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认为施治“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其施针服药择时的原则主要在阴阳昼夜消长,治宜顺势而为;疾病变化有期,贵在截之适时。现略论之,并列举历代医家择时施治经验,现代时间治疗学研究成果,说明其临床意义与科学性。阴阳昼夜消长治宜顺势而为《内经》认为人体阴阳有昼夜消长变化,临床可顺其消长之势而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顺天之气,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所谓顺者,顺其自然之性之势也;天者,  相似文献   

2.
古医书好引“经”语。“经”通常指《内经》(或《素问》,或《灵枢》)。《医学启源·制方法》“《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所引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有时《难经》《伤寒论》等亦  相似文献   

3.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正>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曾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理论原则,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理与规律。其“厥逆”便是在正邪相争过程中,引起阴阳失却平衡出现的一种征象。“厥”与“逆”在《内经》之中,或单独出现,或二字并称,多表示病机,亦常作为病名。称病机则指为阴阳气血之逆乱;作病名则表示阴阳气血逆乱所致之昏仆、肢厥等病症。纵览《内经》全书,厥逆为病层出不穷。因此,对蕴于经中的厥逆发病学说实有研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张景岳曾经这样论易医结合:"宾尝闻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已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  相似文献   

6.
七损八益是《内经》养生的内容之一。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及《内经讲义》作了二种不同的解释,近在其未发表手稿《见智录续篇》中又发现其独创的新解。现将前后三说摘要介绍,略加讨论,以飨同道。在《群经见智录》中恽氏认为七损八益,是调阴阳之意。谓:“‘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是七损八益云者,调阴阳也。”又说:“下文云(内经原文,下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圣人治身也’。圣人治身当然可以为法,以其能调阴阳也。”具体地说:“七为阳,八为阴也……所谓损益者,谓阳亢阴能损之,阴竭阳能益之。阳亢得阴则伏,是七之损八;阴涸得阳则生,是八之益七也……”然此处调阳阴,主要是防病于未然之意,“故下文言圣人之治身”。《内经讲义》认为七损八益,是精神之守用。谓“精神以用为出,谓之损。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谓之益。生年四  相似文献   

7.
一、齿干以烦冤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即“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其“烦冤”之“冤”,高校二、四版教材《内经释义》和《内经选读》均作“闷”解;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谓:“‘冤’,同(忄兔)。烦(忄兔),  相似文献   

8.
赵致镛 《四川中医》1993,11(3):20-21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函数关系1.阴阳的对立互根、相反相成。《内经》曰:“阴静阳躁。”又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阴阳之间的互相消长。《内经》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相似文献   

9.
王丽贤  刘金涛 《河北中医》2012,34(8):1229-1229,1244
《内经》强调“天人相应”,认为自然界有昼夜的阴阳变化规律,人体昼夜的阴阳消长与之相应,睡眠的生理就存在“昼精而夜瞑”的生命节律.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卧不安、夜不瞑、不得卧、目不瞑等,关于失眠的分类证治理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医者易也”。医易一词是由明代医学家张介宾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易经》和《内经》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医易关系,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医家必须“法  相似文献   

11.
对《内经》中“移精变气”和“祝由”,后人多有争议。高世拭认为是“导引”之法,吴昆认为又是五行相胜的精神疗法,《素问注释汇粹》认为是迷信疗法,不过其中“含有科学的意义”。《祝由辨析》(见《中医杂志》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辨析》认为“祝由”“就是医者通过对病人‘祝说病由’以达到治疗心理情志因素引起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它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心理疗法。”《浅谈“祝由”与“移精变气”》.(见《中医药信息》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浅谈》)认为:“《内经》中的‘祝’或‘祝由’和‘先巫’即气功医师,  相似文献   

12.
《内经》论治中风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中风病有很丰富的论述,历代医家对此已有较多的阐发,但也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对《内经》有关中风病的沦述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沐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病名现在的中风病相当于《内经》中所说如·“仆击偏枯”、“偏枯”、“瘫”、 “薄厥”等。此外,“大厥”、“煎厥”、“暴厥,,等与本病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内经》有数处言及“仆击偏枯”(或击仆偏枯),’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梢瘴,仆击偏枯,褒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6《灵枢·九宫八风论》:“其中三虚而偏中子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从仆击偏枯本身意…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本神》亦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脏腑养护的理论中,对于冬季养生尤为重视,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皆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养生的…  相似文献   

14.
徐建华 《中医杂志》2006,47(7):557-557
陈勇等建议将中药源于“苦欲补泻”论的“补阴”功效称为“坚阴”,这是颇为正确的。但同时建议将源于“精气阴阳”论的(如熟地黄的)“补阴”功效称为“补精”,源于“寒热阴阳”论的则不必改易;基本上亦即主张将中药的“补阴”功效规范为“清补”。并认为“以‘清补’药作为‘补阴’药似已自然形成”,“虽然‘清补’并不能等同‘补阴’,但因约定俗成,已被广泛接受”(见《中医杂志》2005年第6期),这是有失偏颇和欠妥的。  相似文献   

15.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病例,往往由于反复咯血而致病情恶化,亦有因大咯血而引起窒息或虚脱以致死亡者。本文仅就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方面,举例进行探讨。希批评指正。一、辨证论治及例案对肺结核咯血的病机,依据《内经》“阳络伤则血外溢”的论点,认为是“肺虚络损”所致;但是更重要的在于整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机能失衡。特别是与阴阳的偏胜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七章的八纲辨证源流内容里有:“《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此说法略有不妥。对八纲辨证探源,按编者意,《内经》中虽无“八纲”或“八纲辨证”这一名词称谓,其实已有寒证或热证或实证或虚证等。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是中医古典论著,没有能离开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相似文献   

17.
谭克陶同志对拙文的商榷意见(以下简称《谭文》)是颇有启发意义的。《谭文》的结论是火可以分出阴阳,其立论基石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和《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乍一看,确乎“言之有据,顺理成章”。今愿再陈刍荛之言,以与谭同志共同磋琢之。第一,《谭文》认为“‘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并非特指某种具体物质,而是运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对立统  相似文献   

18.
阴阳概念的产生追本溯源是导源于《易经》,是易经用观物取象的方法将“阴阳”这个代指性符号上升演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范畴,而成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渊源;《易经》卦象变化的万物交感原理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确立了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唯物辩证关系;《易经》卦象变化的“物极必反”规律揭示了阴阳双方是不断消长变化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易经》卦象变化的“中和平衡”原理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结果。《易经》卦象这些基本原理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构建起到了框架作用,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阴阳消长”指阴与阳之间的消长,它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的“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很明显,阴阳消长受一定时间的制约,阴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彼此消长。本文试从昼夜、四季等角度探讨其与人体阴阳消长的关系。一、昼夜、四时与人体阴阳消长的生理关系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密切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内经》分析昼夜更替、四时变更的阴阳消长过程认为,一日十二时辰中的子(阴退阳进之时)、午(阳退阴进之际)、卯(阳气初升之时)、酉(阳退阴盛之刻),以及一年二十四节气中  相似文献   

20.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