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口周皮炎是围绕口周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皮损分布于口周、鼻唇沟、颏部、颊部和上唇。环绕唇红缘有一狭窄的“无皮损圈”,主要皮损为红斑,针头大的红色或皮肤色丘疹及丘疱疹,群集性分布,间有少数脓疱。以后皮损渐减轻成为鳞屑型红斑。自觉微痒或灼热感,皮损时轻时重成波动性经过。可迁延数日至数月。唐定书老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从医3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病,学验丰富,笔者有幸于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学习,现将唐老应用导赤散随证加减治疗口周皮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口周皮炎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口周皮炎的患者越来越多。本病侵犯部位主要是“口罩区”即口周、颏部及鼻侧,以口唇周围有一狭窄带不受侵犯,上下唇从不累及为特点,好发于20—40岁女性皮损为对称分布于口周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及鳞屑。中医认为面部皮肤主要为肺经与胃所司,是由于肺胃血热。上薰颜面,复感风邪,  相似文献   

4.
加减荆防汤治疗口周皮炎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减荆防汤治疗口周皮炎22例贵阳市花溪区人民医院(贵阳550025)朱俊昌1990年3月~1995年6月,应用中药加减荆防汤对22例口周皮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7例患者均符合皮肤病学诊断标准(杨国亮.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口周皮炎是易被临床忽略的常见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独特。方法笔者对该病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以提高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结果该病已有的临床报道较少,治疗方法众多。结论若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复发率、远期疗效、中医内、外治法的研究,可能是治疗口周皮炎的新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口周皮炎是易被临床忽略的常见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独特.方法 笔者对该病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以提高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结果 该病已有的临床报道较少,治疗方法众多.结论 若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复发率、远期疗效、中医内、外治法的研究,可能是治疗口周皮炎的新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8.
李洪  漆德华  漆欣成 《中医杂志》2002,43(9):688-688
1996年11月~2000年11月,我们对78例口周皮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经4年临床治疗观察,认为该疗法具有疗效可靠、不易复发的优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6例,女62例;年龄16~20岁者48例,21~30岁者26例,31岁以上者4例;Ⅰ型(口周型)35例,Ⅱ型(面中型)31例,Ⅲ型(泛发型)12例;实验室检查白色念珠菌感染者13例,长时间阳光下作业者18例,外用皮质激素引起者4例,寒风刺激所致者4例,喜食燥热食物等原因引起者39例。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加外用治疗口周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口周皮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并外用0.025%维A酸乳膏,治疗组35例口服加味沙参麦冬汤并予黄连蒸水外涂患处,两组均连续治疗2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11.4%,对照组复发率3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中药内服加外用相结合治疗口周皮炎疗效满意,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2008年5月-2011年2月,对78例口周皮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天蚕汤治疗口周皮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辉 《新中医》2007,39(4):58-58
笔者采用自拟方天蚕汤治疗口周皮炎患者,经5年临床治疗观察,显示该方疗效可靠、复发率低,介绍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天蚕汤基本方:蚕砂50g,天冬、麦冬、生地黄、玄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20g,黄精30g,地骨皮25g,黄芩、桑白皮、牛蒡子、乌梅各15g,蝉蜕10g。加减:面色潮红者加大青叶、白薇;口唇干燥者加石膏、芦根;痒甚者加皂角刺、白鲜皮;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天花粉;伴念珠菌感染者加苦参、黄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2周为1疗程,可治疗2疗程。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同时忌食辛辣食物。  相似文献   

12.
董淑侠 《四川中医》2003,21(12):77-78
导赤散在中医内科病治疗中应用广泛,而在皮肤病治疗中往往被忽视。笔者通过数例验案,证明导赤散在治疗皮肤病中是不可多得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3.
典型病例 : 男 ,6 9岁 ,因口腔多发性反复发作性溃疡4个月 ,曾服西药及局部用药不见好转 ,后经用自拟导赤散加减汤剂取效。药用 :生地黄、木通、竹叶、野菊花、甘草、黄芩、石膏、紫花地丁 ,日 1剂 ,水煎 2次取 2 0 0mL ,分 2次口服。 2天好转 ,7天后痊愈。体会 :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范畴 ,其病因责之于心火上炎 ,脾胃积热 ,余以清心泻热解毒为法 ,方中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上清心经之热 ,下则清利小肠 ,利水通淋。生甘草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加黄芩、竹叶等药清心胸郁热。诸药相配 ,有清心火 ,泻胃火 ,通大便 ,利小肠之功 …  相似文献   

14.
导赤散加减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1年1月-2006年3月,我们用导赤散加减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孙晓颖  陆瑞峰  马超 《陕西中医》2013,(12):1592-1594
目的:对导赤散加减治疗几种类型口腔溃疡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导赤散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B族维生素治疗,5d为1疗程,观察两疗程。结果:导赤散加减治疗组的有效率达95%,对照组仅为68.33%,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床疗效观察显示该方对心火上炎、心脾实热、小肠火盛、脾胃实热、虚火上浮、脾虚湿困、反复发作型等几种口腔溃疡患者的治疗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应用导赤散加减治疗口腔溃疡62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加味导赤散治疗进行性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药加味导赤散内服治疗进行性翼状胬肉37例(其中术后复发7例)。所有病例在连续服用25~65剂后自进行性成为静止性。按中医学“八纲”、“五轮”及经络学说,假设本病为一种“心移热于小肠的瘀热证”,给用药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18.
小儿口疮是一种以小儿口腔粘膜、齿龈、舌、两颊及上颚等处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点 ,疼痛流涎 ,或伴发热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疱疹性口腔炎、溃疡性口腔炎、口角炎。笔者在临床上以导赤散加减治疗小儿口疮 5 4例 ,得取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4例患儿中 ,男 2 1例 ,女 33例 ;年龄最小的 6个月 ,最大的 6岁 ;辨证分型 :心脾积热型 11例 ,心火上炎型 35例 ,阴虚火旺型 8例。所有患者均见心胸烦热 ,口舌生疮 ;口腔粘膜、齿龈、舌、两颊及上颚等处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 ,大小不等 ,甚则满口糜腐 ,疼痛流涎 ;…  相似文献   

19.
导赤散加味治疗手足口病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连笑 《天津中医药》2011,28(3):233-233
手足口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疫苗接种及特效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笔者用导赤散加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病例均来源于社区门诊,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9岁。其中2岁内13例,3~5岁34例,6~9岁5例。本组病例均发病突然,检查可见口  相似文献   

20.
导赤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梢四味药组成,具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用于治疗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等症。笔者用导赤散加减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中之属心经热盛之证,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