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7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实验组行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感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眩晕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22%(35/3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33%(30/36)(P0.05)。结论: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颈椎病,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理疗,比较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LDH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数据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治疗;对照组传统方案(推拿+中频+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周,1、3、6、12月的VAS评分。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获完全随访。2组患者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内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疗法后,可明显缓解患者急性期症状,且远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刃针和干针干预上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脱落2例)和研究组(36例,脱落3例)。研究组应用刃针干预治疗,对照组运用干针干预治疗,治疗点均为双侧MTrP3、MTrP5共四个激痛点。结果 ⑴刃针组总有效率90.9%,干针组总有效率88.2%,刃针组VAS评分、McGill疼痛积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干针组(P<0.05)。即刻疗效上刃针组的颈椎活动度改善及激痛点疼痛值极差增大程度明显优于干针组。总疗程结束后刃针组左侧MTrP3疼痛值极差较干针组显著增大(P<0.05),其他激痛点疼痛值极差无明显差别(P>0.05)。刃针组颈椎活动度改善程度较干针组无显著差异(P>0.05)。⑵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McGill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颈椎活动度改善,激痛点疼痛值极差增大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刃针组总有效率90.9%,干针组总有效率88.2%,刃针组VAS评分、McG...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胸锁乳突肌扳机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在2020年3月—2021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颈源性头痛伴胸锁乳突肌扳机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扳机点手法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扳机点冲击波治疗,能量密度0.18 mJ/mm2,频率为3.5 Hz,每次冲击1 000次,每周1次,共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度、压痛阈值及治疗4周后愈显率。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各方向颈椎活动度均明显增大,压痛阈值均明显增高,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愈显率为80.0%(24/30),对照组愈显率为53.3%(17/3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手法治疗能显著减轻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提高压痛阈值,改善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整体康复疗效,可作为伴胸锁乳突肌扳机点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筋痹方对颈椎病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筋痹方,对照组给予扶他林片,2组均治疗4周。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4周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SF-36健康问卷合并颈残疾指数(NDI)评分。结果: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N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SF-36健康问卷合并N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筋痹方可以减轻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早中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联合应用肌肉拉伸+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并分析其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到该院治疗的108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联合应用肌肉拉伸+电脑中频电疗治疗;观察组54例,联合应用肌肉拉伸+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OMAC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WHOQOL-BRIEF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联合应用肌肉拉伸+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可改善膝骨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从肌筋膜“扳机点”入手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分别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了解肌筋膜“扳机点”,并对目前肌筋膜“扳机点”动物模型的构建进行阐述,阐明针灸干预肌筋膜“扳机点”的机制,对肌筋膜“扳机点”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激痛点动伸推拿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斜方肌M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激痛点动伸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法治疗。2组均予前3d每日治疗1次,之后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2~3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随访期(治疗结束后2周、4周、6周)进行VAS评分,在治疗后6周随访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有缓慢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VAS评分在随访各时间点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VAS评分在治疗后4周、6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周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激痛点动伸推拿与传统推拿治疗斜方肌MPS均有显著疗效,但动伸推拿长期疗效优于传统推拿,值得推广且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疗法联合腰腹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腰椎牵引及推拿疗法,治疗组同时辅以腰腹肌训练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刺采用汉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CO—DI)及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治疗结束1年后分剐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其SCODI评分、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牵引、推拿的基础上辅以腰腹肌训练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抑制病情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22例PHN患者采用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共治疗四周。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程度。结果:治愈12例(54%),显效7例(32%),有效3例(14%)治疗有效率97.5%。治疗期间的副作用主要有:头晕乏力3例(14%),嗜睡2例(9%)。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PHN是安全有效的,且副作用少,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推拿治疗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探讨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的发病机理 方法: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区组随机和单盲法分成:牵引组(对照组)40例、推拿治疗组40例进行治疗 结果:牵引组(对照组):治愈:12例 好转:21例 未愈:7例 显效率:82.5%.推拿治疗组:治愈:18例 好转:20例 未愈:2例 显效率:95%.两组的显效率比较:推拿治疗组优于牵引组.2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McGi11疼痛评分分值的比较,显示治疗前2组的疼痛分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疼痛分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McGi11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McGi11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颈神经后支、肩胛背神经受卡压,小圆肌缺血受损伤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颈、肩、背上可触诊到的痛点进行手法松解、关节复位,就可以使疼痛、肌肉痉挛、小关节错位、神经卡压的恶性循环打破,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病人的慢性疼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0例病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服用中药汤剂和西药药片结合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药片治疗.在治疗前,经过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分别对患者进行HAMD评定,并于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整体疗效评估,用TESS评定治疗副反应.结果:副反应评估两组相似,HAMD平分两组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治疗见效更快,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病人的慢性疼痛,中西医治疗结合的方法效果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Brunstrom治疗技术配合TENS治疗脑梗死,并进行肢体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康复科收住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案基本相同,惟治疗组加用TENS治疗,观察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变化,采用Brunstrom六级法定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且疗效差异以治疗后一月时为显。结论:脑梗死后早期配合TENS治疗可提高软瘫肌的肌张力,降低痉挛肌的肌张力,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减少残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病人的慢性疼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0例病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服用中药汤剂和西药药片结合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药片治疗.在治疗前,经过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分别对患者进行HAMD评定,并于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整体疗效评估,用TESS评定治疗副反应.结果:副反应评估两组相似,HAMD平分两组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治疗见效更快,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病人的慢性疼痛,中西医治疗结合的方法效果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醋酸泼尼松龙辅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60例初次发病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醋酸泼尼松龙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消炎痛,开始时每次服25mg,1日2~3次,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剂量可增至每日125~150mg;VitB1治疗每次口服25~50ug,每日一次,醋酸泼尼松龙组患者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行痛点注射疗法,每周进行一次注射,每次剂量为25~50mg,21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醋酸泼尼松龙组患者显效例数8例,有效例数12例,总有效率66.67%.对照组患者显效例数3例,有效例数8例,总有效率36.67%,醋酸泼尼松龙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肩部痛点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可以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鞘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用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和慢性屈指肌腱鞘炎的疗效。方法:将400例患者分为急性和慢性屈指肌腱鞘炎各200例,并各自分为对照组和针刀组各100例,针刀组采用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各治疗1次,半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急性屈指肌腱鞘炎中针刀组和对照组有效率相同,针刀组治愈率90%,对照组89%,经X^2(X^2=0.05)检验处理,P〉0.05,说明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慢性屈指肌腱鞘炎中两组有效率相同,但治愈率针刀组77%,对照组44%,经X^2(X^2=22.78)检验处理,P〈0.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建议急性期仅予阿是穴穴位注射,慢性期宜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三个中心的45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228例)和对照组(22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36天统计疗效.结果:有效率比较P〈0.05;眼球运动度恢复比较 内直肌下直肌的恢复两组分别比较均为P〈0.05;眼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试图探索中西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最佳康复方案.方法:把385例患者随机纳入观察组198例,采用一般治疗加电针、理疗、面肌功能训练;对照组187例,采用一般治疗加理疗,在疗程结束时及6个月后随访,以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比较,痊愈率、愈显率在疗程结束时有极显著差异(P<0.01),6个月后随访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面神经炎的康复,选择中西结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纯西医的治疗,本方案可能是一套比较好的中西结合综合治疗面神经炎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配合物理疗法综合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临床确诊的髌骨软化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运动疗法,超声波疗法,微波疗法;对照组采用微波疗法,中频疗法。于治疗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膝关节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进行VAS评估。结果: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膝关节疼痛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并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