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索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并截瘫的治疗。方法:人为的使实验鼠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并截瘫后,用自行研制的传统的F.S药物伤处即手术处皮下肌注治疗。结果:用F.S药物治疗后,截瘫鼠已被横切断的神经再次衔接并恢复其功能,后肢又恢复其跳跃行走活动。结论:传统F.S药物具有传统所说的能治愈外伤性截瘫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2月对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的98例患者进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及术后使用降纤酶,并配合中药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98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及术后使用降纤酶,并配合中药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并截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牛爱春  吴建民  袁博  雷寿清 《世界中医药》2023,(10):1479-1481+1486
截瘫为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及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但临床尚无确切疗法。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截瘫疗效确切,但机制尚不明确。现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4-2007年间采用手术治疗脊柱脊髓损伤共19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手术治疗中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截瘫康胶囊对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肌力和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截瘫康胶囊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肌力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重力造成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模型,以大鼠肌力恢复、体重和病理组织学为观测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截瘫康胶囊三个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脊髓损伤后肌力的恢复均较模型组明显,截瘫康胶囊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肌力恢复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有剂量依赖关系,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截瘫康胶囊对急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脊柱、脊髓损伤后所致腹胀、便秘在临床中极为常见 ,一般损伤后第 3天开始出现。笔者于 1 992~ 1 998年对住院病人 1 6 5例进行中药辨证治疗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6 5例中 ,男 1 0 3例 ,女 6 2例 ;年龄最大 74岁 ,最小 7岁 ,平均 33岁。单纯椎体骨折及椎体脱位 (脱位 1 / 3~ 2 / 3) 6 4例 ,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 1 0 1例 ;损伤部位位于颈段 2 0例 ,胸段 2 2例 ,胸腰段 (T1 ~L2 ) 5 8例 ,下腰段 6 5例。外伤时间最短 1h ,最长 1 0天。2 治疗方法将本病辨证分为 5型 ,并施以相应的中药汤剂 ,每日 1剂 ,水煎内服…  相似文献   

8.
观察脊髓伤方对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治疗效果。对胸腰椎骨折并截瘫 5 6例进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手术治疗 ,并在术后使用中药脊髓伤方内服 ;通过手术前后骨折移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近、远期脊髓功能的ASIA分级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最短 1年零 1个月 ,最长 9年零 3个月 ,平均 6年零 5个月的随访 ;对手术前后椎管占位比例之样本构成比进行比较 ,P <0 0 1;对病椎前、后缘高度及后突角等各项差数t检验 ,P <0 0 1。术后脊髓功能近期AISA分级除 4例完全性截瘫者无恢复外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平均AISA分级提高 1 3级 ;而远期脊髓功能ASIA分级则更进一步恢复 ,平均AISA分级提高 1 8级。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及术后中药脊髓伤方的使用对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五痿汤加减配合针灸对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五痿汤加减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五痿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截瘫康胶囊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尿失禁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氏法100g-cm致伤T8-L1节段脊髓制成脊髓损伤截瘫模型,以大鼠尿失禁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为观测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截瘫康脱囊3个剂量组及西药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善均较模型组明显(P<0.01),并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截瘫康胶囊对急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由高能量外力所致,常伴有脊髓不同程度的受损。本院自1999年1月~2005年1月采用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截瘫患者63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截瘫三联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外伤性胸腰段脊髓损伤(SCI)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48例外伤性胸腰段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截瘫三联针法,即针刺脊髓损伤平面上两节段及下两节段督脉穴、背俞穴,在电刺激引导下针刺双下肢关键肌运动点,并给予脉冲电刺激;对照组采用目前常用体针穴位针刺,穴取环跳、足三里、悬钟、三阴交。两组每日治疗1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综合功能进行评定,并以MBI、FCA得分为双反应变量拟合多水平模型,观察两组的MBI、FCA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随访时两组MBI、FC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两组间MBI和FC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观察的4个月内,两组MBI和FCA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长的趋势,且趋势大致呈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些,说明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别,但是观察组的远期效果更优。结论:截瘫三联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外伤性胸腰段SCI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综合功能,但从远期效果来看,截瘫三联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疗效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采用物理治疗肌力训练、步行功能、并发症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等,对70例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应用改良Barthe指数(MBI)、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治疗后,MBI和FIM评分有显著提高,治疗后MBI、FIM评定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步行矫形器后,23例患者恢复步行能力,47例患者回归家庭,6例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和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截瘫三联针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截瘫三联针组(A组)、常规针刺组(B组)、模型组(C组),每组15只.所有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针刺损伤段上下端两个椎体旁的督脉穴、背俞穴及双下肢关键肌运动点;B组针刺损伤段上下端两个椎体旁的督脉穴、背俞穴及双下肢“环跳”“后三里”“阳陵泉”“跟端”;C组造模后不针刺,进行同步抓取和固定.A、B两组每次留针15 min,每天针刺1次,共14次.分别于造模后1d、7d、14 d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损伤段脊髓组织形态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d,各组大鼠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7d、第14 d,A、B组评分明显优于C组(均P<0.05),而A组评分高于B组(均P<0.05).②各组均可见CGRP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均P<0.05),而治疗14d后A组高于B组(P<0.05).结论:“截瘫三联针法”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调控神经保护因子CGRP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其发挥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应用延续性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50例,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延续性护理,对照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情感职能评分、生理机能评分、身体活力评分、精神健康评分、生理职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身体疼痛评分、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客观评价"截瘫三联针"法对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4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截瘫三联针"法,对照组采用目前常用体针穴位针刺。两组每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时(全部疗程结束后1个月)分别进行ASIA感觉(针刺觉、轻触觉)评分、ASIA运动评分。统计分析中,以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为因变量分别拟合最优多水平模型,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两组间针刺觉、轻触觉、运动评分在几个评定时间点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增长趋势看,在观察的4个月内,所有患者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有呈增长的趋势,但是趋势不为线性,而且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即抛物线形式增长;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没有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变化趋势相同。其中,针刺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8.467+3.799time-0.640time2,轻触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回归模型:y(估计值)=76.943+2.803time-0.487time2,运动评分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58.556+4.415time-0.659time2。即说明两组的治疗效果在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方面没有任何差异。结论:"截瘫三联针"法和常用体针法均能改善外伤性胸腰段SCI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但两种方法在改善感觉、运动功能方面没有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西药加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和高压氧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外周血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高压氧组及电针组(P<0.05)。3组治疗后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MBI评分、BDNF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高于同期高压氧组及电针组(P<0.01)。联合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高压氧组和电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脊髓损伤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小便困难、失禁和不能完全排空等问题,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并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实行间歇导尿可以使患者的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维持近生理状态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解决患者的小便困难、失禁和不能排空等问题,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和留置尿管的不便。现将康复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各种不同伤病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或功能损害,造成脊髓损伤平面及以下感觉、运动和自主功能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截瘫。截瘫患者瘫痪肢体通常伴有相应的感觉障碍或感觉丧失、便秘、大小便失禁、肌肉痉挛、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SCI发生后,受损神经无法完全修复,因此SCI截瘫患者不论是否手术治疗,只要病情允许,无其他合并损伤,康复治疗应及早开始。康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电刺激等,其目的是减少或减轻障碍,降低残疾程度和防止加重残疾,提高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使患者能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