率分别为轻型 2 4 1% ( 3 3 /13 7) ,中型 48 1% ( 76/15 8) ,重型 82 8% ( 5 3 /64 ) ,三者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血尿酸值 ,轻型 ( 5 64± 116) μmol/L ,中型 ( 697± 194) μmol/L ,重型 ( 883± 2 91) μmol/L ,三者间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血尿酸改变与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分型密切相关 ,且对估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诊为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急诊收治的44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死亡患者.男35例,女9例;年龄19~85岁,平均53岁.轻型颅脑损伤(GCS 13~15分)17例,中型颅脑损伤(GCS 9~12分)27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8例,摔伤18例,坠落伤6例,不明原因2例.手术治疗18例,保守治疗26例. 结果25例(57%)死于脑疝,15例(34%)死于各种并发症,2例(5%)死于多发伤,2例(5%)为非颅脑损伤所致的猝死. 结论脑疝是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死因.在治疗原发颅脑损伤的同时,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和多发伤.人为因素可以严重影响预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蝮蛇抗栓酶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5 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蝮蛇抗栓酶 0 .75U加生理盐水 2 5 0ml静滴 1次 /d ,于伤后或术后第 2天开始使用 ,10d为 1疗程 ,一般使用 2~ 3个疗程。结果 蝮蛇抗栓酶组 :优良率为 6 9 5 % ,常规治疗组优良率 5 1 3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蝮蛇抗栓酶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早期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对47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22例,GCS>8分25例)、30例非颅脑损伤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浆中AVP和AT-Ⅱ含量进行早期检测和分析。结果47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血浆中AVP(50.23±15.31)ng/L和AT-Ⅱ(248.18±82.47)ng/L,显著高于非颅脑损伤组[(30.91±11.48)和(120.67±42.49)ng/L,P<0.01];并显著高于健康人组[(5.16±4.23)和(43.11±16.39)ng/L,P<0.001];重型颅脑损伤组AVP(58.90±18.12)ng/L和AT-Ⅱ(292.13±101.17)ng/L均明显高于中型颅脑损伤组[(36.68±12.16)和(201.42±66.10)ng/L,P<0.01],并与GCS评分负相关;硬膜外血肿组AVP(45.98±13.48)ng/L和AT-Ⅱ(263.28±80.23)ng/L均明显低于硬膜下血肿脑损伤组[(64.12±15.56)和(319.82±108.11)ng/L,P<0.01]。结论AVP和AT-Ⅱ可能参与继发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病情越严重,早期血浆中AVP和AT-Ⅱ含量越高。早期血浆中AVP和AT-Ⅱ水平可作为观察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尚继越  刘志明 《人民军医》2000,43(8):446-447
1990 1996年 ,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 484例 ,其中急性颅脑 眼眶联合伤 5 8例 ( 12 % )。现就此类损伤的原因、伤情、救治原则及早期急救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42例 ,女 16例 ;年龄 5 60岁 ,平均 3 1 8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3 1例 ,火器伤10例 ,打击伤 8例 ,坠落伤 9例。伤情 :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 2 3例 ,眼眶损伤 2 0例 ,颅脑火器伤 10例 ,额眼眶软组织严重撕裂伤 15例 ,眼球破裂伤 17例 ,脑脊液漏 2 3例 ,额顶额眼眶部骨折 5 2例。合并休克 18例。GCS评分 :3 5分 3 2例 ,68分 2 6例。外伤性青光眼 5例。视…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5年10月~1998年10月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与同期收治的223例重型颅脑损伤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情况:营养组共48例患者,男31例,女17例;年龄5~63岁,平均(33.7±12.3)岁,未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患者(对照组)223例,男147例,女76例;年龄1.5~78岁,平均(38.06±18.9)岁,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临床表现:GCS评分营养组6~8分39例,3~5分9例,对照组6~8分171例,3~5分52例,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伤情见表1。表1 两组伤情比较伤情营养组对照组开放性损伤1251闭合性损伤36172颅内血…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创伤血糖变化对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书锦  章翔 《武警医学》1998,9(10):570-572
 为探讨血糖变化与颅脑创伤的意识障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测定了52例重型颅脑创伤的血糖变化及颅脑损伤的动物血糖,按格拉斯哥昏迷计分(ccs)将患者入院时分为3组:Ⅰ组GCS 3~4分,Ⅱ组GCS 5~6分,Ⅲ组GCS 7~8分,同时设Ⅳ为对照组;实验用SD大白鼠30只,分颅脑创伤轻、重组及对照组.结果:重型颅脑创伤入院时GCS 3组病人及Ⅳ组对照,测定血糖分别为14.82±3.45、10.32±0.65、7.90±0.49、5.42±0.62 mmol/L.各组间及对照组之间血糖值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动物颅脑创伤轻、重伤组及对照组术后1 h、3 h、7 h血糖有显著差异(P<0.01);52例病人经治疗后存活29例,血糖7.38±1.59 mmol/L,其中24例血糖<10 mmol/L;死亡23例,血糖23.02±3.12 mmol/L,其中21例血糖≥10 mmol/L.表明血糖>10 mmol/L,死亡率增高(P<0.01).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后,血糖因意识障碍加重而升高,当病情改善后血糖也随之下降,血糖持续升高易致死亡率增加,因而应注意降血糖治疗,测定血糖变化有助于判断颅脑创伤病情,把握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TBI患者实施HBO治疗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第1~4组为脑创伤组,分别于建模后24h内(1组)、第5天(2组)、第10天(3组)、第15天(4组)处死;第5~7组为HBO治疗组,第5组建模当天开始行HBO治疗至第5天处死,第6组建模后第5天开始行HBO治疗至第10天处死,第7组建模后第10天开始行HBO治疗至第15天处死;第8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侧位液压撞击(lateral fluid percussion,LFP)法建立TBI大鼠模型.HBO治疗方案:压力0.2 MPa(2.0 ATA)下吸纯氧45 min,1次/d,共治疗5次.