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中颈椎病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探讨体质与颈椎病发病的联系,为颈椎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单位性质将福州市区的行政机关、银行、学校、医院等单位分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50岁长时间从事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进行颈椎病调查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实际调查1 739例,患颈椎病者286例,占调查对象的16.45%;平和质在非颈椎病人群中所占比例高于在颈椎病人群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64,P=0.000);偏颇体质中,气虚质和痰湿质在颈椎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在非颈椎病人群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0,P=0.023;χ2=8.063,P=0.005);两种人群之间其他体质类型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时,应针对不同地域颈椎病患者的体质特点,采用因地治宜的防治措施,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与比较乌鲁木齐市老年男性、女性、汉族、少数民族超声体检患病情况。方法:2005-2009年期间约2万余人次的健康体检中,选取60岁以上汉族、少数民族老年人体检结果,进行专项统计调查,作回顾性分析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1)超声体检出患病阳性率由高至低为:前列腺增生32.54%、脂肪肝29.44%、胆囊结石12.13%、肝囊肿11.14%、慢性胆囊炎9.74%、肾囊肿9.48%;(2)前列腺增生等8种疾病患病率老年人高于60岁以下人群,有增龄趋势;(3)前列腺增生、肝囊肿汉族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胆囊结石低于少数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患病率P〈0.05;(4)老年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术后扩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肾囊肿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患病率(P〈0.05)。结论:在老年人中应定期做超声体检,应关注并积极预防、治疗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等有关疾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调查760人中,高血脂症232人,经B超证实的脂肪肝92人。其中甘油三脂升高170人,脂肪肝50人(29.41%);高胆回醇42人,脂肪肝2人(4.80%);二者均升高44人,脂肪肝16人(36.36%);血脂正常者528人,脂肪肝24人(4.55%)。分析结果表明:高血脂症患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单纯高甘油三脂的脂肪肝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单纯高胆固醇的脂肪肝患病率与血脂正常者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单纯甘油三脂升高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高胆固醇的脂肪肝患病率(P〈0.01);两者均升高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的脂肪肝患病率(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脂肪肝的易患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体检的1180人进行相关检查.结果 脂肪肝患病128人(10.85%).患病年龄分布在26—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有关,随着患病年龄增长而增高,患病原因与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糖、血脂、肥胖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利用计算机储存的干部体检资料,分别检索出脂肪肝患者和同期体检者的有关信息。对比分析脂肪肝206例和非脂肪肝618例中,高脂血症、高血糖及肥胖等患病情况。结果:脂肪肝组高脂血症、高血糖及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40—60岁556例体检者中脂肪肝120例(21.5%),61—75岁268例体检者中脂肪肝86例(32%),差异显著(P〈0.05)。结论: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关系密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纳入2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纽,每组各130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术,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手法,治疗10天后,应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判定患者疼痛缓解症状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PRI、PPI、VAS评分,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治疗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龙氏正骨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90例按1:1比例随机纳入治疗组(符合方案者43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建立证候测评表和多维的效应评价指标,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72.50%)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改善颈椎病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48例,测定血清BNP浓度、LVEF等指标,分析其水平变化。结果:心力衰竭组总体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NYHAI级心功能时血浆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且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依次递增(P〈0.05)。HF在控制后明显低于HF在控制前(P〈O.01)。结论:血浆BNP的水平对HF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方法应用ZFGA型针剌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剌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结果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0.
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少阳病的患病情况及少阳病可能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为和解少阳法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10-11月收集的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家医院500例患者中咽于、耳鸣耳聋、目眩、口苦、胸胁苦闷等少阳病常见症状出现频数均〉20%,少阳病患病率为19.8%;近期有外感者患病率为42.6%,无外感者为1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气虚患者更易患病(患病率35.5%)。女性患病率更高(22.9%).与男性少阳病患病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功能状况、病程及年龄段的患者少阳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患病率外感后较高;少阳病患病率与肾功能状况、病程及年龄未见明显相关性,脾肾气虚型患者及女性更易患病;和解少阳法可以参考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模式,改善社区颈椎病患者的症状,相对减少患者的费用。方法:建立专科一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利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评估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评分,确立颈椎功能受损指数作为执行转出转入的临床标准:将9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转诊组(30例)进行双向转诊,对照I组(30例)和对照II组(30侧)分别在社区卫生院和山西省中医院就诊,但均不参与转诊,观察三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改善情况及医疗费用情况。结果:①临床疗效:三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在各时点上,转诊组与对照II组ND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诊组与对照I组、对照I组与对照II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医疗费用:三组医疗总费用为对照II组(9494.77±1164.44元)〉转诊组(6763.20±1445.66元)〉对照I组(2721.23±1285.52元),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双向转诊模式初步疗效确切.转诊组疗效与对照II组无显著性差异,均优于对照I组:转诊患者费用低于位院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6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0%(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肌电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表面肌电图能有效评价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肌肉电位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减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6例采用葛根汤加减联合中药外敷,对照组36例口服采用塞来昔布,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汤加减联合中药外敷能缓解颈型颈椎病的疼痛症状,总体疗效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创埋线疗法与针剌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椎不适指数(N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4.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NDI和VAS评分(P〈0.01),埋线组治疗后ND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PDS微创埋线疗法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NDI,降低VAS,减少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五联非药物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中频治疗、电针、TDP照射、推拿等五联非药物疗法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口服西比灵和全天麻片,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五联非药物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3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针刺颈夹脊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接受推拿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特殊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在观察期内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43.76%(28/64),对照组为36.67%(22/60),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门诊“健康指导、预防治疗、追踪治疗”的颈椎病“治未病”诊疗流程,探讨“治未病”诊疗流程对颈椎病高危人群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干预组每隔2周进行最少1次电话随访进行功能锻炼及生活习惯指导:对照组则每隔2周进行最少1次电话随访,了解病情发展情况,但不进行指导干预。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观察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治未病”防治诊疗流程干预后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祛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组加用加味温胆汤,在治疗前后均行双侧椎动脉多普勒检查和血液黏度检测,并观察症状改善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要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收缩期血液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显著增快(P〈0.0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值和血浆黏度值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础上加用化痰祛湿法能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黏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疗法与单纯体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耳穴沿皮透刺加体针组(干预组)和体针组(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相应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干预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疼痛积分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潮汕地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在潮汕地区居住两年以上的300例该病患者开展调查、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本病在该地区人群的分布状态及痰浊上蒙型所占的比例。结果:痰浊上蒙型比例最高,(90例,30.0%)。结论:痰浊上蒙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各型颈椎病,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从“痰浊”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为该病的治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