分光光度法测量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计算SOD/MDA值.结果 各HBO治疗组SOD活性[(280.00±80.47)U/ml]、SOD/MDA值[(85.57±35.60)U/nmol]与各创伤组[(221.81±43.35) U/ml、(46.38±18.38)U/nm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A含量低于创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HBO组SOD活性均高于相应脑创伤组,亚急性期(建模后第5天)开始行HBO治疗组SOD活性[(305.66±68.23) U/ml]、SOD/MDA值[(96.58±31.11)U/nmol]与相应脑创伤组[(209.07±19.65) U/ml、(51.42±8.56) U/nm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损伤后特定时间段内给予HBO治疗,可使模型大鼠抗氧化能力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所以适时、适量的HBO治疗不会加重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9月~ 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梗死灶组(梗死体积>10 cm3)26例,中梗死灶组(4cm3≤梗死体积≤10 cm3)28例,小梗死灶组(梗死体积<4 cm3)30例;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重型组(31 ~45分)23例,中型组(16~30分)28例,轻型组(0~15分)33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Cys-C、MMP-9水平.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大梗死灶组及中梗死灶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梗死灶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及小梗死灶组(P<0.05);小梗死灶组Cys-C及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轻型组及中型组,重型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中型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 Cys-C及MMP-9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两者水平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病情.  相似文献   

15.
严重头颅外伤是一种紧急状态 ,体内产生氧自由基和神经兴奋性增强 ,使胰腺产生病变 ,这方面报道很少。笔者回顾分析 6 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重型颅脑损伤组 30例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 15~ 6 1岁 ,平均 38.3岁。入选标准 :①GCS≤ 8分 ;②无合并伤 ;③无速尿、甲氢咪呱、磺胺类、四环素、普鲁卡因等用药史 ;④无慢性胰腺炎和高脂血症。 (2 )中型颅脑损 30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16~ 6 4岁 ,平均 37.3岁。入选标准 :GCS 9~ 12分 ,余同前。 (3)分别在 1~ 7d、8~2 0d、2 1~ 30d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代谢指标变化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所采用的不同营养方式分为综合营养(GN)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3组,各25例。通过监测三种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高代谢反应指标,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伤后第7天GN组、PN组、EN组排氮量分别为(11.8±2.6)g/d、(16.2±1.8)g/d、(17.5±3.1)g/d,显示GN组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血浆皮质醇浓度(nmol/L)在第28天时GN组、PN组、EN组分别为(659.1±87.4)nmol/L、(973.9±231.6)nmol/L、(793.2±221.8)nmol/L,GN组明显低于其他前两组(P<0.05);伤后4周内G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营养既发挥了肠内及肠外营养的各自优势,又消弭了两者的不足,能有效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的2.1%.均为男性,平均37岁.格拉斯哥计分(GCS)4~8分.2例死于急性肾衰.结合病例就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衰的成因和防治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1995年 5月以来 ,我院采取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塞 32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将 6 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2例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43~ 71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重型 5例 (15 % ) ,中型 2 0例 (6 2 % ) ,轻型 7例(2 3% )。对照组 30例 ,男 2 4例 ,女 6例 ,年龄 40~ 75岁。其中重型 4例 (43% ) ,中型 2 0例 (6 7% ) ,轻型 6例(2 0 % )。全部患者均系首次发病 ,病程在 7d以内 ,并经头颅CT扫描和临床确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既往史及…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乳酸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进行监测分析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收集 4 2例重型颅脑伤 (GCS≤ 8分 )患者 ,平均年龄 4 1 .7岁。亚低温组于伤后 1 2小时内实施亚低温治疗 (32~ 34℃ ) ,时程 3~ 5天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于降温前、降温 2 4、4 8、72小时各时段测定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温及体温的变化对血pH值影响不大。血pH值大致波动在正常范围 ,而脑脊液pH值始终低于正常。各时段的脑脊液pH值均明显低于血pH值 (P <0 .0 5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降温前时段 ,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降温 2 4、4 8、72小时时段 ,亚低温组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脑脊液PO2 的同时 ,也降低了脑脊液PCO2 、乳酸水平 ,但不能改善脑脊液的低pH值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